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北朝鲜的作战计划。
图1…2 美国发动侵朝战争的目的是要占领北朝鲜,进而侵犯中国。1950年10月13日,《美国新闻与世界报导》刊出的这张地图就是最好的证明。
图1…3 美国入侵朝鲜的同时,派出美国海军第七舰队入侵中国台湾。《美国新闻与世界报导》刊出这张示意图,并声称:美国舰队是来“保卫福摩萨”的。
图1…4 朝鲜城镇被炸成一片废墟。
图1…5 朝鲜人民遭到残暴屠杀。
图1…6 美国侵略者轰炸中国丹东市,炸死我同胞。
图1…7 被美国侵略者暴行激怒的中国人民,大规模举行抗议游行示威。
图1…8 中国人民志愿军向朝鲜战场开进。
第一部分:廿世纪中美在朝交战世人聚焦战俘之待遇
虐杀战俘,可以说是人类自有战争以来的伴生物,一直被视为战胜者理应享有的特权,是向交战对手报复泄
愤的一种本能行为和消灭后患的特殊手段,也是各国人民和新闻媒体关注的热点。
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1918年)是帝国主义国家间为重新瓜分世界而进行的一场战争,这场战争以欧洲为主要战场,战火遍及欧、非、亚三大洲,战争历时四年零三个月,参战国家三十三个,卷入战争旋涡的人口在十五亿以上,死伤三千余万人。仅时隔二十一年,又爆发了更大规模的第二次世界大战(1939…1945年),它是法西斯帝国与反法西斯盟国间进行的一场战争,这场战争以欧洲、亚洲为主要战场,战火遍及欧、亚、非三大洲和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北冰洋四大洋,战争历时六年,先后有六十一个国家,约十六亿人口卷入了战争,死亡五千一百二十多万人。在这两次世界大战中,有大量身为战俘的官兵,都是惨死在虐待、苦役、酷刑、大批活埋和集体枪杀的暴力之下。比如:臭名昭著的奥斯威辛战俘营、扎达鲍斯捷尔集中营、圣费南多俘虏营和奉天俘虏收容所,都是战俘的屠宰场。就连前苏共中央政治局,也曾集体作出决议,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制造过血腥屠杀21800多名被俘波兰军官的“卡廷森林事件”和相关血案。
为了使这种人类历史悲剧不再重演,在瑞士日内瓦先后两次召开了如何正确对待战俘问题的国际会议。全体与会国以人道主义精神为准则,于1929年7月27日,缔结了《关于战俘待遇公约》,1949年8月12日,又进行了修订并颁布了《关于战俘待遇之日内瓦公约》。
然而,在朝鲜战争中,中国与美国在如何对待战俘的问题上却依然存在着天壤之别!
第一部分:廿世纪中美在朝交战同为战俘两种命运(1)
1950年12月初,根据中国人民志愿军彭德怀司令员的指示,按中国人民解放军政治工作的基本原则和《日
内瓦公约》的基本要求,在朝鲜平安北道碧潼郡组建了中国人民志愿军政治部俘虏管理处。随着战俘的增多,规模不断扩大,最后俘管处管辖着六个战俘营,共收管了“联合国军”战俘5000多人,南朝鲜军战俘近1000人(朝鲜人民军收容管理的南朝鲜军战俘未计)。他们分别驻在碧潼、昌城、雩时面、田仓、渭源和平场里城乡一带。各战俘营下设5…10个中队,每个中队配有中队长1人、分队长3人、翻译兼教员1人,副分队长和班长由战俘选任。
俘管处配置一个警卫营担任全部战俘营的警卫任务。俘管处明确规定:无特殊情况,武装人员不得进入营区。警卫只在营区外与外界相通的路口设岗放哨,战俘营不设看守楼、堑壕和电网之类的设施。
随着俘管机构的逐步完善,一些规章制度也陆续建立起来了。每个俘管中队为一个伙食单位,由中队俘虏自办食堂。俘虏自己选举产生了“伙食管理委员会”,自己选出炊事员,自己管理伙食。尽管“联军”飞机空袭不断,空中封锁十分严密,给物资运输带来极大的障碍。但为了照顾俘虏们的生活习惯,俘管处还是克服重重困难,特地从国内运来了肉食品、蔬菜和面包烤箱;对信奉伊斯兰教的土耳其俘虏,还从国内运来了活牛羊。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保证了俘虏普通灶每人每天伙食费1545元(人民币旧币),轻病号灶2313元,重病号灶3634元的伙食标准。普通灶是每人每天粮食875克,白面、大米取代了初期的玉米、高梁,食油50克,肉50克,鱼50克,蛋50克,白糖25克。俘虏的伙食一般相当于我志愿军营职以上干部的中、小灶伙食标准,比志愿军一般干部、战士的伙食标准高出很多,也远远超出了《日内瓦公约》所规定的生活标准。被服标准是:每人配一套棉被褥、一条毛毯。冬春季每人一件灰色棉大衣、一套蓝色棉衣、棉裤、棉帽、胶底大棉鞋、手套等。夏秋季每人两套单衣、两套衬衣和衬裤。所有被服都是全新的。此外,毛巾、牙刷、牙膏、肥皂、鞋袜等日常用品也一应俱全。战俘全部住的是砖瓦结构的平房,地下为火炕,冬天还可以取暖。
在条件异常艰苦的战争环境下,我方战俘营不仅在战俘的生活设施、物品、医疗、伙食等物质条件上给予了超出《日内瓦公约》所规定的标准,更为难能可贵的是,我方俘管干部怀着对战俘兄弟般的情意,还尽一切可能为战俘创造了良好的人文环境。战俘营内设有战俘自己的俱乐部,下设多个机构,其活动项目和内容几乎囊括了非战时环境下人们所能享受到的各个方面(详见以下各章节)。尤其让人难以置信的是,就是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就是在这样特定的战争背景下,战俘营里竟然举行了一次空前绝后、规模宏大的战俘“奥运会”!为人类战俘史首创了光彩夺目的人道主义诗篇。(详见三至六章)
说到俘管处,就不能不提到这里的最高领导——王央公主任。他是辽宁阜新县人,1913年9月出生,毕业于北京辅仁大学,曾留学日本。1937年赴延安参加抗日战争。在部队长期从事敌军工作,曾任东北军区政治部敌工部部长,伪满甲级战犯、末代皇帝溥仪和国民党被俘高级将领杜聿明、郑洞国、廖耀湘等人,均由他直接收管过,有丰富的敌军工作经验。1951年春,他到碧潼任职时,才38岁,年富力强,温文尔雅,知人善任,平易近人。有几件事至今印象深刻:
一是关于战俘称谓问题:起初各战俘营、队之间对战俘的称呼极不一致,有的称“俘虏”,有的称“老外”,有的称“朋友”,有的甚至称“同志”。称谓从表面上看是件很小的事,但却可以体现我军宽待俘虏的政策,因此不能说不重要。王央公主任得知上述情况后,当即经志政报请总政审定,统一将战俘的称谓改为“学员”。随后,在一次战俘大会上,平时不显山不露水的王央公主任首次在战俘面前用熟练的英语发表了讲话,他说:“同学们!请原谅,我不明白到底是上帝还是魔鬼促使你们来到这个穷乡僻壤的……”战俘们极为惊讶,他们不仅对战俘营的最高领导一口流利的英语十分赞佩,而且对他幽默的语言,特别是他称战俘为“同学”这个称谓而感到新奇。王央公进一步说:“我之所以称呼你们为同学,是因为这里不是监狱,不是集中营,不是流放地,这里是学校。在这所特别的学校里,让我们一起学习,共同来追求真理……”接着,王央公主任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列强侵略中国的历史,从志愿军抗美援朝到宽待俘虏的政策,用事实说明朝、中人民反侵略战争的正义性质和必胜的道理,说得战俘们不断鼓掌,频频点头表示称赞。从此,战俘们为了表示对这位战俘营的“最高行政长官”的尊重和敬佩之意,都称呼他为王将军。
二是保护学员人身安全:为了防止美军轰炸机的袭扰,各战俘营都构建了防空洞,并在营地设置了两块长12米、宽6米、漆成红色的木板,一块写有英文字母“POW”,另一块用朝文写上“战俘营”,作为这一特殊营区的醒目标志。然而美军轰炸机竟对此视而不见,公然违背“日内瓦公约”,仍多次前来轰炸、扫射和袭扰。遇到突如其来的空袭,起初俘管干部基本上都是采取学员自救的办法,没有对学员的安全疏散与掩护采取有效而及时地指挥和疏导,造成了部分学员的伤亡。为此,王央公主任专门规定了一条纪律:“遇到空袭,不论是哪一级俘管干部,都应指挥到位,疏导有方。如果谁抛下学员不管,自己先钻防空洞,则以违反‘日内瓦公约’论处。”此后,各战俘营都制订了周密的防空措施,在每次空袭中,各级俘管干部都把“不顾自身安危,千方百计保护学员的人身安全”作为自己的神圣职责。一次有美军四架F-80喷气式战斗机向平场里战俘营飞来,空袭警报响起时,飞机已临近营区,当时该营简逊副中队长正在教室给一批军官学员上课,简逊听到警报,临危不惧,镇定自若地指挥这批学员,沿着预定路线迅速隐蔽疏散,当敌机超低空扫射时,军官大队丁山政委也赶到现场,指挥学员们全部安全进入了各个防空掩体。警报解除后,军官学员们走出掩体,纷纷向丁政委、简副中队长伸出大拇指,其中一个美国军官学员情不自禁地感叹道:“With the utmost patience and magnanimity”(仁至义尽),随即他又抬头用手指着美军飞机离去的方向愤怒地说:“How poisonous!”(何其毒也!)
第一部分:廿世纪中美在朝交战同为战俘两种命运(2)
三是恶性事故公正处理:1951年的“五一”国际劳动节来临前夕,志愿军俘管处决定要举办庆祝活动,让学员们高高兴兴地过好在志愿军俘管营地迎来的第一个国际性的节日。昌城战俘营中有不少人多才多艺,文娱节目准备得丰富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