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明末疯狂-第11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金元宝,这事应该说办得还算是挺地道的。

    更令人可气的是,凌师爷的这个做法,确实把吴世恭的功劳给移花接木了。五哥吴世文虽然肯定得不到齐县令这个县城的县令官职,但肯定会凭着这些功劳得到其它的官职的。

    可是这样的话,吴世恭就有些麻烦了。自己的那些功劳,几乎在官场上没有得到任何回报。连本来铁板钉钉的归德府守备的官职也飞走了。吴世恭这个举动,完全就是偷鸡不成折把米。可以说是一无所获。

    如果仅仅这样也就算了。吴世恭现在还又招收了四百名新兵丁呢?这不是让吴世恭凭空多了这么一笔开销啊。而刚招收了这些兵丁,就马上遣散他们,也是绝对不可能的。

    反正也不用多想什么了。那苦日子就熬吧。吴世恭就算了一下,如果加上这次他缴获的物资,自己还可以撑两年左右。到时候再看看有什么赚钱的途径吧。

    吴世恭也是拿的起,放的下的人。他是彻底死了心,完全把那官职的事抛在脑后了。

    而当河南巡抚和河南各级相关衙门,把关于这次剿灭圣灵会乱民造反情况和有功之人的奏章呈交到朝廷和崇祯皇帝面前以后。崇祯皇帝是相当地高兴。

    相比较奢安之乱连年得不到平息,也相比较陕北那星星点点的造反,河南的这次造反,在不到短短一个月的时间内,就迅速地得到了平息。因此就可以看的出来,河南的官员都是很能干,很有战斗力的嘛。

    因此,崇祯皇帝迅速地按照奏章里的立功人员的名单,宣布了大小不一的赏赐。那赏赐的圣旨传达到河南以后,河南官场上下都是一片欢腾,除了那个在千户所堡垒里立下首功的倒霉署理千户。

    吴世恭的五哥吴世文,在吴惟忠的活动之下,如愿以偿的恢复了县官的官职。并且按照他的“功劳”,被安排到山东的一个县城做县令。

    而李禄因为他那几个首级的功劳,又因为他勇猛追击造反乱民的举动,获得了朝廷的荣誉称号和一定的物资奖励。并且把李禄这个守备所管辖兵丁的额度,上升到了一千二百人。奖励这么少的原因就是,李禄上缴的首级太少了。

    那李禄得知以后,是哭笑不得。早知道如此,李禄就把那几个首级也卖给江游击了。现在的李禄就根本不想在河南做什么守备,立什么功劳。他就想着回京城享福去呢。

    因为大胜的掩盖,也因为江游击活动到位,江游击并没有得到什么处分。不过,江游击的家产肯定是少了许多。

    而齐县令因为这次功劳的加成,顺利得得到了升任。只要他到吏部选官以后,就可以去上任了。后来,齐县令到了北直隶做了一个州官。

    当然,这所有的一切,躲在千户所堡垒这个角落里的吴世恭,肯定都是不知道的。吴世恭现在还没有这种觉悟,会主动去打听朝堂上的事务和官员的变动。他也根本没有这种渠道。

    齐县令是在几个月后,等到新的县令到来,交接上任以后才离开的。在齐县令离开时候,姚员外这些当地士绅就摆了酒席,邀请新老县令和本县主要官员欢宴。即为齐县令送行,又是迎接新县令的欢迎宴。

    本来,在这种宴会中,象吴世恭这种千户是可请可不请的。但是,毕竟大伙儿都患难过一场,所以,姚员外他们还是邀请了吴世恭。

    可当吴世恭和那位新县令一照面,俩人都惊讶地异口同声地叫道:“是你?”

    那位新县令正是被吴世恭扔到大运河里的余子琏。那余子琏在恩科时考上了进士以后,被吏部安排到这个县里做县令。

    吴世恭的反应很快,他立刻露出迷人的笑脸,向着脸色要多精彩就有多精彩的余子琏挥着手,打招呼道:“嗨——!”

    结束了宴会以后,吴世恭和余子琏都各自回到了自己的住所,钻进了自己的房间,不约而同地大骂道:“这个贼老天,这是在玩我啊!”

    老天爷当然没有在玩他们俩。把余子琏安排到这里做县令,就是吏部故意安排的。虽然吴世恭打了余子琏的事,最后得到了摆平,但是,吏部上下又有谁不知道余子琏和吴世恭的矛盾呢?

    而安排官职的另一个主要规矩就是,地方上的主要官员之间,矛盾是越大越好。要不然,朝廷怎么能够控制住地方上的局面呢?

第一百三十一章理论联系实际

    那邓启帆为护卫们写完家信以后,就想着吴世恭给他安排差事。

    那邓启帆还抱有文人心态。虽然他是被吴世恭强行留下的。但是,邓启帆还是幻想着:吴世恭能够象《三国演义》中,刘备对待诸葛亮那样来对待他。

    邓启帆最好吴世恭先来个三顾茅庐,接着邓启帆来个《隆中对》,把吴世恭雷个外焦内嫩。吴世恭再立刻向邓启帆来个长揖,说道:“先生不出,则天下不宁啊!”

    可吴世恭会做这么没有脑细胞的事吗?他也根本没有什么商量的语气,直接安排邓启帆去教自己的那些文盲手下读书识字去。

    吴世恭自己在前世的文化水平虽然不高,但是他还是很尊重有知识的人的(余子琏除外)。再说,他发现明朝的人,那文盲率也太高了一点儿。如果这样下去的话,以后自己的军队中,连命令的传达都有问题。手写的命令,那些文盲都看不懂啊。

    可听了吴世恭的安排以后,邓启帆更不愿意了。但是他又不敢和吴世恭对着干,于是邓启帆就找理由了:“大人,学生也就一个人而已,教这么多人读书,学生也忙不过来啊。大人还得要多找几位教书的先生啊。”

    吴世恭听了邓启帆的话,觉得他的话也有道理。可到哪里去找教书的先生呢?吴世恭就想起了自己在守县城的时候,和自己顶嘴的那个教谕龚浩然来。

    那一天,吴世恭翻箱倒柜,从装着自己衣服的箱子中,找出来自己文人的长袍,让绣竹给自己打扮起来。

    当吴世恭穿好长袍,扎上文士巾以后,看着他的样子,内宅里吴世恭所有的夫人都忍不住笑出声来。吴世恭一副武夫的模样,却做出这么一副文人的打扮,确实验证了一个成语——沐猴而冠。

    吴世恭带着礼物,在旁人奇怪的眼神中,来到了县城教谕龚浩然的住所。

    吴世恭和龚浩然一见面,立刻就行了一礼说道:“当日先生对学生的教诲,学生至今铭感在心。今日学生就是来聆听先生的教诲的。”

    龚浩然听了吴世恭的话,是很高兴,连声说道:“客气。客气。”接住把吴世恭迎进屋内。

    俩人安坐以后,吴世恭对龚浩然说道:“学生这次来找先生,还是有件事来求先生帮忙的。学生这次抓了些乱民,其中还有些小孩。学生想着,那乱民造反,既要严刑峻法让其害怕,还要教授他们知礼仪忠节。这样的话,以后他们也能够自食其力,成为有用之人。因此,在这里就有求先生了,给学生找几位教书的先生,让他们能够教教那些小孩子。”

    龚浩然听了吴世恭的话,是十分地受用,他笑着说道:“圣人的教化之意,确实如此。吴千户现在的教化之举,本官又怎么能够不鼎力相助呢?”

    于是,吴世恭和龚浩然就相谈甚欢起来。当龚浩然得知吴世恭也是个监生,他们俩的关系更加亲密了。因为,龚浩然就是吴世恭上几届的监生学长。因此,龚浩然也硬拉着吴世恭留下来吃了一顿家宴。

    没过几天,龚浩然就安排了县里的五位童生到吴世恭这里来教书。那五位童生基本上都是科举无望,年纪又大的人。可他们到来,对于现在的吴世恭来说,可是一个宝。吴世恭立刻给他们每人每月八两银子的束修。这让这些童生都大为满意。

    吴世恭立刻安排自己收留的所有的孤儿小男孩,全部去学习识字。并且,也安排自己所有的军官在早上训练以后,晚上开夜校学习识字。

    吴世恭的这个规定,让那些军官都有些抵触情绪。吴世恭很干脆,规定了:如果谁在规定时间内识字量不达到标准的话,立刻扣军饷。在金钱的威力下,所有的军官也都服从了吴世恭的命令。

    之后,吴世恭就视察了一下教学的情况。那五位童生教着那些小孩和军官识字,倒也教得挺卖力。可是,吴世恭却发现了一个问题。

    那些童生是按照明朝当时的教学方法教授的。在明朝,教人识字,就是先让那些识字的人,先把所有的课本内容全部囫囵吞枣地背下来,也不管那个人懂不懂那些课本内容的真实含义和解释。

    当背完课本内容以后,先生再结合课本内容说些圣人的大道理,一般的情况下,这就算是教完了。

    如果有一些比较聪慧的学童可以举一反三的话,那先生才会对这名学童重点培养。说实在话,明朝的教育就是漫天撒网之后的精英教育。也就是只教育最好的那些学童真正的知识,其他的人也就是不让他们成为睁眼瞎而已。

    而吴世恭的办学目的,根本就不想办一所大学,他只想办一所技工学校。而且,那些圣人的大道理虽然也要讲,但也只能够有选择的讲,有些道理吴世恭就要让其模糊起来,并不想灌输到那些学习的小孩子和军官的脑子了。

    比如那些忠君的思想,吴世恭就觉得:这些人都是吃我的,穿我的,就应该忠于自己,管那个皇帝老儿什么事啊?

    所以吴世恭就觉得,应该编一本学习的补充教材,在这本补充教材中,也不用多说什么圣人的事迹,那些圣人也离吴世恭这个年代太远了。更不用提那些猫捉老鼠,老鼠爱大米的童话故事。要多说说现在的事,多说说身边的事。理论联系实际嘛。

    说干就干,吴世恭回到内宅以后,就把自己四位夫人都叫了过来,吩咐她们帮助自己编这样一本补充教材。

    听了吴世恭的想法以后,李馨就有些疑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