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明末疯狂-第74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不过让多尔衮庆幸的是,上次的入口之战收获简直是太大了些。缴获的物资是堆积如山。掠夺的人口也都成为了包衣奴隶能进行生产。如果再加上从蒙古部落和朝鲜索要一些牛羊粮草,清军绝对能支撑住两年的围困战。多尔衮就不信了:难道宁远、镇远两城能坚持得住两年时间吗?

    而此时双方的兵力部署就是如此:

    清军总兵力达到二十三万之众,以后还能从蒙古部落和朝鲜征召几万兵马。加上入关后缴获的大批盔甲军械,可以说是兵强马壮。

    而在山海关,清军布置了吴三桂的关宁铁骑四万兵马和豪格率领的一万清军;主持镇远城围困战的有,索尼、鳌拜和谭泰率领的四万人马;而在宁远,有着多铎、阿济格所率领的四万五千兵马;多尔衮本人则率领着近十万清军主力,驻扎在锦州,随时应对任何突发战况。

    而大平军方面:宁远城有着姚亮、傅胜率领的一个协七千三百多人。还有近四千辅兵和民壮协助守城;镇远城有着余继的狼啸镇一万三千兵马,还有三千多辅兵和民壮协助守城。

    而在山海关的正面,有着薛永利统帅的六个镇的大平军主力。这九万兵马一字排开。阻挡住了清军主力出关南下。

    在天津卫,有着水师陆战队二万兵马和垦荒商行护卫五千;在宣大一线,有着再次得到补充的飞马镇二万余骑。而在北京城和通州大营,有着吴世恭亲率的三万七千兵马。而这些兵马都是大平军的主力野战部队。

    当然。除此之外。大平军还有近二十万的杂牌部队分驻在京城附近,另有近百万护庄队进行着军事训练。不过这些部队也只能做些守城和后勤运输等辅助事务,在野战上用处不大。

    因此就可以看出,两军的兵力和实力可以说是势均力敌的。不过有一点要重点指出:随着时间的推移,有着庞大的人口基数和充足财力物力支撑的大平朝,他们的优势也将会越来越大。

    不过在此时,在山海关、宁远、镇远这两城一关之地,清军的战略优势就是相当明显了。因为清军支援山海关是相当方便的。而大平军却难以支援宁远、镇远两城。

    为此,多尔衮就拟定了以下战役计划:

    对宁远、镇远两城长期围困。以吸引住大平军主力前来救援。之后就在关外平坦的战场上,充分发挥清军骑兵大集团的威力,以此来歼灭大平军的有生力量,最好能歼灭大平军的援军。

    如果大平军看穿了清军的计划,不来救援,那清军当然就会把宁远、镇远两城困死。不提这样做,对大平军士气的打击有多么的大。光说在辽东和关外得到了大一统,清军就能够在山海关以及长城沿线任意一处,集中清军主力,随意入关。

    如此一来,千疮百孔的长城防线简直就变成了不设防,因为大平军绝对没有这么多的兵力沿着长城一字排开。等到屡屡受到威胁的大平朝坚持不住了,只能南撤退出北京城,那么清军就能顺理成章地占领燕云地区。而有了这个战略的制高点,清军以后无论是发动南征,还是南北割据,都处在一种有利的战略态势,已经是立于不败之地了。

    如果大平军出兵救援,那么他们能选择的救援道路也只有两条:一是出居庸关,绕过山海关,从关外长途爬涉前来救援。

    可是这么一来,劳师远征先不说,大平军将在关外先是受到沿途蒙古部落的骚扰,再是迎对清军的主力大军。而且在关外的大平军根本就没有后勤,粮道也得不到保证,说句到底的话,清军其实根本不需要与大平军决战,他们只要与大平军僵持,大平军最后也只能灰溜溜地撤退,更不用说撤退时被清军尾随追击了。

    而另一条路就是强攻山海关。可是在山海关内,有着清军的五万重兵,更有着完备的防御体系和熟知周围地形的关宁铁骑。不说是固若金汤吧!大平军绝对做不到在短时间内攻克的。

    还有一点就更为重要了。大平军也根本不知道,山海关内清军的总兵力究竟有多少?因为大平军是不可能派遣探子绕过山海关探察敌情的,就是绕了过去,也没办法把情报传递回来。

    如果大平军在山海关脚下碰了个头破血流,清军就能随时派遣大军,秘密潜入山海关,等到大平军与山海关内的清军激战正酣之时,清军主力就可以趁势冲出山海关杀出,打大平军一个措手不及,以此来获得决战之胜利。(未完待续。。)

第九百三十章将计就计

    所以说,多尔衮制定的整个战役计划是相当严密完备的,在两城一关地区,也确实考虑到了一切可能发生的突发状况。

    可是在多尔衮和其他清军将领脑海中,他们却疏忽了两点,也可以说是有着两个盲点:一是汉人不敢主动出击关外草原;二是有着海路阻隔,朝鲜是安全的。正是因为这两个盲点,就为整场战役带来了相当大的变数。

    不过在此时,多尔衮对于获胜还是信心满满的。可毕竟这是多尔衮执掌满清朝政后的首次大战,所以对于诸事,多尔衮还是亲力亲为,生怕有什么疏忽的状况发生。

    而对于宁远、镇远两城,清军也是有着侧重点的。因为宁远城是处在盛京——锦州——宁远——山海关这一线上,所以战略地位就较为重要。虽然清军已经把宁远城给团团围住,但是万一宁远城中的大平军冲出包围圈,袭击增援山海关的清军,那就会给清军造成极大的混乱。因此,多尔衮就把自己两位最信任的兄弟和最精锐部队安排在了宁远城。

    相对于宁远城来说,镇远城就要偏上许多。但是万一关内的大平军主力,走那条——出居庸关救援辽东两城的道路,那么镇远城的清军就会首当其冲,因此,也不能说不重要。

    可由此也可以看出,多尔衮对镇远城的安排也是耐人寻味的。他不仅把最大的政敌——豪格,安排在了山海关这个最前线上。又把皇太极的铁杆亲信——索尼、鳌拜和谭泰安置在了镇远城。

    而由索尼等仨人率领的部队,主要就是由两黄旗兵马和刚投顺的汉军旗组成,真是有些——立功很少、危险很大的味道。

    虽然此时满清内部是矛盾重重。但他们对外还是能齐心协力的,并不会互相拆台。所以当多尔衮赶到镇远城时,他发现清军修造的围困工事已经基本建成了。

    “不错!不错!都不愧为是军中宿将!”在索尼等仨人的陪同下,多尔衮在仔细地视察了各处以后,不吝发出最大声的赞美声,“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就能把这城围得像是铁桶一般。三位都是有功。你们也要把军中有功的将士报上来,只要能在这次打败了汉军,本王绝不吝前程赏赐。”

    “多谢摄政王殿下!”索尼等仨人立刻行礼道谢道。

    其实在现在。多尔衮和索尼等仨人的关系就相当微妙。作为事实上的胜利者,现在的多尔衮就不愿意把索尼等人赶尽杀绝了,毕竟这仨人都是两黄旗中威信极高的将领,多尔衮不愿意因为内部矛盾造成八旗的分裂。

    而索尼等人也只是皇太极一人的铁杆亲信。并不是一定要豪格继位。所以现在皇太极的直系子裔——福临顺利继位。索尼等人也就认为,自己算是尽到了责任。因此,多尔衮和索尼等人之间的矛盾也就淡化了许多。

    当然,多尔衮和索尼等人也都心里明白:自己与对方绝不可能尿到一个壶里去。不过他们至少也能在表面上,维持住正常的关系了。

    “靠近河的两边,造得有些薄弱,你们要小心!”在赞扬以后,多尔衮就提出自己看到的一些小问题了。“还有,要防备小队汉军骑兵从你们背后偷袭!”

    “喳!”

    接着。领头的索尼就说道:“摄政王殿下!咱们已让草原上的那些蒙古人多加注意了,更是把探子放到了百里之外,请您放心!”

    “不错!”听了索尼的解释,多尔衮就含笑道。

    不过接着,多尔衮就立刻瞪大了双眼,因为他看到城门突然大开,一队城中的大平军骑兵出了城门,开始列队,应该是要攻打刚才指出的薄弱地方。

    于是多尔衮就笑着说道:“看起来本王是乌鸦嘴啊!你们看,城中的汉军就是要攻打本王刚指过的地方了。”

    索尼他们也立刻都伸长了脖子,看向了大平军骑兵的方向。接着索尼就笑道:“奴才早有安排,已经在那里安排有五个牛录的旗丁了。希望他们争气些,不要在摄政王殿下面前,丢了奴才们的脸呀!”

    确实也是如此,看到大平军骑兵出城列阵,也根本不需要索尼等人的下令,在河边的那五个牛录的清军骑兵也同样出列。而在他们周围和身后,其他的清军也都做好了战斗的准备,更有些求战**强烈的清兵,打马上前,也加入到了这五个牛录的清军骑兵之中。

    见到对面的清军早有防备,镇远城的城头也响起了一阵鸣金声。大平军指挥的骑兵军官无奈地看了看清军的阵列,接着就没好气地发出了号令。于是这些大平军骑兵也只能打马回城,接着就重重地关闭了城门。

    见到大平军骑兵灰溜溜地回城,清军将士们顿时爆发出了一阵嘲笑声和欢呼声。

    多尔衮和索尼他们也同样是大笑着。笑过一阵,多尔衮就开玩笑道:“看起来本王今天确实是在走霉运,都要过来送前程了,那些汉军都会被吓得缩回去。本王可不敢多待了,要不然,国族健儿们可是要恨上本王的。”

    索尼也笑着凑趣道:“那些汉狗也太怂了些,根本不敢与咱们国族健儿交战,只会做出些偷鸡摸狗之事。不过这也是摄政王殿下的威名所摄,以后奴才们也要借用摄政王殿下的旗号,只要旗号一打出,那些汉狗就肯定会望风而逃。”

    “哈哈哈——!你这奴才的嘴倒像是抹了蜜一样嘛!”多尔衮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