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明末疯狂-第68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在出征之前,李自成发布了著名的永昌元年诏书,全文如下:

    “上帝鉴观,实惟求瘼。下民归往,只切来苏。命既靡常,情尤可见。粤稽往代,爰知得失之由;鉴往识今,每悉治忽之故。咨尔明朝,久席泰宁,寖弛纲纪。君非甚暗,孤立而炀蔽恒多;臣尽行私,比党而公忠绝少。甚至贿通宫府,朝端之威福日移;利擅宗绅,闾左之脂膏罄竭。公侯皆食肉纨绔,而恃为腹心;宦官悉龁糠犬豚,而借其耳目。狱囚累累,士无报礼之心;征敛重重,民有偕亡之恨。肆昊天既穷乎仁爱,致兆民爰苦于灾祲。朕起布衣,目击憔悴之形,身切Н嵵础D钭绕仗炻释粒填纠睿悔桃姿嗌剑此仗阑稹9诤慵剑缇盖琛S搪嵌迹创锏坌模从麟抟狻J且灾恃哉妫憾芴逄炷钭妫鹊律蠹福藿踊萸叭耍涣咭焓H玷饺缢危盱胗姥樱谜枚ⅲ挥惺矣屑遥袢笋闱欤谜枚省7沧劝俟ぃ惚D吮伲嗌趟镏衤唬偌慰椭萆?碎樨书啵家昝疫N┙褛妫什几剐摹>淠钤眨瓒苍褂谧诠ぃ疒缥S诔际3计渖髟眨行е矣诰福汴莨扔谏砑摇S啦杲髭!

    而永昌元年诏书,其实就是大顺政权向大明朝发出的一份最后通牒式的劝降书。而在诏书中,全面地揭露了大明朝的极度**,指出这个朝廷维护的只是勋贵、大地主阶层的利益,天下的财富都落到了宗绅(明宗室和官僚)、公侯、宦官的手里,对于平民百姓却征敛重重,造成了闾左之脂膏罄竭。这就迫使人民起来同他们拼命。也就是说,向天下表述了大顺政权的正义性。

    接着,李自成庄严地宣布:“朕起布衣,目击憔悴之形,身切Н嵵础D钭绕仗炻释粒填纠睿悔桃姿嗌剑此仗阑稹薄1泶锪怂吞煜掳傩站哂泄餐拿耍颜蕉方械降椎木鲂摹

    不过为了减少进军中的阻力,诏书也给崇祯皇帝指明了出路,要他“度德审几”,看清形势,及早投降。

    而在此诏书中,那句“君非甚暗”,似乎认为在李自成眼里,崇祯皇帝也不是那么坏,主要是大小臣工为非作歹,把大好山河弄得乌烟瘴气。

    可在本质上,这封诏书毕竟是劝降书,所以在语气上就不能不稍留余地,如果把崇祯皇帝说得昏暗已极,劝他识时务就变成了对牛弹琴。不过谁也不会相信,如果崇祯皇帝真的投降的话,李自成就会放过崇祯皇帝全家,这无非就是一个宣传策略罢了。

    而在永昌元年诏书发布的前后,在崇祯十六年五月二十一日,大顺军就按照原定部署,以排山倒海之势向畿辅地区进军了。

    大顺政权的此次行动,无疑是认为:时机已经成熟。因为这时候北方已经没有了有实力的明军存在,而中原地区,汝宁军也是再与清军和张献忠的大西军鏖战,也都根本脱不了身。

    李自成他们更认为:自己的百万军队,足以碾压任何一股势力。尤其是他们对清军的实力是严重估计不足。

    在李自成这些三边军镇出身的人的眼里,三边陕军本来就比辽军强上许多,而清军的实力,也最多比被陕军欺负得找不到北的蒙古军队强的有限。所以这样一比较,他们就认为清军不过如此,只是因为没有陕军出现,才让清军蹦跶到了现在。毫无疑问,这种毫无常识的看法是有些可笑。

    李自成他们更是高估了自己的实力。他的百万顺军,核心部队也就二十万,其他的最多也就是起到辅兵的作用,在战场上的战斗力并不怎么样。再加上顺军都是在短时间内,由各支部队聚合在一起的,所以相互配合和向心力都是相当差。

    但不管怎么样,顺军这次进军,拉开了各股势力问鼎天下的序幕!(未完待续。。)

第八百五十五章传令

    崇祯十六年五月十三日。

    吴世恭带着一群军官们在武昌城外的山坡上,饶有兴致地观看着山坡下刚修造完毕的两个炮台,而在那两个炮台上,各有一门巨无霸的火炮。

    这两门火炮是工坊司新研制、制造出来的十八磅攻城重炮,根本还未试验完毕,就被吴世恭下令调运过来,就是要打破武昌城的围困战僵局。

    为了运送这两门火炮,汝宁军先后动用了士兵和民夫三千多人,在沿途加固道路和桥梁,并每门火炮用十头犍牛拖拉,花费了近两个月的时间,才把火炮运送到了武昌城脚下。

    看到了炮台上的炮手举起了手中的小旗,打出了“准备发射”的旗号,吴世恭他们纷纷取出了棉花团,塞到了自己和战马的耳中。

    新上任的亲兵统领薛志农看了看远在一百五十步以外的炮台,笑着问吴世恭道:“姑爷!距离这么远,难道还要塞耳朵吗?”

    吴世恭也笑着回答道:“押送过来的大匠都叮嘱了好几遍了,说这炮,劲头大得难以想象,咱们还是听大匠的话吧!”说完以后,吴世恭也把棉花塞到了自己和黑脚的耳中。

    一旁的亲兵副统领魏锋,他手持着千里镜在观察着炮台,稚气未脱的脸上是一脸兴奋。虽然他也曾看过火炮发射,甚至还曾亲手发射过几次,但他却从来未接触过如此巨大的火炮,所以在今天,魏锋身上的那股孩子气,就在不知不觉中显露了出来。

    而炮台上的炮手根本不敢在火炮旁点炮,他们用一根长长的火绳拖至远处,接着在点燃火绳后。立刻跃入身后的掩体,并蹲下身子低着头,紧捂住了自己的双耳。

    “轰——!”

    一阵地动山摇。那声音传来,就是塞住了耳朵都让人感到有些昏眩。有些靠近炮台看热闹的汝宁军士兵甚至都被震倒在了地上,骑手们也都抚摸着战马,要安抚住它们惊恐的情绪。

    所有人都望向了武昌城的方向,只见到千步外的武昌城城墙仿佛都摇晃了几下,还冒起了一股巨大的烟尘。有千里镜的军官们都是目不转睛地看着城墙上的弹着点,烟尘稍散,就看到在露出的城墙上。已经深深的凹陷进去一块,并且以此为中心,向四周蔓延出去一大片蛛网状的裂痕。

    看着这样的射击效果,几乎所有的人都倒吸了一口冷气,接着都在心中涌起一股心花怒放的感觉。有了威力恐怖如斯的火炮。那武昌城根本就坚持不下去了啊!

    “轰——!”

    第二门火炮也接着发射了。仿佛是错觉,武昌城的城墙似乎都向下塌陷了一点。可是当吴世恭他们从千里镜中观察到:城墙上的大西军兵丁都在惊慌失措地乱跑乱叫时。吴世恭他们就知道。再发射这么几炮,这段城墙就会被炸塌了。

    吴世恭笑吟吟地取出了自己和黑脚耳中的棉花团,又拍了拍黑脚的背,让浑身战意的黑脚安静下来。接着他就对薛志农吩咐道:“今天就到这里吧!再给城里一个机会,给李定国这小子去说一声,让他立刻投降。”

    今天的炮击是试验射击效果的。也是威慑城内的大西军的。见到射击的效果是如此好,吴世恭还是想不战而屈人之兵,招降守城的李定国。再说,城外的障碍也都未清除。就算炸塌了城墙也不能立即攻城。因此,吴世恭就要在做好完全准备以后,再一鼓作气攻下武昌城。

    可就在此时,十几骑背插红旗的骑兵飞驰而来,这让吴世恭他们的脸色都“刷——”的一下变了。这是汝宁军中最高等级的信使,所有人都明白,一定是在什么地方发生了巨变。

    魏锋急匆匆地跑向了那些信使,都未等他们马停,就从领头的那位信使手中接过了信。接着他跑回到吴世恭身边,让吴世恭验看完封鉴齐全以后,立刻就拆开了信,开始让密码员翻译起信件中的密语来。

    密码信很短,密码员很快就翻译完。吴世恭接过信,扫了一眼,就对四周焦虑的汝宁军军官们说道:“陕贼百万众出陕,兵锋直指北京,要篡位而取之。多事之秋啊!”

    “啊!”四周立刻响起了一片惊呼声。

    “大人!要快些回援京城!夫人和大公子可是有危险啊!”周巡立刻说道。他们这些京城出身的人,听闻李自成的顺军将要夺取北京,立刻就是关心则乱了。

    “老爷!那民匪会不会声东击西,出潼关入豫,夹击咱们汝宁军?”常猛担心地问道。

    “不能不防!”吴世恭对常猛点点头,“现在这状况,咱们自己千万不能乱。”

    吴世恭远眺着烟尘弥漫的武昌城,脑中飞速地运转了起来。现在汝宁军的各支部队,都和敌军犬牙交错般纠缠在一起,如果妄动,很可能会牵一发而动全身。唯一能机动的就是自己这八万多兵马,所以要早日从武昌城下脱身出来。

    于是吴世恭对薛志农立刻下令道:“向城内发出最后招降令:三日内让其投降。如果不降,以后将不再招抚。而且攻下武昌之后,将屠城,城内生灵也将诛杀殆尽。如李定国降,除给其官位封赏以外,允其不与张贼交战。此乃最后条件!”

    “诺!”

    “传令回汝宁,所有适龄男丁全部入伍,实行总动员令。”

    “诺!”

    “巡子、彪子!你们俩快些让熊捶镇集合好,在今晚趁着天黑,急行军回南阳,要守住南阳至汝州一线,万一陕贼入豫,要坚持到主力北返。”

    “诺!”

    “给侯督师通报一声,让其下令给凤阳马巡抚,以勤王之名,调集其一万兵马以及粮草、骡马。等这里的主力北返经过凤阳时,再带着一同北上。”

    “诺!”

    “传令给永利叔、书墨、楚格等,让其在此紧要关头,千万不可乱,还是依着原来的部署与鞑子作战。千万不能妄加调动,露出破绽,给鞑子抓住机会。如鞑子不退,还是与其相对。如鞑子退,就不要尾随追击,等待这里的北上汇合以后,再一同去京城勤王。”

    “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