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刘勇露出敬重之色,点头道:“孟彦,果然想起来了!”
我那是想起来了,只不过是推断出来而已……
不过,刘闯旋即发现一旁管亥露出惊骇之色,张大了嘴巴,半晌后问道:“大刘,你是说大熊,是中陵侯之后?”
“正是!”
刘勇叹了口气,“想当初,老爷与卫尉刘宽、司空张济联名上疏,言张角必定谋反,需尽早处置。不过,当时张角命马元义暗中勾结十常侍张让等人,以至于先帝没有相信老爷的话。
老爷当时非常愤怒,于是决议再次上疏弹劾。
哪知道刘宽和张济临阵退缩,无奈之下,老爷独自上疏,弹劾十常侍与张角勾结……如此一来,却激怒了张让等人。十常侍随后诬陷老爷,先帝听信谗言,命人将老爷拿入大牢……少爷那时候年纪还小,所以对老爷的印象可能不深。老爷是何等刚烈性情,那受得如此冤枉?一怒之下,老爷在牢中不食而亡……但张让却不肯善罢甘休,为震慑朝中大臣,于是派手下前往颍川,意图将老爷满门杀害。
后来,张角真的造反了,声势浩大。
先帝想起老爷的忠告,所以非常后悔,于是追封中陵侯……我得到消息的时候,已过去数载。而且当时十常侍当权,我害怕少爷回转颍川的话,那十常侍不肯罢手,于是决定留在朐县。后来十常侍死了,董卓擅权,天下大乱。颍川更屡遭战火,反而不如在朐县安全……
少爷,你现在知道老爷是何许人也了吗?”
刘勇说着话,从书箱里翻出一卷书简,递给刘闯。
“这是少爷的家谱,请少爷收好。”
他随后把书箱合上,露出一丝如释重负的笑容,“今少爷成人,勇亦算不负夫人所托。这书箱里都是老爷最为钟爱的书简以及老爷的奏折原本,将来回去颍川,凭此便可以归宗认祖。”
积压在心中十二年的责任,似乎一下子得到了舒缓。
以前,刘勇总担心耽搁了刘闯,更害怕刘闯那样子浑浑噩噩,胆小怕事渡过一世,会辜负了夫人的重托。
而今刘闯已经成长起来,他的压力也就减少许多。
接下来,他只要好好守护着刘闯,看着他光耀门楣,就算是完成了夫人重托。
刘勇站起身,迈步往外走。
“药有些凉了,我再去给你热一下。”
待刘勇走出房门,刘闯才算是回过味儿来。
“亥叔,我爹他……很有名吗?”
虽然刘勇已经描述了许多,可是刘闯还是不清楚,这个刘陶究竟是什么人物。
管亥用力点头,“中陵侯乃当今名士,我当年在青州游历的时候,就听说过他的名字……据说,中陵侯本名伟,后改为陶,字子奇。其人沉勇有大谋,为人谦和,不拘小节,性情刚烈,在颍川极有名气。中陵侯被害后,曾有人言:汉有三仁焉,子奇伟丈夫,我虽出身黄巾,但是对中陵侯也非常敬佩……嘿嘿嘿,没想到大熊竟然是中陵侯之后,又何必投奔刘备?”
汉有三仁焉,改自《论语》中的一段记载。
微子曰:殷有三仁焉,微子去之,箕子为之奴,比干谏而死。
这句话说的是殷商末年的三位贤者,如今被人套用在刘陶身上。所谓三仁,有三人之意,说的是当初和刘陶一起上疏的刘宽和张济。不过后来刘宽张济两人临阵退缩,而刘陶却迎难而上,不顾生死,弹劾十常侍,是真正的伟丈夫。
其中还有一层意思,是讽刺刘宽张济临阵退缩之举。
虽然不太清楚这两人最后的结局,但有这么一句评语,恐怕这两人就算是活下来,也难心安。
刘陶,刘子奇!
刘闯实在是想不起三国有这么一个人物。
也难怪,三国志记载的人物众多,三国演义里更虚虚实实。
其实,在三国演义中,刘陶一开始就已经登场。
‘东汉末年,十常侍祸乱朝政,谏议大夫刘陶忠心进谏,汉灵帝昏晕无能,不听劝告,将其下狱。当夜,被十常侍谋杀而死……’
只不过这么一段记载,谁都没有在意。
加之历史上刘陶死后,子嗣断绝,以至于在三国志中,也是一笔带过。
刘闯万万想不到,自家便宜老爹,竟然还有如此的声望。他对刘陶没有什么感情,可这具身体对刘陶似有无尽的依恋。想来,刘闯并非刘陶嫡子,否则他的表字,就应该是‘伯彦’才对。
第三十章 汉有三仁焉 ,子奇伟丈夫(中)
“可这个和投奔刘备有什么关系?”
管亥正色道:“刘备何许人也?织席贩履之辈,如何能与中陵侯相提并论?
中陵侯,那可是济北贞王之后,正经的汉室宗亲,皇亲国戚。早在桓帝之初,中陵侯就游历大学,上书言事。后在颍川被举为孝廉……大熊,不对不对,孟彦,你要知道那颍川是什么地方,乃天下读书人向往之地。颍川书院,更聚集了天下俊彦,能够在颍川被举荐孝廉者,哪个不成就一番事业?后来,中陵侯曾三迁尚书令,拜侍中之职,朝中权奸谁人不惧?
后又出任京兆尹,只是当时朝政败坏,要出千万钱。
中陵侯何等人物?怎可能做这种事情,于是称疾不肯听政,后被先帝拜为谏议大夫……”
说到这里,管亥发出一声叹息。
“怪不得大刘一直不肯接纳我的帮助,原来是这个原因。
我不杀伯仁,伯仁因我而死……当年中陵侯因大贤良师之事获罪,大贤良师甚至为此感到可惜。至于前往颍川灭你满门,实乃十常侍所为。”
汉室宗亲,皇亲国戚?
刘闯听完管亥这句话之后,顿时心潮澎湃。
以至于管亥后面说了些什么?他并没有听进去,目光下意识落在手中那一卷族谱上面。
济北贞王,那又是谁?
他抬起头,轻声道:“亥叔,我并没有怪你。
时也命也,父亲得罪了十常侍,才有此灾祸,乃十常侍之罪,与你何干?你是你,黄巾是黄巾,你代表不了黄巾,又何必这许多的顾虑?我只知道,你待我甚好,我我刘闯的亥叔。”
管亥激动了!
他用力点点头,却不知该说什么才好。
半晌后,他站起来道:“孟彦,你先静一下,我去找你叔父……大刘说说话。”
如今,刘勇已经说破了刘闯的身份,再以叔父相称,就有些不太合适。
哪知道刘闯道:“请你告诉我叔父,这些年多亏了他的照顾,我才能无忧无虑的长大……在我心里,他就是我的叔父。若有朝一日我能归宗认祖,一定会禀报父亲,将他列入我刘家族谱。”
刘勇为什么出去?
其实,刘闯能猜出一些端倪。
换做是谁,做了这么多年的叔父,和刘闯相依为命,如一家人一样。如今突然转换了身份,刘勇变成了家臣……哪怕刘勇在心里一直恪守这样的礼仪,可心里面终归会有些不好受。
管亥身子一震,扭头看了看刘闯,便迈步走出房间。
屋子里,一下子安静下来。
刘闯仍旧觉得脑袋里乱哄哄,有一种堕入梦中的感受……好半天,他总算让自己平静下来,打开手中的族谱,就见上面第一个名字,便是高祖刘邦的名字。高祖刘邦之下,则是淮南厉王刘长。在刘长的名字下,又分了几个分支,其中有一个名字,刘闯感到非常的眼熟。
淮南王,刘安。
那不就是编撰《淮南子》的人,后因为牵扯造反被杀?
刘闯愣住了,继续往下看。刘长膝下三子,长子淮南王刘安和另一个儿子的名字后,都没有留下记录。也就是说,刘安和刘长的小儿子,当初都因为造反的事情受到牵连,没有留下子嗣。
济北贞王,刘勃……这也是刘长名下三支当中,仅存的一支。
刘长?
刘闯感觉这个名字非常陌生,有点记不起他的来历。如果不是这族谱,刘闯甚至有可能不知道这世上,曾有刘长这么一个人的存在。不过说起来,这刘长也就是刘陶的这一支的祖先。
刘邦膝下,子嗣众多。
但经过吕后之乱,其子嗣几乎灭绝。
这种情况,和后来的武则天执政颇为相似。只不过武则天做的没有吕后这么毒辣……
记忆中,刘邦众多子嗣,最后是有代王刘恒接掌帝位,也就是史书中文景之治中的汉文帝。
刘长和汉文帝是一代人,也就是说济北贞王刘勃和景帝是平辈。
刘闯细数刘勃的子孙后代,最终在第十八代找到了刘陶的名字。也就是说,刘闯是济北贞王刘勃的十八代子孙。根据这个族谱,可以看出刘闯是根红苗正的皇二代!只不过,刘闯不知道而今的汉帝究竟是多少代子孙,所以也弄不清楚,他和汉帝之间,究竟是什么关系。
把族谱重又收好,刘闯这心里更是感到激动。
刘备,靠着一个子虚乌有的中山靖王刘胜之后,就打下了偌大基业。
而今自己可是有真凭实据,岂不是有很大的发展空间?管亥说的不错,刘备织席贩履之辈,的确是不值得投靠。而且,如今的刘备还没有发家,距离他建立蜀汉基业,还有十几年的时间。他在徐州,也不过是暂居而已……之后惶惶如丧家之犬,四处逃亡,可怜至极。
刘备很有韧性,问题是值得他去投奔吗?
刘闯最初想要投奔刘备,一来是对刘备熟悉,二来是重生之后,对这么陌生世界的恐惧。
试想,任何一个人发现自己重生在一千八百年之前的世界,第一个念头肯定是惶恐不安。如果这时候,他听到一个熟悉的名字,而且前世对此人还颇有好感,自然会生出投奔心理。
可现在……
投奔刘备真的合适吗?
投奔他之后,难不成要随着他颠簸流离十几年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