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一刹间,同崇祯皇帝一样,所有人都被这无匹的军威震住了。
这些官员们地位既高,再加上明朝文官特有的不将皇帝放在眼中的习惯,无论是什么场合,他们都敢在下面小声说话。能混到如今高位之人,谁不是官场老油条,什么样的阵势没见过。
可就在今天,一种说不清的感觉袭来,所有的人都下意识地严肃起来。
不少人甚至面带骇然。
当然,这群朝廷大员中只有刘宇亮面色如常。在宁乡军中呆了接近半年时间,孙元手下兵卒日常操练他不知道看过多少次,早已经审美疲劳了,感觉军队本就应该如此。
只有这样的军队才算是不辜负朝廷每年拨下去的饷银。至于其他边军,那叫军队吗?
这次济南之战,孤身进城,解了山东危局,刘宇亮很是得意。最妙的是,自己还拿到了武定伯的爵位,这在朝廷文官中可是独一份儿。
可正因为自己所立的功劳实在太大,又得了朝廷封赏,回京城之后,各部衙门未必没有人害红眼病,说些冷言冷语。尤其这几天,杨嗣昌和洪承畴因为收殓卢象升一事,刻意压制宁乡军。说什么,宁乡军和他刘宇亮之所以立下这么大功劳,还不是因为运气好。当初高起潜和六镇就同建奴先打了一场,建奴损失不小,军心疲乏,这才让他老刘拣了个便宜。
如此一来,他刘宇亮知兵的名声不但没有更家响亮,还被人戏称为好运的老刘。大约是杨嗣昌也感觉他刘宇亮对自己的兵权有所威胁,更是开始在内阁中默默排挤起他。内阁只能有一个人负责兵部,一山不容二虎。
老刘以前本是个老好人,虽贵为内阁辅臣,可手下却没有什么势力,只能强自忍受。
今天,宁乡军的表现直待太出色,看到众人目瞪口呆模样,老刘一脸的鄙夷,鼻子里哼了一声:都是一群没见识的昏聩之辈,尸位素餐,对于国家却是毫无用处。现在知道老夫所带的军队是什么模样了吧,练出这样的军队,看谁还敢说老夫是好运的老刘,看谁还在下面嘀咕,说老夫的功绩是莫名其妙拣来的便宜?
在人群中,洪承畴紧紧地抿着嘴唇,他也是两榜进士出身,自视甚高。这一时期的他和天底下所有的读书入仕的官员一样胸怀大志,想的就是如何为国家为君王效力,担当身前事,留得千古名。
这次带领秦军入卫京畿,他就没想过要离开,朝廷也因为关宁军在战场上的表现实在不堪,有意让他出任蓟辽总督一职。毕竟,这几年他在西北战场上表现实在太突出,乃是朝廷少有的知兵善战的干才。
能够主持对辽东用兵事,是洪承畴渴望已久的事情。首先,朝廷每年那么多辽饷,足够养活自己手下的部队了。秦军上下跟随自己多年,这回总算能够给他一个好的前程。
况且,蓟辽靠近京畿,近在君侧,对于自己实在抱负却是大有好处的。
说难听点,至少能够在皇帝驾前混个眼熟,不像在陕西,无论你立下什么功劳,也没有人看到。
不过,这次鲍丘水之战,秦军打得实在丢人,却让自己出任蓟辽总督一事多了许多变数。
为此,他在和杨嗣昌达成了默契,让秦军在受阅议事的时候走在最前头,向天子展示秦军的军威。至于宁乡军,怎么着也得压住了。
可一场暴雨,却将一切毁了。堂堂六镇边军,堂堂百战雄师秦军,却在这昏天黑地中溃了,还是当着皇帝的面,这脸丢得如此之大,直叫洪承畴恨不得地上有一条缝隙好钻进去。
但在这么乱的情形下,宁乡军怎么就能整顿好部队,这……这宁乡军真的很强……传说中的戚家军大约也不过如此吧?
洪承畴以前对自己的练兵手段还是非常有信心的,觉得宁乡军虽然强,可怎么说也强不过秦军吧。大家都是大明朝的军队,卢象升这人他也认识,就军事才干而言同自己也在伯仲之间。
如今一看到宁乡军在阅兵时的表现,洪承畴被深深地震撼了。或许,他还理解不了宁乡军身上所表现出来的近代军队的特质,或许他还意识不到这种跨越时空而来的新式军队对这个时代究竟意味着什么。可作为一个经验丰富的统帅,他还是立即知道这支军队的强悍。
宁乡军能够立于暴雨中不乱,能够走出这种整齐的队列,整齐划一得如同一人,已经不能用语言来形容了。
戚继光在《纪效新书中》说过,士兵上了战场,站得稳队列,拿得住武器,手心带汗,口中有唾,就算是强兵。可见,在封建时代,所谓的强军的要求是很低的。只要有基本的纪律,能够做到令行禁止,就算是一等一的精锐。
所以,这一场昏天黑地的暴雨中在并军中引起混乱并不叫人奇怪。
可有宁乡军做对比,无论是秦军还是六镇兵军的不堪就显得特别突出。而且,自这个强烈的对比又是在天子驾前,难免让自己显得无能。
洪承畴可以想象皇帝此刻心中在想什么,心中一凉,心道:“说不好自己就任蓟辽总督一事会有许多变数。蓟辽乃是我朝北方边防的重点,直接拱卫京师。今日秦军如此不堪,只怕陛下会大失所望的,也难免给有心人以可趁之机。”
明帝国的东面防线每年都会吃掉一笔天文数字的军饷,辽饷已经成为国家财政的巨大负担。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蓟辽总督乃是一等一个肥缺,但就油水而言甚至还超过漕运、盐运。而同漕运和盐运不同,军队本就是个吃钱的怪物,也没有帐本可查。
他洪承畴读了一辈子书,出仕之后想的不过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可平天下这事,需要用钱。没有钱没有权,你什么都做不到。
所以,这次洪承畴出任蓟辽总督一职,秦军上下都倍感振奋。能够呆在顺天府和辽西这种遍地黄金之地,可比苦寒的西北强多了。
“如果此事不成,却可怜追随我多年的几万士卒啊!”
洪承畴一阵悲哀,又感觉异常的无力。
他禁不住扭头看了立在皇帝身边的杨嗣昌一眼,如今,朝堂之上,若说谁人最能揣摩圣心,得天子信重,只怕也只有杨阁老了。
洪承畴出任蓟辽总督一职乃是杨嗣昌的举荐,如果能够将这个恶劣的局面反转过来,只怕也只能看杨嗣昌能不能对皇帝施加影响。
他将目光落到杨嗣昌脸上,试图从他的表情中看出一丝端倪。
只可惜,杨嗣昌依旧是一副恬淡平静模样,好象在看一场同自己没有关系的热闹。这让洪承畴心中一阵急噪,又看了看另外一个内阁阁员刘宇亮得意洋洋,眉飞舌舞的小人模样,他心中突然咯噔一声:“糟糕,糟糕,我倒将这人给忘记了。说不定,今天孙元所为就是出自此人的安排!”
刘宇亮在济南立下大功之后,在朝野的声望更是越发响亮。到如今,在众人口中,刘阁老已变成内阁中除杨嗣昌之外唯二知兵的二品大员。
而且,此人比起杨嗣昌来,还多了实战的资历,难不成刘宇亮也觊觎辽西?
内阁阁老督师也不是没有先例,去年在山东殉国的孙承宗当年不就是以内阁辅臣帝师的身份督师辽西吗?
一想到突然钻出这么一个大人物做自己的竞争对手,洪承畴头大如斗,脸色都变了。
595。第595章 入宫
洪承畴的神情侍侯在崇祯皇帝身边的杨嗣昌如何看不到,他甚至能够猜出洪亨九此时的所思所想。
在政坛上历练了这么多年,其间不知道经历过多少场斗争,他早已经历练得镇定自若。
站在皇帝身边,杨嗣昌气定神闲,一副事不关己的模样。
他也知道孙元,或者说刘、孙二人今天露得这一手当真是十分漂亮。宁乡军的表现也让他大为惊骇,如此强军,怕是只有大明朝开国时横扫蒙古的大将军徐达的精锐才能与之相比吧!这个孙元,以及他身后的卢象升当真是了不起,某不如也。
对于刘宇亮,身为内阁一员,杨嗣昌实在是太了解了,也就是昏聩老朽一个。他以前在济南立下如许功绩时,杨嗣昌还有些担心自己在内阁的位置受到挑战。等刘阁老回京之后,杨嗣昌和他深谈了一回。这才愕然发现,这个老刘对于军事却是一无所知。至于宁乡军究竟是怎么击溃建奴右翼大军,战役又是如何部署的,更是说不出个所以然。
做统帅都做成摆设了,还真叫人哭笑不得。
这让杨嗣昌松了一口气,三日不见,刘宇亮依旧是当初那个吴下阿蒙,看来,这一仗从头到尾都是孙元的布置。
卢建斗究竟是从什么地方找到孙元这员猛将的,单这份识人用人的本事就叫人佩服得五体投地。
不用问,就能知道洪承畴大约是在担心他蓟辽总督的位置吧?
作为一个政治家,洪承畴的前程同杨嗣昌也没有任何关系,两人之间也不是政治同盟。杨嗣昌现在所考虑的是未来大明朝在北方的军事部署会有什么变数。
自己的势力已经深入到了宣镇,在关宁军中也有一定的影响力。最近刘宇亮又上了举荐书,保举孙元出任宣大总督,这事倒有些让人头疼。刘宇亮和大明朝的文官们一样不通世务,可争权夺利的手段却使得极顺。
问题是,如今刘阁老在朝野的威望经过这一战已是如日方中,隐约有让他执掌兵部主持对中外军事的呼声,隐约中也对他杨嗣昌的权威大动了挑战。
若宁乡军出镇宣府,这京西防务还不是他刘宇亮说了算,自己这个分管兵部的阁员的权力也要受到不小制约。
政治这种东西,就如同逆水行舟,只能不断进去,一步都不能退让。若是让孙元成功进任宣府总兵,难免有人会以为他杨嗣昌在皇帝心目中的地位已然下降。然后,将会有更多人更多势力倒向刘宇亮。
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