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明末疯狂-第75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喳!”

    ……

    看着对面的大平军鱼贯出营,确实如同料想的一样,他们在加快脚步出营列阵。多尔衮也感到,自己的全身已经是忍不住在微微颤抖了。

    作为一名指挥过多次重大战役的将领,这种情况似乎不应该在多尔衮身上出现的。可是现在的他,仿佛有了种头一次上战场的感觉,总感到全身热血沸腾。

    其实这些天多尔衮的压力极大。长时间不能突破大平军设在山海关外的封锁线,使得清军营中也蔓延起了多种传言。而这些传言也有个共同的主题,就是宣扬多尔衮的无能,集合了大清国全国兵力,竟然还不能突破山海关外的封锁线。说多尔衮的能力远远不如皇太极。

    如果只是最后一句,多尔衮对自己那位英明神武的皇兄,倒也是心服口服的。可是从打听传言的下属口中得知:这些传言大多数都是从两黄旗和豪格作为旗主的正蓝旗那里传出来的,这就让多尔衮警惕了起来。

    所以当今天多尔衮听到大平军主动出击的消息以后,他的内心里并没有表面上看起来那么的稳重。多尔衮也想趁着战局变化,抓住战机,一举把大平军击败,同样在大清国内部,竖立起自己不可战胜的神话。

    所以当多尔衮看到清军的动作比大平军慢一些的时候,他忍不住就叱喝了起来:“都快一些!难道没吃饱饭吗?都给本王好好打!”

    听了多尔衮的叱喝,几十名亲兵立刻向着各处部队飞驰而去。而多尔衮身边的将领们却都是有些吃惊。多尔衮用兵也向来沉稳,在指挥中很少出恶语。于是将领们都在私底下偷偷打量着多尔衮,心中还嘀咕道:“摄政王殿下这是怎么啦?”

    多尔衮没理睬四周将领们的打量。他抬头看了看天空,仿佛皇太极的灵魂正漂浮在战场上。多尔衮在心中暗自决心道:“皇兄!看着小十四打赢这场国运之战吧!”(未完待续。。)

第九百五十二章改变的老套路

    多尔衮是表面平静,内心却坐立不安。而薛永利也是表面平静,内心却坐立不安。面对将要打响的国战,这两位主帅都有些紧张。

    可是十几万大军的战前列阵是需要很长的时间的。而两军却耐着性子布置自己的部队,也不去骚扰敌军的列阵。连战前很常见的,骑兵到敌军阵前挑衅和小队骑兵之间的追逐战都没有出现。今天都决定要决一胜负了,所以这两位主帅也就没兴趣玩些小花招了。

    可就在等待的时候,从山海关方向却跑来了几骑清兵。他们把一封急报送到了多尔衮的手中。多尔衮拆开一看,脸上立刻露出了微笑。接着他就向四周的清军将领们大声宣布道:“索尼他们打得不错!把吴逆救援辽东两城的部队打退了。你们也都要好好打,不要让索尼他们在你们面前出风头啊!”

    “好!”在战前传来喜讯,这真的是一个好兆头。于是中军帅旗下立刻爆发出一阵欢呼声。

    看着将领们的欢呼,多尔衮依然保持着微笑,接着他就把那封急报塞入到自己的怀中。那封急报确实是索尼送来的。不过其中的内容并不是多尔衮所说的捷报,而只是通报:索尼的侦骑与飞马镇的侦骑已经相遇,可能马上要与飞马镇开战。当然,索尼发来急报的意思,也就是要多尔衮多派遣些援军过去。

    可是接到这急报以后,多尔衮倒是放心了许多。他认为自己似乎明白了原因。原来为了拖住清军的主力。不让多尔衮派兵去支援索尼部,大平军才会这样一反常态地反守为攻的。而明白了这个原因以后,多尔衮的心也放下了一大半。有了结果总比胡乱猜测好上许多。

    再说。现在因为山海关掌握在清军手中,清军其实是内线作战。只要打退了面前的大平军主力,清军可以很容易地通过山海关去支援索尼部。甚至可以抓住大平军进攻上的破绽,来个一战定音。当然,现在的多尔衮最希望阿巴泰的部队出现了。

    之所以刚才多尔衮会向身边的将领们隐瞒,那是因为索尼部也是刚刚与飞马镇接触,根本还没有什么战报传过来。那么多尔衮又何必让将领们分心呢?一切都以眼前的决战为重。

    很有趣的是。在这场决战开战前,多尔衮就把胜利的希望寄托于——阿巴泰部对大平军后路的威胁上;而薛永利就把胜利的希望寄托于——汉军的反水和援军的到来。两位主帅都因为信息不畅,不了解其他战区的战况。也都把希望寄托在战场外的盘外招上。

    而从另一方面来讲。多尔衮和薛永利也对自己的军队在今天的决战中,只凭着自己的实力获胜,有些信心不足。

    “爷!该怎么打?”眼见着双方都快要列阵完毕,图贝里问多尔衮道。

    “就按前些日子的老套路打。让前面的汉军旗先冲。”多尔衮回答道。

    多尔衮就是以不变应万变。要让对面的薛永利产生错觉,似乎清军根本没发觉大平军有任何异样,吸引着薛永利产生指挥上的错误。

    随着多尔衮的命令,清军最前面的二万多汉军,都在前排橹车的掩护之下,向着大平军的本阵慢慢地压了过去。

    现在的清军,也有了与大平军作战的经验。所以他们的橹车也都分得比较散,不会给大平军的火炮集中射击。而且他们也完全放弃了骑兵冲阵的战术。就是要限制住大平军的火器发威。所以一开始进行的就是步卒对步卒。

    而看到清军依然维持的常态先进攻,薛永利就忍不住“咦”了一声。

    十万大军的提早出营。根本没办法隐瞒,薛永利也没想过要隐瞒。但是按照薛永利的理解,清军的战术肯定会做出相应的改变。没想到现在的清军是依然故我,这就让薛永利产生了很多的怀疑。

    难道清军已经发现有汉军叛变?难道清军想要来了个将计就计?难道有什么自己不知道的意外发生?薛永利的脑海中就浮现出了一个个问号。

    不过,清军已经按照老套路先进攻了,那么大平军就放弃强攻,也按照老套路先守吧!于是薛永利做了个手势,让部队先守一下。接着亲兵们就立刻沿着通道跑向了最前面的部队,把薛永利的命令传递到各处。

    之后的战局就像是前些天的重演。首先发威的依然是大平军的火炮。可是清军的橹车比较分散,火炮也不能集中射击。所以炮弹虽然摧毁了不少橹车,但这样的损失还是在清军的承受范围之内。更是有了橹车的掩护,火铳和一窝蜂等远程火力就没有了射击效果。所以大平军索性没有使用这些火力。

    等到清军的橹车接近以后,大平军的方阵也早就排好了长枪阵。而橹车后的清军冲出以后,立刻向大平军投掷出大量的标枪和飞斧,要打乱大平军的长枪阵。

    而大平军的长枪阵却在火铳手自由射击的掩护之下,向前开始了刺杀,双方伤亡的数字也逐渐的大了起来。不过战斗了没多长时间,见大平军的阵形依然保持完好,清军就开始鸣金,于是战斗的清兵也拖着橹车回到了本阵。

    本来按照老套路,清军应该在同样的战斗几次以后,鸣金收兵,结束这一天的战斗。可是接下去的战斗却脱离了这个轨迹了。

    见到清军的后撤,薛永利也立刻下令道:“前排十个团保持方阵,以检阅速度向前。“

    大平军的检阅速度相当于现代时间,就是一分钟走上七、八十步左右。于是各团的鼓手们都敲响了战鼓,而最前排由十个团组成的十个方阵,也都踏着鼓点向前迈进。

    看着大平军的十个方阵都直竖着长枪,踏着整齐划一的步伐向前而来,有些不知道内情的清军士兵都瞪大了眼睛,一时难以接受大平军战术的突然改变。

    而知道大平军可能会有异动的图贝里等人,都指着大平军的方阵,激动地叫道:“过来了!他们进攻了!”(未完待续。。)

道歉!

电脑坏!刚修好!现在开始赶更!

    不说了!说多了都是泪!

    向朋友们道歉!(未完待续。。)

第九百五十三章都不满意的首次进攻

    看到大平军的方阵越来越近,清军也立刻做好了战斗的准备。已经与大平军交锋了这么久的时间,再怎么样,清军也从大平军那里学到了一些东西。于是他们也把橹车、大车排到前排,并把佛郎机炮、虎蹲炮等火炮架设好,还把火铳手和弓箭手调到前排,就等着大平军来攻坚了。

    而且清军在最前排的也都是些汉军,他们本来就是投降满清的前明军。如果说野战,可能这些前明军还不怎么行。可是说这种阵地防御战,这些前明军就“熟能生巧”了。所以没多大一会儿功夫,清军已经在阵前摆好了层层兵力,就等着大平军往上撞了。

    而大平军一见清军摆好了阵势,也犹豫着不敢再向前了。由于最前排的军官发布“停止前进”的命令前后不一,甚至造成了有几个方阵又向前走了几步,使得方阵的最前排都有些不整齐了。

    方阵进攻,确实有着局限性。如果敌军一心死守,那就很难进攻。尤其是像清军现在一样,在最前面摆满了障碍,总不可能让大平军排着方阵翻越大车吧!

    于是最前面的大平军军官开始各自指挥了。有些军官就让后面的火炮快些上来,轰开清军的障碍;有些军官就让斧枪手上前,准备小队肉搏,反正没有了统一的指挥。

    这也就是古代战争中的一大弊端。按照当时的通讯条件,主帅最多也就指挥二、三万兵马。而且这种指挥也就是一个简单的命令。所以在战斗中,如发生突发状况,那就要看第一线的军官自由发挥了。

    而现在两军各自拥有的兵力也都是超过了十万。这更让主帅难以指挥了。尤其是大平军在前些日子一直防守,而今天却突然进攻,现在突然遇上了清军的死守,这就让第一线军官的指挥产生了一些混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