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朱元璋做了大明皇帝,在很多人看来应该是“弥勒降生,明王出世”了,大明皇帝都已经诞生了,所以明王就已经出世了。那么明王究竟给老百姓带来什么样的生活呢?换句话说,这个明王想要建立一个什么样的大明国?朱元璋本人有什么想法?朱元璋在北伐檄文当中,提出自己的建国纲领,有这么几句话,说是“驱逐鞑虏,恢复中华,陈纲立纪,救济斯民”。这几句话很熟悉,孙中山先生曾经把它改造了一下作为国民党的一个口号,“驱逐鞑虏,恢复中华”,当时推翻满清,同盟会的(口号)。朱元璋提出了“驱逐鞑虏,恢复中华,陈纲立纪,救济斯民”,这里头包含着几层意思。“驱逐鞑虏”,推翻元朝统治。推翻元朝统治,并不是说汉人要压迫其他少数民族。朱元璋曾经说过,“普天之下,皆朕赤子”,大家一视同仁,谁也不要欺负谁,谁也不要压迫谁,这是儒家的观念。元朝把人分成四等,到明朝没有这样。“但有贤才,用之不弃”,只要是你有才能,我就不抛弃。不管你是什么民族,一视同仁,一律平等。他提出“驱逐鞑虏,恢复中华”就是推翻元朝的统治;“陈纲立纪,救济斯民”就是要整顿秩序,建立法治,达到救济斯民的目的。救济斯民,老百姓的生活太苦了,水深火热,把他们从水深火热当中拯救出来。这是(朱元璋)的纲领。这个纲领我们看,第一条,推翻元朝统治,已经实现了;第二条,整顿社会秩序,还要着手(去做);第三条,要把老百姓从水深火热当中解救出来,也不是一句很容易做到的事。面对刚刚建国,这样一个战争之后的残破局面,朱元璋怎么做呢?朱元璋曾经说这么一段话,他说:“天下初定,百姓财力俱困。如初飞之鸟,不可拔其羽;新植之木,不可撼其根;在安养生息而已。惟廉者,能约己而利人。”什么意思呢?说天下刚刚太平,老百姓是钱财也都是耗尽了,力气也都是耗尽了,财力俱困。如鸟之初飞,不可拔其羽,像小鸟刚刚学会飞,你不能拔它的羽毛;像小树刚刚种下去,你不能摇晃他的根;一定要安养生息。只有那些廉洁、自律、爱民的人,能够给老百姓带来好处。这是他对官员们说的一段话,这些话包含着朱元璋救济斯民的理想。
(当朱元璋在采取了这样的手段,暂时度过最为困难的时刻之后,他终于可以放开手脚,大干一番了。但面对这样一个巨大的国家和庞大的人口,曾经只是一个牧童的朱元璋,他的能力够吗?他会有什么特别的手段吗?)
第一个就是发展生产,阜民之财。历史记载,朱元璋即位,向天下昭,首重农桑、学校。说第一条重视的是什么?是农桑和学校,两个。你看他抓的是很关键,农桑是吃饭的问题,学校是精神教育的问题,首重这两条。如果一个地方官向京城,向长官汇报工作,没有农桑学校的数字和情况的报告的话,不合格。这个官员是不合格的。所以朱元璋曾经专门下了命令,怎么种庄稼,甚至怎么种树,甚至一家要种几棵枣树,几棵桑树。说种了枣树,种了桑树,即使没有粮食,到荒年的时候,这个枣和桑也能够当饭吃。朱元璋管的非常细,他过过艰苦生活,他知道老百姓需要什么。不需要非常豪华地夸夸其谈,不需要那些很远的东西,老百姓身边的东西,需要解决的问题,(朱元璋)提出来要阜民之财,要搞好农业生产。
第二条,节约节俭,省民财力。你有了财,有了财富,也不能浪费,不能奢侈啊!奢侈了跟没有了一样。朱元璋当年生活艰苦,所以他看到浪费民财这种现象非常痛恨。他知道,所有的财富都是百姓一点一点劳动所得。官府的任何物品,都是从民间赋税所得,民间一点一点向国家的贡献,非常不容易。大家知道南京,这个地方天气非常热,夏天是火炉。朱元璋到各个衙门去视察,他的衣服经常被汗浸透,旁边有人给他拿着衣服,几套,湿了以后就换。可是旁边的人看到他换下来的衣服,没有一件新的。他作为一个国家的最高的统治者,什么没有啊,但是他非常节约财力。朱元璋说:“人主嗜好,所系甚重,躬行节俭,足以养性,崇尚侈糜,必至丧德。(——《明太祖实录》)”人主就是皇帝,说你的喜好关系是非常大,关系是非常严重的,你要节俭的话,可以养你的德行,你要是奢侈的话,一定会丧失德行。节俭养性,奢侈丧德。而且它是上行下效,你会带动整个社会的风气。朱元璋在宫里对宫女,对宦官们要求也非常严。一次他在地上发现了有人把丝线扔到地下,他就把宫女都叫到身边,说你们知道不知道,这是百姓的赋税,是百姓血汗所得,不允许如此浪费,再发现了,重罚不饶。还有一次,下雨,有两个宦官穿着新鞋在雨水里走,朱元璋看着非常心疼,把这个宦官叫过来,说这个鞋很便宜,不值钱,但是它是百姓的血汗,是从赋税当中给你们做的,拉出去打。百姓的钱财不能够随便浪费。
(过着这样艰苦生活的皇帝,历史上还真是不多见。几乎每一代开国皇帝,都会建造宏伟的皇宫,以显示他们的威严。朱元璋这位过了太多苦日子的皇帝,会不会也会借机来享受一下呢?他的皇宫究竟是怎样的呢?)
第三条就是节省工役,减轻负担。朱元璋节省工役,就是他的宫里面修的宫殿,不要求彩画,彩画要花很多钱,没有必要彩画。我宁可画上天下的地图,写上官员的姓名,我需要办的事情,但是我不需要彩画。所有他用的器物,以铜代金,凡是要用金的地方,他用铜来代替。而且他下令各个王爷造王府的时候,你们要爱惜民力,不要奢侈,这方面有很多例子。少上工程,节省民力。他说:“凡治以安民为本,民安则国安。”为什么要这样做呢?目的也很清楚,“本”是安民,但是安民的目的还是为了国,国才能安。唐太宗很有名的话,叫做“民为水,水可以载舟,也可以覆舟。”实际上他这个意思是,也说到这里,民安国才能安。当时的社会制度是家就是国,国就是家,朱家的天下就是朱家的国,朱家的国就是朱家的家。这个大家,老百姓要是不安的话,这个国就完了,家国一体。所以他的目的,安民也是为了安国。
第四,宣传教化,加强法治。进行法制教育,刚才我们讲他的一句话,说“民不教化则不知礼义”。怎么教化呢?刚才说,朱元璋下诏,首重农桑、学校,第一个就把农桑、学校提出来。一个是种地,一个是学校。学校教育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明朝的学校制度非常完备。府、州、县,一直到国家,各地都有学校,一直到边远的地方。我到甘肃去一看,走这么长的地方,才看见村庄,才看见人。可是在(武威)县城里,就有明朝初年建的太学,就有当时明朝初年立的碑。当时就有学校,多老远啊!朱元璋的教化,对老百姓的道德、法律、教育一直深入到民间基层。怎么做的呢?他立了一个叫“教民榜文”,教育百姓的一个榜文。这个榜文有这么几句话,“孝顺父母,尊敬长上,和睦乡里,教训子孙,各安生理,毋作非为(——《教民榜文》)”。北京市民也有一个市民公约,是吧,各地学生有学生守则。朱元璋就给大家立了一个教民榜文。既然是榜文就要张贴,除了张贴以外,他还要求各地要有人到村子里去宣传。怎么宣传呢?他利用那些残疾人,或者是盲人,盲人的话就请小孩领着,手里拿着一个木铎,木铎是一个铃铛,外面铃铛里面是个木头舌,摇着,走家串村,嘴里喊着“孝顺父母,尊敬长上,和睦乡里,教训子孙,各安生理,毋作非为(——《教民榜文》)”。摇着木铎,把这个教化、教育一直送到老百姓的基层。打铃铛的这个人,各家各户到了年终的时候,根据你的人数多少,给他捐一点粮米,养活他。跟现在社会社区管理有很多相似之处,也可以借鉴。
还有一个,就是在民间实行“乡饮酒礼”。这个“礼”,是在周朝的时候就开始实行,明朝又把他恢复起来,更加完备。“乡饮酒礼”就是在每年正月初一的时候,由当地的里长,或者是粮长来召集村民坐在一起。让年最长的人坐在上座,为主宾。所有的人序齿,就是按照年岁大小排列。尊敬长上。集中起来做什么呢?集中起来总结这一年村民的表现。庄稼种好了没有?是否孝敬了父母?是否不做非为?如果有过错,当场提出批评惩罚。过错轻的站着喝酒,不许坐下;再严重的站着不许喝酒;再严重的给予惩罚。乡饮酒礼,就是朱元璋把道德教化深入到农村,深入到最基层。还有,朱元璋为了使大家改变元朝以来宽纵和混乱的秩序,他编了两部书:一个书叫《大诰》,把所有为非作歹的事情加以处理,把它作为案例写在《大诰》里面,编成《大诰》、《大诰续编》、《大诰三编》、《大诰武臣》,编这几本书,这些书发到全国各地。他提出要求,要求每家每户必须有一本,都要学。有一本有什么好处呢?如果某人违反了法纪,官府要对他纠问的时候,同时要问他,你家里有没有《大诰》,他说有,好,有,你的罪行减一等。为什么这样做呢?他就鼓励大家先要知法,知法以后才不犯法。所以要求《大诰》要放在学校里头读,要每家每户都要有。他还公布了一本书,叫《大明律》。这个《大明律》经过多年修订,到洪武三十年最后定稿。也要求在全国的府州县学。学校里头,学生要作为功课,要读《大明律》。所以,他把法律教育也教育到基层。让民知礼,让民知道法律的规定,不违法。他说到一个非常有益的思想。什么思想?我们可以举他在《大诰武臣》里一句话,他说我公布这些事情实际是对你们的爱护,不是拿它来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