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与电影一起私奔-第2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托纳托雷在《星探》中塑造的男主角,正是抓住了人们这种共同的心理期待,诱以名与利的美好畅想,从而达到自己的目的。  这部影片在结构和人物设置上,都让人想到电影大师费里尼的《道路》。不同的是《星探》更有趣,表现的内容也更广泛。它很巧妙地通过一个骗子对整个西西里人的诈骗过程,深刻地展示了人们的内心渴望,并将一种极为普遍的民众心态惟妙惟肖地表现出来。  莫拉利自称是环球公司的星探,凭着他贴满电影明星照片的篷车和如簧巧舌,单枪匹马地骗过了一个个西西里岛的小镇。在他诱人的演说下,小镇的男女老少都做起了明星梦和发财梦。他们挤出辛劳中的点滴时间背诵指定的台词,挤出微薄的收入用于试镜的费用。拿不出钱的少女只好满足老淫棍的色眼;为了女儿能被导演看上,一个贫穷母亲不惜向莫拉利卖淫抵账。当这些小镇居民纷纷站在摄影机前,为了打动导演,他们本真地表现自己,甚至说出心中最隐秘的愿望。  有趣的是,当莫拉利在向下一个小镇进发途中,被一个警察拦住了去路,这个以权谋私的警察就地站在路边试镜。跟着,莫拉利被三个兄弟劫匪抢劫,面对劫匪,莫拉利竟成功地说服他们站在山洞里试镜,并向劫匪收取了昂贵的试镜费。  当然,影片不仅有诈骗和反诈骗,也有爱情的悲喜和骗子的辛酸,当莫拉利经过了牢狱之灾以及与孤女庇泰的爱情破灭之后,他开着自己幸存的破篷车向远方驶去。一路上,他的眼前满是那些蓬头垢面的贫苦人“好上镜的面孔”和在试镜时的真诚而天真的话语。  影片中的小镇居民在试镜时,最喜欢带着激情背诵《乱世佳人》结尾的台词:“明天,明天又是新的一天。”因为对未知的“明天”缺乏信心,不少人错把这句台词背成“明天,明天又是另外一天”,在对“明天”的美好憧憬中,他们轻信了欺骗他们的人,也轻信了自己。  其实,何止于这些落后的小镇居民,当面对“好上镜的面孔”的恭维,面对名利的天花乱坠的诱惑时,能有几人还是清醒的呢?


第三部分第47节 延伸的爱

《烈火情人》DVD封面    

  少年时,读到德莱塞的《失去的菲碧》,深为小说中一个丧妻老人的一往情深而感动,那种现实、回忆、梦幻交织所展示出的老境悲凉让人欷不已。德莱塞写出的是一个孤独老人对妻子绵延不绝的至爱,是人在弥留之际的过去与现实的混淆,是一种铭心刻骨的追怀,他的爱因了他的苟延残喘而得以延长。在我看来,德莱塞的这个短篇比他的几部写社会问题的长篇都更具艺术感染力,因为个中的爱更原始和纯粹。  在看影片《烈火情人》时,我再次被这种原始的爱所震动。严格地说,这是一种饱蘸着苦涩的忏悔的爱和哀伤。影片的男主角因迷恋儿子漂亮的新娘而乱了心和性,这个道貌岸然的议员,终于无法按捺心中狂野的欲火,和法国美女朱丽叶•;比诺什扮演的儿媳勾搭成奸,且一发而不可收拾。直至被无辜的儿子撞见,极度的惊诧之中,儿子失足跌下高楼而亡。儿子横死、儿媳远赴他乡,从此杳无音信。轰轰烈烈之后终必成空,这一段“烈火情人”的孽缘才被迫了结。影片的结尾,年迈的男主角满头凄凉的白发,在黄昏的夕光里,独自在窗前为风流所造下的孽债而忏悔,这种心灵的煎熬将伴随在他苦涩的余生中。对于活着的男主角来说,他多活的每一天都是在用深深的歉疚延伸对儿子的爱。  把这种延伸的爱诠释得最明白晓畅的是福克纳。他在小说《野棕榈》中写到一个濒临绝望的男人。他身陷囹圄,面对的是漫长的十年刑期,深爱的女人也因流产而死,万念俱灰中,有人给他送来毒药,但他最终还是打消了自杀的念头,因为他想用保留残生而达到延长对妻子的爱情。福克纳写道:“……她不在了,一半的记忆也已不存在;如果我不在了,那么所有的记忆也将不在了。是的,他想,在悲伤与虚无之间我选择悲伤。”  任何爱的延伸最终实质上是记忆的延伸,用我们通常共用的模式化话语就是:某某永远活在我们的心中!这实际上也是一个悖论,活在心中只是一种安慰,不能改变死者已死的现实,而我们的心中仍需要这样一种自我安慰。那无法生还的死者,其音容笑貌活在我们的记忆中,因为我们的“心”不能永远地“活”,所以,那“活在我们心中”的也终将因了我们的肉体的“死”而再度死亡。  很少有人会怀疑一个垂死的男人把忧伤留给自己的崇高。《野棕榈》中的男人究竟在多大程度上是在为自己的苟活寻找借口?米兰•;昆德拉说他一直被福克纳的这个小说的结尾所感动,这还大大影响到他写《笑忘录》,以至他把《笑忘录》中的人物进行了性别置换,将活在世上的人变成受难女子塔米娜,让她失去丈夫,试图“重新建立起一个消失的存在,一个已结束的过去”。昆德拉的深刻之处是,他把福克纳的美好幻梦击碎了,他残酷地告诉我们:在回忆中,人们不会找到死人的所在,回忆只是他不存在的确认;在回忆中,死人只是一个变得苍白、远去、不可及的过去。  不在的过去曾经存在,记忆成为我们虚无感觉的可怜证明。  所谓伟大和不朽,昆德拉告诉我们的只是量的不同。不朽就像福克纳《野棕榈》中万念俱灰的囚犯,他试图以苟活来延长对死者的记忆。心爱女人的不朽是在他个人的意识中,对所谓“万寿无疆”的一些伟人来说,他的不朽是在更多人的意识中。这种意识(记忆)只是长短的差别,没有质的不同。福克纳笔下的囚犯宁可痛苦苟活,以延伸对逝去爱人的情感,但这种努力终究无法战胜心爱女人已去的事实,而等待他的除了痛苦悲伤,还有接踵而至的死亡。  从德莱塞到福克纳和《烈火情人》再到昆德拉,可以说他们把爱的延伸问题,通过独具特色的写作和影像作了条理分明的“三部曲”式的延伸:体验、说明、击碎。德莱塞让我们感受,福克纳和《烈火情人》让我们慨叹,昆德拉则让我们幻灭。回味这“三部曲”,一部一部把我们推到终极的思考,直至让我们清醒地绝望。昆德拉曾特别推崇一句谚语:“人一思考,上帝就发笑。”但他自己从来就没有停止让“上帝发笑”的思考。昆德拉的思考是让人明晓事物的终极本质,这种明晓的结果击碎了我们残存的梦幻,而没有梦幻的生活是多么的苍白无趣啊。  我们宁愿生活在“延伸的爱”中,因为,它让我们些许地感觉到生存的价值和意义,至少明确了自己与没心没肺的野兽的区别。


第三部分第48节 几近完美的反常

《奥兰多》DVD封面    

  弗吉尼亚•;伍尔芙是在世界文坛的一个另类,她匪夷所思地多产,几乎每一部作品都很著名,这全仰仗她不倦的探索。但对大多数人来说,她属于典型的“熟悉的陌生人”一类。因为,很少有人能通读完她的哪怕是一部长篇,她如入无人之境的意识流小说叙述方法会把读者,尤其是缺乏耐心的读者纷纷吓退。  伍尔芙的著名小说大多已拍成了电影,《邱园记事》、《达罗卫夫人》、《奥兰多》等,这其中以《达罗卫夫人》最得伍尔芙神韵,时间结构上令人瞠目的精粹与精巧,人物的如水思绪和怀想,将蒙太奇的手法运用得淋漓尽致。与她极为前卫的小说影响相比,电影要逊色得多。《奥兰多》是她小说中被评价较低的,写到最后也有些生涩,她在日记中透露当初写它是“作为一个玩笑”,完成后又担心“它可能两头落空,作为一个玩笑过于长了,作为一本严肃的书又太轻薄”,尽管如此,这部标着“一部传记”的小说,却是她作品中最适宜拍电影的,因为故事的传奇性:一个英俊宫廷男伺变成了一个妙龄美女,且历经四百多年而容颜不改。  伍尔芙在1928年写完了这部长篇小说,从已发表的伍尔芙日记中可以看出,她当时的写作并不顺利,最直接的难题是如何“必须小心地处理真实与异想的平衡”。这个难题从电影的技术层面上不是问题,但观众的接受仍是一个难题。英国女导演萨莉波特于1992年将《奥兰多》搬上银幕,她不得不回避了对这一神秘主题的诠释和理解,她只是展现。奥兰多第二次昏睡之后,醒来发现自己已变成女儿身。她看着镜中的女裸体,凝视中的神态,喜悦多于惊奇,她轻描淡写地自言自语:“还是同一个人,没什么分别,只不过是性别不同而已”。  我想,导演萨莉波特真是出神入化地图解了伍尔芙的本意。  小说《奥兰多》分为六个章节,改编后的电影也将全片以章节划分,像一台话剧分为了七幕:“死亡”、“爱情”、“诗词”、“政治”、“社交”、“性”、“新生”,从容而细腻地刻画了奥兰多在不经意的“永生”中非凡的生命体验。  在“死亡”一节中,满头白雪的老女皇喜于奥兰多的青春俊美,赐给他豪宅一座,要求他:不要褪色、憔悴和衰老。初涉人世的奥兰多第一次体会到对不朽的渴望。经过对俄国美女萨莎的疯狂迷恋与失败,奥兰多昏睡七天,悟到了对于女性“可以用三个词形容”,并开始沉迷于诗歌。奥兰多最重要的改变是他奉命出使中亚某国,目睹了战争的疯狂杀戮,他开始质疑一个男人活在世间的意义。第二次的昏睡之后发现自己变成了女性。美丽名媛奥兰多,虽受到某些社交圈人的冷嘲热讽,并因身为女性而不能继承王位,但作为女人她享用了幸福女人所能享用的一切:美貌、财富与爱情。她与从马上摔下的英俊青年阿曼修相遇,与这个代表着自由、平等、博爱、浪漫、冒险的美男子,纵情体验爱的快乐,并幸福地成为了母亲,带着爱女骑着摩托自由地穿梭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