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明末疯狂-第61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和王廷臣率两万人乘夜冲击敌阵。自己率领一万多人固守在松山城内。

    如果曹、王二人能成功冲破敌阵,那洪承畴将立刻率军跟上,争取把这支明军带回宁远,为明朝多保留一支军队。更为了加强冲阵的成功率,洪承畴就派出了大量的信使,想要让前面已经冲出去的明军返回接应。当然,洪承畴也知道那些明军听令的可能性很小,但死马当成活马医,洪承畴怎么样也要去试一试。

    而那位把总就是冲破清军封锁仅有的几位之一,他幸运地来到了吴世恭这里。而肯领受这样敢死命令的,肯定都是洪承畴的死忠,所以那位把总就在吴世恭面前磕头泣血,要让吴世恭即刻返回。

    “这样啊!”吴世恭已经在椅子上坐不住了,他在大帐中来回徘徊、权衡利弊。过了好一阵,吴世恭终于下定决心,他对迟明吩咐道:“全军休息三个时辰,之后立刻返回,接应督师大人出来。”

    接着吴世恭又和蔼地对那位把总说道:“军中儿郎确实太过疲惫,养精蓄锐完再与督师大人汇合。你也早些下去,安心养伤,明日与本官一同回去吧!”

    “多谢吴大帅!多谢吴大帅!……”那把总又“噗通”下跪,是连连磕头,几下过后,他的额头就磕出血来。(未完待续。。)

第七百六十二章南逃明军溃不成军

    对于是否要去救援洪承畴,吴世恭当然要去权衡利弊。好处有一二三四,坏处也有甲乙丙丁,吴世恭无非是选择一个最有利汝宁军的计划。

    所以考虑到最后,吴世恭还是选择了两军汇合,共同突围。

    这当然不是为了洪承畴。现在只要是一个明眼人,就知道就算是把洪承畴救回辽东,他也是个活死人。遭受了如此惨败,洪承畴就已经在朝廷中失去了政治生命。既然已经没有了利用价值,吴世恭也绝不会用汝宁军儿郎的生命来换取洪承畴的安全的。

    而吴世恭看中的是洪承畴身边的三万大军。要知道,此次朝廷所动用的可是辽东和东线长城沿线的所有精锐明军,一旦全军覆没,那整个明朝北方就完全向满蒙大军敞开了口子。

    如果只有汝宁军这一支孤军突出重围,显而易见将会得到朝廷极大的重视。其他不用说,肯定会让这支汝宁军调到辽东,守住宁锦防线,先为朝廷解决辽东兵力空虚的问题。

    到了那个时候,朝廷对吴世恭本人和汝宁军的笼络肯定不必说,可是常驻辽东?那却根本不符合汝宁军的利益。

    汝宁军现在的实力并不是庞大到可以分兵的地步,如果被朝廷这么一调动,一南一北,汝宁军将直面满清和农民军这两个大敌。

    要知道在现在,就是汝宁军集合自己所有的实力,单独面对这两个大敌中的任何之一,最多也是个平分秋色的局面,可能还要弱上一些。再一分兵,很可能会两头不靠,会因为实力不足而大败。反而是为了朝廷损耗掉了汝宁军自己的实力。

    还有一点,明朝这时候的通讯可是很不方便,吴世恭不可能长居辽东遥控指挥汝宁。如果拖的时间太久,那汝宁谁来主持?可能手下的官员就会不安心。分崩瓦解都有可能,还有可能被其他势力收买,或者自己的手下将领独立成为军阀。

    虽然这样的可能性很小,吴世恭成立汝宁军的时候,就把地方系统、军队系统和财政系统都分别设置,不让任何人插手其他系统的事务,所以很难让手下一下子控制这三个系统。进而控制住一个地盘。但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有些事是不得不防的。

    而且汝宁军存在的一大基础就是财源,而财源所在地都是在汝宁、归德等地。如果吴世恭长居辽东的话,从汝宁调拨粮饷就很不方便,只能依靠朝廷供应。如果时间一长。在辽东的汝宁军就会被朝廷用粮饷掐住脖子,这也是吴世恭所不愿意看到的。

    因此。如果现在救出洪承畴这三万大军。就能够在辽东保存住一支有战斗力的明军。再加上吴世恭收拢的溃兵,甚至汝宁军再留下一支精悍的小部队,那就足够在辽东牵制住清军,不会出现明朝的北方防线土崩瓦解的局面。而吴世恭也可以有机会脱离辽东,带着自己的大部队回到汝宁。

    唯一值得担忧的是,汝宁军这一返回。就让昨夜的战果都是前功尽弃,而清军就更有时间集中兵力,来阻截住这支联军的返撤军,增加了撤军途中的危险性。

    不过也有一个有利之处。起码联军的兵力翻了一倍有余,只要抱成团,更增加了一同突围的成功率。而这一增一减,可以说是得失相当吧!

    不过有个现象就很可笑,从头到尾,吴世恭都没考虑过——会不会突围不出去!

    应该说,在汝宁军中,对自己部队战斗力最不自信的就是他们的统帅——吴世恭。所以吴世恭也成为了汝宁军中少有的乌龟流代表人物。而吴世恭的原书童——书墨,他信奉乌龟流的原因是怕死;而吴世恭信奉乌龟流的原因是胆怯。

    为什么吴世恭会胆怯呢?那就要怪吴世恭那个穿越者的身份了。作为穿越者,吴世恭相当清楚李自成和清军的赫赫威名,所以总在不自觉处,把他们的战斗力高看三分。

    可是到了现在,连吴世恭这个最高看清军的人,都认为清军挡不住汝宁军的归路。由此可见,在血岭战役之后,汝宁军的信心是如何爆棚的。他们都认为清军也没有什么了不起的。所以在不知不觉中,吴世恭这些汝宁军的将领已经把自己摆放在强者的位置上了。

    一夜无话。

    夏日夜短,只过了一个时辰,天就放亮了。可接下来的两个时辰,汝宁军的营地东南面是人声鼎沸,大批明军的溃兵逃向了汝宁军的营地,搞得汝宁军根本无法休息。

    而且紧随着那些溃兵,还有很多清军的小队追杀而来。在吴世恭的命令下,汝宁军的骑兵连连出动,驱赶、掩护他们溃兵的归来。幸好清军追杀的人马并不多,使得汝宁军把大部分溃兵接应到自己的营中。

    明朝的宁锦防线是依靠海岸线而修建的。因此,此次救援锦州,明军就是靠着海岸北征的。而逃跑,当然也是靠着大海往回跑。

    而这样一来,明军逃跑的时候确实不会迷路,但也使得清军很好埋伏。清军只要在靠海的路边狭隘处,埋伏上一支支伏兵,就可以接二连三地设伏明军。而在这么一次次的埋伏下,明军崩溃的速度简直就是飞快,绝望的气氛也是越来越浓厚。

    这情形就像是赤壁大战后逃亡的曹操一样,被诸葛亮接连安排了三次埋伏,所以逃到华容道时,连和关羽一战的勇气都没有了。

    所以在清军一夜的埋伏、追杀之下,明军是毫无秩序地溃奔,人马自相践踏,兵器丢了满地,已经毫战斗力可言,被清兵杀死的、被自己人踩死的、被逼入海中淹死的不计其数。

    总算是明军人数太多,清兵屠杀不尽,最终还是逃脱了一些人。几个总兵官王朴、吴三桂、白广恩、唐通、马科和接替杨国柱主持本镇军务的李辅明都带着残兵冲出了重围,但王朴、吴三桂等人再从杏山向宁远撤退的时候又遭到清军的阻击,兵士死伤散亡,几乎都成了光杆司令。(未完待续。。)

第七百六十三章寻找归路

    虽然明军溃兵的大部是向南而逃的,但小部分溃兵发现前路是埋伏重重,不敢再向前,他们就反向向北想要寻找一条较为安全的道路,就这样,这些溃兵正好遇上了汝宁军的大营。而清军的大部人马也是向南追杀而去,所以向北追杀的清军并不多,这也使得汝宁军能够顺利地驱赶他们。

    “吴大帅!大帅啊!您可千万不要返回松山!”严三龄、王声等新收拢的武官,在吴世恭的大帐内是连连磕头。

    营外的汝宁军在接应溃兵,而营内的严三龄、王声他们却在拼命规劝,他们就是要劝吴世恭不要去救援洪承畴,以最快的速度向南而逃。

    “大帅!此次出征大军已全军溃败,只留下了大帅您的虎贲。大帅也将成为朝廷的柱石,绝对不容有失。松山本是坚城,督师大人暂居此城也并无危险,可容他日从容相救,并不争这一时。只要大帅回到宁远,朝廷会知大人忠心,督师大人也明白大人苦衷,您可千万不能再冒进了。”

    严三龄是洪承畴的标营武官,所以他只磕头不说话,而王声就说的有些肆无忌惮了。当然,他话中的用词也很婉转,听起来口才也不错,但不能掩盖其抛弃洪承畴,独自逃跑的意思。

    “我意已决!怎肯做那抛弃袍泽之事?”吴世恭大义凛然地说道,“如各位不愿同行,本官自当恭送,绝不勉强。但本官已决意再次北上,要恭迎督师大人出此险地。”

    吴世恭一边说,一边用眼角观察了坐在边上的周俊吾。只见周俊吾在疾笔奋书,要把吴世恭这番慷慨激昂的话都记录下来。吴世恭在心中暗自满意地点了点头,这些话都是以后宣传的好素材啊!

    听到吴世恭是如此坚决。严三龄、王声他们就哑口无言了。凭着他们这些溃兵,根本没办法通过清军的层层阻截,他们也只能够随着汝宁军行动。因此,严三龄、王声他们只能够接受吴世恭的决定了。

    可就在此时,亲兵们带着十几名溃兵冲入了大帐。而这些溃兵就有些特别,他们是从北方洪承畴的部队中逃亡过来的。这些溃兵又给吴世恭他们带来了一个惊天霹雳般的消息——洪承畴派出的二万大军已经全军覆没了。

    一听这消息,吴世恭连骂人的力气都没有了。二万人的明军,又不是二万头羊,竟然连半个夜晚都支撑不下来,这又让吴世恭还能说什么话呢?

    其实吴世恭倒有些误会。在一番询问以后。吴世恭才得知了这支明军的败因。

    当玉田总兵曹变蛟和前屯卫总兵王廷臣率领二万兵马除了松山城,来到尖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