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坐在黄河岸边的小镇上品饮-第2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古清生:我喜欢旅游、游泳、登山、打猎(现在不能打猎了)、垂钓,喜欢呆在大自然中,有时候也喜欢去探险。还喜欢植物和小昆虫。    
    4、您最早什么时候开始接触文学?    
    古清生:我自以为比较有份量的一个中篇发在1992年,当年《小说月报》第五期转载,做职业作家是我儿时的梦想,十几岁时写过间谍小说,主要是想伪装成手抄本拿去跟人换书看,现在不是也出伪书么?想法都差不多。    
    5、有人这样评价您,说您“形成了吃喝文学,是位生活家。”您怎么看待这种评价?    
    古清生:我觉得这评价不错的,人不要去故作高雅不食人间烟火,把自己打扮成一个神,西方有一个经典说法,判断那个家伙是人还是神,就看看他有没有肚脐,有肚脐的都不是神。文学史上,李白喜欢喝酒,苏东坡喜欢吃肉,陆羽、李渔、袁枚、郑板桥等,都写作过许多吃喝文字,都成经典了。梁实秋著作等身,大家能记住他写了什么?雅舍谈吃。问题是,如何写好它。    
    6、国内有许多美食作家,比如沈宏非老师等。和其他美食作家,相比,您觉得自己区别于他们的最主要特点是什么?    
    古清生:我平时不看电视,也不看报纸,多在网上浏览,重要的时间看书,书是人类文化积淀的重要载体,是人穷其一生用生命去写作的。关于其他美食作家,我一般没有作评价,因为人都是在自己喜欢那一块工作,我喜欢研究乡土美食、地域文化,我希望自己的写作能够反映出中华农耕文明的积淀,能够在工业时代到来之际,最后打量前工业时代的乡土生活,这个选题令我激动不已,我想用自己的一生的能量去努力。当然,以后会写得比现在好一些。谢谢。


第五部分  芦芽山野山蘑古清生教我们怎么吃

    魏英杰    
    早在上世纪90代初,古清生便扛台电脑上北京,成了当时听起来还很新鲜的自由撰稿人。之后,他参与《中国可以说不》的撰稿,狠狠火了一把。更多的时候,他默默无闻地在北京的寓所里码字,赚稿费。2000年,古清生走马黄河,写下行走文学作品《黄河弯黄河长》。也许走的路多了,他通晓各地美食,还能动手做上几样。久而久之,竟有人称他是京城美食家。    
    这本《坐在黄河岸边的小镇上品饮》,可以看出许多篇章是他在路上吃喝的产物。比如《黄河的烧烤路线》,单黄河沿岸的烤羊肉串,就让他说出许多不同来。他的美食路线,大多也正是这样的平民风格。海带、灌汤包子、熏鸡、烤蛋,都能吃出文化关怀。一味辣椒,也值得他写下洋洋几十篇辣椒主义的檄文。这本书,可以说是一个饕餮者积四十载滥情于民间美食的“罪证”。    
    古清生喜欢上网,平常没事就趴网上。有很长一段时间,我们都在一个论坛里玩儿。他好酒,喝几杯后常跑上来说几句看似不着边际,却又隽永幽默的话。这本书里大多篇章早在网上拜读过。古清生写的东西可谓不少,散文、小说也出了十好几本。有朋友却独独喜欢他的这些美食文章。他说,这些美食文章是古清生作品最有可能在50年后还有人在读而且击节叫好的。    
    古清生的美食文章,除介绍各地肴馔,让人流涎三尺,催发看得见,摸不着的想像之外,其文字的俏俊有趣,也是文章受欢迎的因素。如“关于汤菜,它是一种集体意识的体现,举凡高贵大雅与低贱流俗烩于一锅,融合的是一个混沌意味十足的汤境,在各自包容的前提下,共同打造出一锅好汤”(《博山烩菜》)。又如“厨师做的是天下头一号文章,色香味俱全的一道菜,有美术作品的感观刺激,音乐作品的绵绵余韵,清炒是一盘诗,红烧是一碗杂文,涮火锅恰如写随笔,烂炖的大锅中当然是一部长篇小说”(《中国菜》)。这样的句子,俯拾皆是。    
    书里头还有几篇茶话。古清生亦好茶,里头有篇《买茶者说》,提到福建的安溪铁观音。他给我留言:“现在每著文必饮安溪铁观音,且要又酽又浓的才起劲。”又埋怨现在的茶叶多有农药残余,很久没碰上他了,不知他现在喝的什么茶。    
    说“吃”——读古清生美食美文    
    玫瑰水手    
    中国是一个好吃的国度,这从“吃”字上就可以得到验证。吃,分开来是口乞,它从口旁,而不是月旁,说明中国人吃是为嘴,而不是为肚子。    
    京城美食家古清生这几年行走了不少地方,也吃了不少地方的风味美食。此君以前当过地质队员,风餐露宿大概是常有的,一饱了肚子,马上就把对食品的感觉从胃里提到嘴巴上来了。饱了口福之余,从牙缝里剔出些感想来,写了不少美食文章。吃,原是再平常不过的事情,连李逵这样的粗人,久未沾腥,也要大骂“嘴里淡出个鸟来”。最平常的事,往往是最不能拿来说事的——因为人人都懂,稍不留意,就会露拙。古清生不怕,因为他是吃人之未吃:“厨师做的是天下头一号文章,色香味具全的一道菜,有美术作品的感观刺激,音乐作品的绵绵余韵,清炒是一盘诗,红烧是一碗杂文,涮火锅恰如写随笔,烂炖的大锅中当然是一部长篇小说。”(《中国菜》)——您说,有把涮火锅当随笔吃的吗?    
    读古清生的美食文章,你有时恨不能把作者从文字背后揪出来狠狠揍一顿:他的笔墨恰似邻家飘出的菜香,在你饿着肚子的时候钻进你的鼻子,一点一点折磨着你的胃,口水欲滴却不能画饼充饥,那种无处着力的感觉。    
    “然含汤于口,亦如将黄河的月亮含于口中,满腔的柔情在味蕾之上缠绵如丝,沁心入肺,荡漾于灵魂深处。逾三碗鱼汤入肚,我已经是飘然于时间之上,这鱼汤也是醉人,我的光头上也已经是大汗淋漓。”(《黄河鱼汤》)    
    古清生就是这样,轻描淡写的文字,随手拈来,却调动起读者的所有感官。你不光齿颊生津,还得跟他一块儿遥想人生情怀……我敢打赌,当读者这边厢沉浸在一种“美食几时有”的情愫中时,那厮一定躲在文字后面偷笑!就象厨师无非用几样平常的佐料,做了一样看似普通的菜,却让食客惊为仙肴时的暗自得意。    
    古清生的吃,不光是形式主义的,他实际上是把人生当作菜,菜当作人生一锅烩了。他对人生的感悟,往往有不可言说之妙。“炖也是人生的一种状态……是另外的一种耐心,因为炖必须文火,又要使砂锅,要经历漫长的时间,还要忍受那缕缕袭来的芳香对人的诱惑。”(《山药》)    
    “茄子的确是不能小视,了解认识茄子,差不多是可以参透这人生世事……茄子仿佛也是一个中性味道,佐什么味道偏什么,这其实也是站在错误的立场作出的错误判断。”(《茄子:亦雅亦俗》)    
    “关于汤菜,它是一种集体意识的体现,举凡高贵大雅与低贱流俗烩于一锅,融合的是一个混沌意味十足的汤境,在各自包容的前提下,共同打造出一锅好汤。博山烩菜的意义,自是在审味之外,也有着一种普世真理,无论多么的高贵与卑微,在汤的世界里,皆皆有其发散个体特性的机宜。所以言汤,不必独尊燕窝鱼翅者,以博山之法以烩之,是为大同世界也。”(《博山烩菜》)    
    古清生虽是文人,却是颇关心政治的,往往发文大谈治国平天下,我以为,他的那些洋洋洒洒的高谈阔论,却不如《博山烩菜》这几句来得令人叹服。人是很奇怪的,如果叫你单独吃盐或喝醋,你会觉得难以下咽。而把它炒在菜里,你却会觉得美味无比。古清生深谙这个道理,在他的美食文章里,你会把他的人生感悟和美食一起愉悦地咽下去。一次在人民网读书论坛和古清生交流,我说,巴剑兄(古清生在人民网的网名),这辑美食文章,是你的作品中最有可能在50年后还有人在读而且击节叫好的。我是衷心说这话的。    
    原本想,古清生这辑美食文章应该单独出书,以做流传。谁知他性急,把这个系列共25篇美食美文编进他的新著《比路还长的日子》了。这样的一个书名,让人想到的是温暖的炉火、卖弄睿智的交谈、庸懒而故作的倾听……与古清生走过的那些漂泊的日子似乎相去甚远。但无疑这是一个契合时尚的书名。在这个一切都可能成为商品的时代,是要讲究卖点的,而作家的卖点,就在于和读者的融合度。在这种意义上,被传统文人所鄙夷的“卖点”,实际上应是必须的。屡在论坛宣称自己不是知识分子而是地质队员的古兄,却给自己的新书取了一个绝对“知识分子”、小资意味颇浓的书名,实在是有些无奈了。    
    《比路还长的日子》是古清生的随笔散文集,共分六部分:躺在网上、一个人走进怒吧、不会射门的文学、经济时代的鲈鱼政策、假模假式的作业、吃在中国。古清生是当代行走文学的一个代表,这部随笔散文集正是他用思想丈量这片土地的结果。而作为一个特立独行的职业作家,古清生的思想一直是独立的、自由的,这正是他的文章很受我喜欢的一个重要原因。    
    除了吃在中国的美食系列,其他几个部分也很有看头。但比较起来,我却是最喜欢古清生的美食美文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回到顶部 2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