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南国江山-第51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三支主力大军,总兵力多达十余万;若是再加上各地的州兵,更是多达二十多万。

    这么多的兵力看上去很多,然而其士兵却是以老弱为主,军械铠甲等也稍显破旧,许多基层军官更是临时提拔,士气低落,与当年那支横扫天下的精锐相比实在差的太远,要想守住如今梁国的广阔地盘更是千难万难。

    军队实力的衰落,使得如今的梁国看上去依旧强盛,但有识之士却早就看出了梁国存在的一个重大危机,那就是吴国北伐的问题。

    若是南方没有吴国这个大国在虎视眈眈,那么梁国只需要集中兵力对付晋国。

    虽说光靠梁国的实力,想要打垮晋国这很难;不过若仅仅守住目前的防线,不让晋军打过黄河的话,朱友贞等人还是有一定信心的。

    然而,这一切的前提都是南方继续保持稳定。

    但吴国有可能永远与梁国保持和平,一直都不出兵北伐吗?

    当然不可能。

    敬翔等有识之士很早之前就已经意识到,吴国之所以在统一南方之后不立即出兵北伐,主要目的就是想让梁国和晋国拼个两败俱伤,然后吴国积蓄力量,坐收渔利。

    这一点很容易就能想明白,不过这是一个阳谋,即便知道吴王杨渥的打算也没用。

    对梁国来说,只要吴国还没有出兵北伐,那么守住中原之地就还有希望,朱友贞就不可能轻易放弃中原,所以他不得不战。

    而对晋国来说,他们目前唯一的扩张出路就是南下争夺中原,除非李存勖放弃统一天下的想法,否则他就不得不南下与梁国苦战,

    所以即便知道杨渥的目的,但梁国和晋国依旧不得不投入到这场大战中来,在一次次的血火之中不断消耗着自身实力。

    而如今,当张文礼派来使者向梁国求助时,毫不犹豫的,整个梁国上下众臣,包括敬翔等人在内,都一致反对出兵救援。

第六百零五章朝议

    “陛下,若是没有南方吴国的话,老臣倒是觉得,这一次张文礼前来求援是我军发动反击,收复河北的一个机会;不过有吴国在的话,咱们时刻都不敢轻举妄动啊。”崇政殿内,已经须发皆白的敬翔轻声叹息着。

    是的,若是没有吴国的话,这的确是一此好机会。

    自从当年魏州兵败,河北彻底沦陷之后,梁军就只能依托黄河险要之地勉强挡住晋军的进攻。

    然而数千里长的黄河要防守起来何等艰难?处处防守也就意味着处处都可能被敌军攻破。

    失去了河北之后,梁军就缺乏防御的纵深,这就好比吴国失去了长江以北的领地,只能据守长江天险;又或者像晋国当初失去了潞州等地,晋阳直接面对梁军进攻一般,都是极为危险的局势。

    这种局势若是长久不能挽回的话,终究有一天将被敌军找到防线漏洞打进来。

    当初晋国因为潞州之战最终转危为安,开始一步步挽回局势;对梁国来说,原本这一次张文礼之乱也有机会成为梁国挽回局势的契机,然而南方的吴国却是敬翔不得不考虑得问题。

    “若是我军主力渡河收复河北,吴军却趁此机会大举北伐,那时候我军后方兵力空虚,面对吴军必败无疑。”一旁李振也面露可惜之色。

    张汉杰和赵岩二人更是直接说道:“以在下之见,即便没有吴国窥视在侧,咱们也没必要出兵救援张文礼。我军守卫黄河的兵力都有些不足,如何能分兵去救援张文礼呢?”

    不管是赵岩、张汉杰这些天子亲信,还是敬翔、李振等朱温老臣,他们都一致认定,现在出兵救援张文礼并不可取。

    如此一来,原本就对此事不怎么感兴趣的朱友贞更是熄了出兵河北的念头。

    不过他还是对李振刚刚提到的吴国北伐之事感到担忧:“诸位刚才都提到了吴国,朕想知道的是,我们与吴国之间的和平到底还能持续多久?吴国会会不会趁着这次张文礼之乱就发起北伐?”

    吴国会在什么时候北伐,这差不多已经是梁国朝堂经常争论的一个话题,众臣基本上每年都会为了此话题而争论不休。

    魏州之战,刘全军覆没的消息传到洛阳来的时候,许多人都认为吴国会趁机北伐,甚至一些大臣都建议朱友贞立即集结军队,准备应对吴国的进攻;然而那一次吴国最终并没有发动北伐。

    之后几年,晋国与梁国夹河对峙,双方几乎无一日不战,梁军的主力大部分都被晋军牵制在黄河附近;所以那时候,同样有不少人认为吴国将会北伐;不过最终吴国依旧没有任何动作。

    再后来,胡柳坡之战,晋梁两国的军队打了个两败俱伤,梁军固然是损失惨重,但晋军同样损失极为惨重,失去了继续进攻的能力,只能返回河北。

    那一次朝中众臣几乎一致认为吴国将会趁机北伐。

    毕竟之前的几次,梁国虽然损失很大,但晋国方面的损失并不大,所以吴国没有趁机北伐还能说得过去;但胡柳坡之战晋军同样损失惨重,所以几乎所有人都认为吴军将会趁机北伐。

    敬翔那时候甚至都做了决定,一旦吴军北伐,就向朱友贞建议直接放弃中原,设法保存实力,退守关中,凭借关中的地利条件坚守,同时坐观晋国和吴国为了争夺中原而发生的战争。

    然而让所有人都没有想到的是,那一次吴国最终依旧没有动手。

    那么如今呢?张文礼发动兵变,杀死赵王王,这看似与远在南方的吴国并没有直接关系,但这件事情却意味着河北出了问题,李存勖的坚定盟友将会背叛他,晋国的力量将会被短时间的牵制住,这是不是就是吴王杨渥一直等待的机会呢?

    面对朱友贞的疑问,众臣都在沉思,为什么统一南方后这么多年都没有北伐,甚至这期间还有几次北伐的好机会,但杨渥依旧忍住了。

    那么,吴国到底在等待什么时机呢?众将纷纷沉声,一时间崇政殿内鸦雀无声。

    过了一会儿,不知是谁小声说了一句道:“那吴王杨渥,该不会是沉迷于纸醉金迷的日子,渐渐失去了进去之心,所以不愿出兵北伐了吧?”

    “咳咳……”众臣仿佛被呛到了一般,都有些不自然的相互对视。

    其实他们许多人心中都有这种想法,该不会真的是杨渥或者吴国朝堂中的人沉迷于南方的奢华生活,从而不思进取吧?

    要知道,当初两晋南北朝时期,东晋和刘宋还时不时的发动北伐,有志于一统天下;然而随着南北分裂的时间延续日久,南朝各朝代几乎都变得毫无进取之一,上到王公大臣,下到普通百姓,都不想出兵北伐,甚至是反对北伐。

    毕竟南方富庶,普通百姓的日子都过得相对安稳,一些小康之家甚至家有不少余粮,这样的情况下谁愿意去北伐打仗,那是要死人的。

    或许如今吴国也是因为安定日久,所以朝中上下都不愿北伐呢?

    有些大臣忍不住便站出来支持这种言论。

    然而那些人昏了头,朱友贞这个皇帝却没有昏头,他直接怒斥道:“荒谬!那吴王杨渥是什么人?如果说其他人有可能沉迷于南方的奢华安定,失去了进取之心,但杨渥此人绝不可能。”

    “陛下所言甚是,杨渥此人素来野心勃勃,对中原之地有着滔天野心,若说此人已经放弃了北伐的打算,这绝不可能!”赵岩、张汉杰等人也站出来驳斥道。

    那些之前站出来的官员听了顿时脸色讪讪的退了下去。

    杨渥会放弃北伐的打算?这开什么玩笑。

    且不说这几年吴国一直在厉兵秣马,加强军力,就说梁国如今的局势,吴国也不可能放弃北伐的打算。

    毕竟当初南北朝时期虽然很多南朝人不愿北伐,但那是因为他们见到每次北伐都耗费无算,最终却以失败告终,不仅浪费资源,更是伤亡惨重,所以他们才会反对北伐。

    但现在的局势却是,梁国已经在晋国的打压下苦苦支撑,吴国若是北伐的话,几乎可以说必胜,在这种情况下,南方人还会反对北伐吗?杨渥还会放弃北伐的想法吗?显然不可能。

    不仅如此,吴国朝中的那些文武大臣们只怕还会将此事作为建功立业的一个上好机会,所以他们非但不会反对北伐,反而会一致支持北伐。

    驳斥了那些官员的观点后,作为朱友贞的心腹,赵岩开口道:“陛下,臣以为吴国应该不会在现在就北伐。”

    “张爱卿做出如此判断,可有什么理由吗?”朱友贞开口道。

    “陛下,臣以为吴国在此前之所以不出兵北伐,最主要的目的还是为了让我国和梁国拼得两败俱伤,而吴国则积蓄力量,坐收渔利;等到我国和晋国都筋疲力尽之后再出兵北伐,一举将我国和晋国都拿下。这才是吴王的打算。”赵岩道。

    他皱了皱眉,接着又道:“而如今我国和晋国虽然损失较大,但还远远没有到失去反抗能力的程度;吴国若是现在北伐的话,依旧难以一举拿下我国和晋国。所以臣觉得,目前吴国应该不会立即北伐,而是会继续等待时机。”

    “嗯,你说的也有道理。”朱友贞点了点头,又看向张汉杰:“张爱卿怎么认为呢?”

    这几年下来,他对赵岩、张汉杰二人是越来越信任,甚至到了言听计从的地步,而对敬翔和李振等人却是越发疏远。

    虽然每次议事的事后,朱友贞依旧会询问敬翔等人的意见,但最终做出决定的时候,却很少按照敬翔他们的意见来。

    “陛下,臣也觉得吴军现在不会立即北伐。吴王北伐,就算他没有同时拿下我国和晋国的打算,但至少他会选定一个合适的时机。比如晋国被某种事情拖住了,在较长时间内都无法南下,这时候吴国趁机北伐,从而击败我国,独自占领中原,避免晋国坐收渔利。”

    张汉杰道:“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