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明末疯狂-第45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首先就是战略上的考虑。关于这点前文已介绍,这里也就不再详叙了;

    其次就是要求朝鲜在政治上尊重满清。如果本来明朝的铁杆藩国——朝鲜,转变成为了满清的藩国,那在政治上就会给满清加上不少分;

    第三就是经济上的开市贸易。满清要通过朝鲜与明朝做着贸易,而在这种贸易中,完全没有国家、民族概念的郑芝龙,也把他的海商船队加入了进来。另外,当满清缺粮的时候,他们也会把朝鲜作为“提款机”,肆意压榨着朝鲜的一切;

    最后就是在军事上要借兵。很可笑,当时朝鲜的兵丁在远东的战场上就是一支垃圾,可他却有一支部队很受满清的重视,那就是朝鲜的火铳兵。

    而且满清的眼光很准,朝鲜的火铳兵以后还有很精彩的表演。所以说,任何说满清不重视火器,只讲究骑射的都是扯蛋,只不过满清没掌握火器的制造技术而已。

    可是对于满清的要求,朝鲜向来就是阳奉阴违。自从十年前满清与朝鲜结为兄弟以来,朝鲜仍与明朝藕断丝连。为了拉拢朝鲜,皇太极每有胜利,都不厌其详地告诉朝鲜,极力想把朝鲜从明朝一边拉过来,但收效甚微。

    其实这原因也很简单。根本不是什么朝鲜仰慕大明什么的。主要是因为,在朝鲜君臣的心目中,对大明军队的实力简直恐惧到了极点。

    当年丰臣秀吉的二十万日军,几乎要把朝鲜给灭国,可是明军出动了四万大军,却把这二十万日军赶下了大海。因此,朝鲜国内怎么样也兴不起背叛明朝的心。

    于是就出现了朝鲜使臣不拜的这一幕。于是皇太极暗下决心,决定要再次东征朝鲜,要彻底把朝鲜变成满清的藩国。

    可是在此之前,皇太极还是准备着对明朝进行着“放血”行动。虽然当年孙承宗建设的宁锦防线已经不完整。可是锦州和山海关还是在防御满清的军事行动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为了保存满清的有生力量,皇太极必然不会去攻打重兵防御的这两座坚城。

    于是在称帝建国一结束,皇太极就把阿济格叫到自己跟前,让其领军进行第一次入口之战。满清将在每牛录抽调甲兵二十。加上蒙八旗、汉八旗和三顺王汉军,以及蒙古部落的兵丁共一万六千余人。准备在五月间再犯大明。

    “怎么吴汝宁还不派兵来济宁?误了府中大事。那吴汝宁承担得起吗?”谷正卿对着自己的管家是大发脾气。

    现在是崇祯九年的四月了,而谷正卿作为新任的汝宁知府,也已经在济宁待了快一个月了。

    说起来谷正卿还是吴世恭的老熟人,他就是吴世恭在做南城兵马司指挥使时,那位南城巡察御史——谷御史。

    那谷正卿也真够倒霉的,这么多年过去了。他才外放做了一个知府。不过这也是边缘政治小人物的悲哀啊!

    本来谷正卿也想通了,既然官场上已经没有了什么奔头,那他到地方就狠狠地搜刮一笔,等到致仕回乡时还可以做个富家翁。可没想到。他却被安排到天杀般的河南汝宁。从邸报中所知,那里可是乱匪横行,战乱频发的地区。

    于是谷正卿就有些绝望了,可不去汝宁就任又不行。于是谷正卿在带着家人坐船来到济宁以后,就发文让汝宁驻军派兵保护着他赶往汝宁。

    当留守的汝宁同知把谷正卿的公文送到吴世恭这里时,吴世恭对此是嗤之以鼻。在汝宁军的控制下,归德、汝宁沿线是相当安全。如果谷正卿还不放心,那也完全可以随同着四海商行的商队走。谁有这种闲工夫去保护谷正卿啊?

    再说,现在的吴世恭的心态已经可以用狂妄来形容了,区区一位知府,吴世恭已经是不放在眼里了。

    当汝宁同知婉转地把吴世恭的意思传递到谷正卿那里时,谷正卿顿时是火冒三丈。不过冷静下来一琢磨,他就回想起自己陛辞时崇祯皇帝的不寻常了。

    出京就任地方的官员,都要到皇帝那里去陛辞。而这种陛辞往往就是一种形式,都是几名官员同时上朝,之后被皇帝勉励几句就结束了,甚至有时候皇帝都不出面,是委托内阁的大学士来进行这个形式的。

    可谷正卿的陛辞就有些不一样,他是单独被崇祯皇帝接见的。虽然崇祯皇帝说的话也不多,可是其中却提到了汝宁副将吴世恭。

    谷正卿记得很清楚,崇祯皇帝是这么说的:“那吴汝宁历来骄横,又很不明事理,尔为其原上,过去以后要多加管束,休得让其再惹事生非。”

    于是谷正卿依稀有些明白了,原来朝廷任命自己到汝宁府就任知府,是要看管住那名原来在南城呼风唤雨、惹事生非的小阉党啊!

    谷正卿估计得没错,对谷正卿的任命正是这个用意。因为在这段时间,吴世恭又做了件轰动朝野的大事。而这件事,正是与吴世恭交好的侯恂有关的。

    自觉羽翼丰满的首辅温体仁,终于向东林党领袖之一,户部尚书侯恂亮出了屠刀。在三月,侯恂被以贪污的罪名下了诏狱。

    但实事求是的说,侯恂的贪污是证据确凿的,而且在明末官员一般乌鸦黑中,侯恂还是出类拔萃的一个。所以说,温体仁也没有冤枉侯恂。

    更在温体仁滔天权势下,天下之间就没有一名官员敢为侯恂鸣冤的。而这时候谁也没想到,当这消息传到汝宁府以后,汝宁的一名武官却向温体仁开炮了。(未完待续。。)

第五百四十六章奇文共欣赏

    侯恂一下狱,他肯定是要四处求助。而那些东林党的“同志”看起来没希望了,侯恂就把目光对准了吴世恭和左良玉。

    这想法其实也没错,侯恂也只是贪污,又不是造反,所以在明朝这种“刑不上大夫”的朝廷规矩下,侯恂最多也就是被罢官,不会被下狱。

    可现在的侯恂却被首辅温体仁加重处罚,他就想到了自己发掘、提拔的两员大将。只要朝廷感觉到这两员大将会闹情绪,那么肯定就会投鼠忌器,对侯恂也就会从轻处罚。于是归德的侯老太爷亲自向吴世恭和左良玉写了信,让他们出面来保侯恂。

    可给左良玉的信却是石沉大海。左良玉只是含糊地答应:等到自己完全了解情况,他会向朝廷呈上奏章,去保侯恂的。

    其实这就是拖延着不办,又不象现代有电话、网络,等到左良玉一来二往把侯恂的事搞清楚了,那侯恂的判决也早就下来了,那黄花菜也都要凉了。

    左良玉是想的很透彻,现在只要朝廷需要自己这些带兵大将,那靠山就怎么样也找的到。只要左良玉不与侯府撕破脸皮,等事情过去,就是侯恂官复原职,那他也只得捏着鼻子认了,而且还是要笼络自己的。

    其实左良玉的做法很正常,明哲保身嘛!而当侯老太爷的信送到吴世恭那里时,邓启帆、张之恒等幕僚也是持有同样的观点。可是吴世恭却不同意这么做。

    要知道,汝宁军可是通过归德的官绅控制归德府的,所以怎么样也不能够得罪归德府的官绅首领——侯府。再说,吴世恭也是以华夏美德为立军之本的,所以侯恂再怎样做错,吴世恭都要伸出援手。

    当然。对于最终能不能救出侯恂?吴世恭本人并不关心。因为现在的汝宁军,已经不怎么需要侯恂这个助力了。也就是说,吴世恭的救援,并不是一定要救出侯恂,只需要做出一个姿态就可以了。

    当吴世恭把这个道理道出后,邓启帆和张之恒就有些担心,他们担心吴世恭的举动会得罪首辅温体仁。

    可是吴世恭却不以为然,得罪了首辅又怎么样呢?撤职?吴世恭本来就尝到了无官一身轻的甜头。派出锦衣卫来抓捕?有着汝宁军的吴世恭,就是锦衣卫全部人马出动,还不知道近不近得了吴世恭的身呢。

    当然。把温体仁得罪得太狠也有些不智,所以吴世恭就要在奏章上大作文章了。而这种事邓启帆、张之恒等文人都做不了,只有吴世恭亲自执笔,上呈奏章去胡搅蛮缠了。

    所以吴世恭写的奏章,充分体现出一位无脑、粗俗的武官形象。在奏章里他是这样写的:

    首先吴世恭就把自己所立下的功勋罗列了一下。接着就开始自吹自擂起来。反正是把自己塑造成为一个忠孝仁义礼智信廉俱全,不贪财好色。不怕死的伟光正模范武官形象。那形象真的是惊天地、泣鬼神啊!

    接着吴世恭就说到自己来到归德以后,在侯恂身上学习到许多,而侯恂也可以称得上是吴世恭的老师。因此,既然学生这么优秀了,那老师也差不到哪里去。所以吴世恭认为侯恂的罪名就是冤枉的。

    之后就是为侯恂鸣不平。吴世恭认为侯恂就算是有些贪污,那也没什么大不了的。反正明朝的文官都贪嘛!君不见?我们伟光正的吴世恭。就从来没有从朝廷拿到过足额的军饷。那军饷哪里去了呢?吴世恭理所当然地就认为都被文官们贪污了。

    既然大家都贪,那侯恂所做也就不是罪名了。所以朝廷要么放过侯恂,要么把文官全部抓起来。这样才显得公平嘛!

    最后,吴世恭向朝廷建议道:现在是多事之秋。外有蛮夷,内有乱贼,所以朝廷的文武官员还是要齐心协力一致对外为好。贪污又不是什么了不得的大事,没必要自相残杀嘛!

    其实吴世恭的奏章就是卖萌,而且是卖个恶萌。就是要朝廷感觉到自己是胡言乱语,并且对自己的奏章不加理睬。这样的话,即可以给侯府一个交待,而且让温体仁放不下身段来对付自己。首辅也是有身份的人,肯定不会与一个糊涂蛋计较的。

    可是吴世恭万万没想到,自己这道奏章上呈到京城以后,立刻引起了朝野极大的轰动。不为什么,就是因为明朝开国以来,这么乱七八糟的奏章还是头一次出现在朝堂之上。

    要知道,如果吴世恭写封给侯恂求情的四平八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