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南国江山-第49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确定了骑兵将会暂时留下来后,牛存节顿时放心不少,又和谢彦章谈了一些其他问题,这才让谢彦章离去。

    接下来,梁军各部开始陆续撤退。

    首先第一步就是宿州这边的梁军开始向萧县方向撤离,准备与萧县的梁军汇合。

    在这期间,宿州的吴军既没有迅速追击,也没有放任梁军撤退,而是不紧不慢的跟在梁军身后,保持着一定的距离。

    接着,在两部梁军汇合之后,大举退兵才正式开始。

    虽然牛存节有意设下伏兵,但他并不打算直溜溜的撤退,而是耍了一个花招。

    他在一个下雨天的夜里突然用稻草人代替梁军士兵竖立在城墙上和营地寨墙上面,以暂时迷惑吴军的斥候;于此同时,梁军主力则连夜冒雨撤离。

    这样一来,等到第二天雨停之后,吴军斥候意识到情况不对时,梁军的主力早已经与吴军拉开了三十多里的距离。

    得到消息后,杨渥这边立即派遣康怀贞率领效义军急速追击,以免梁军逃脱;于此同时,杨渥则率领吴军主力尾随在后,以接应前方的效义军,防止出现意外。

    一天之后,追击的效义军果然遇到梁军伏击,虽然康怀贞已经做了心里准备,并且各部将士也早就得知敌军很有可能会有伏兵,不过等敌军伏兵发动的时候,效义军还是被打了个搓手不就,很快就败下阵来。

    之所以败得这么快,除了遭遇伏兵外,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效义军毕竟是由降军临时组建的,各部之间本来就没有什么配合,对于康怀贞这个临时主将也没有什么信任,再加上这些降军的士气本来就不高,又被派来担负这种任务,自然是一触即溃。

    当然,这个结果原本就在杨渥等人的预料之中,而且之所以派效义军去追击,其主要目的就是为了让梁军放松警惕,如今既然敌军的伏击已经达成,吴军顺势就按兵不动,只等待最后突袭的到来。

    “吴王这是什么意思?难道说一番简单的追击遭到伏击之后,他就放弃追击我军了?”梁军这众将却是百思不得其解。

    要说吴军是被梁军的伏击打怕了,那也有些说不通,毕竟那场伏击战虽然很快就击败了吴军的追兵,但也正因为胜得太快,反而使得梁军的包围圈来不及部署好,最终吴军溃兵基本上都逃出去了。

    换句话说,吴军遭受的那点损失,绝不可能让敌军就这样放弃了追击,吴王杨渥这么做,一定还有别的目的。

    刘皱眉问道:“有没有可能是吴王原本就不怎么想追击我军,所以在遇到伏击之后就立即撤退回去了?”

    “原本就不想追击我军?刘将军这是什么意思?难道说吴王还希望我军完整撤退回来不成?”

    “倒也不是不可能,毕竟经过这一次大战之后,我军暂时应该不会继续南下了;而且随着晋军消灭了燕国之后,将目光再次投向南方,到时候我军即便是有心南下也没有那个精力和实力了。这么一算的话,或许吴王不想太削弱我国,免得让晋国渔翁得利?”刘解释道。

    众将听了纷纷点头,都觉得刘说的有些道理。

    刘却是苦笑道:“在下也不过是随便乱猜罢了,诸位将军切不可当真。”

    牛存节颔首道:“不错,这种说法虽然有一定道理,不过毕竟有些荒诞,诸位将军切不可太相信。不管敌军抱有什么目的,接下来我军只要一直保持谨慎,想必敌军也奈何不了我们。”

    虽然徐州距离梁军最近的州的距离较远,不过若是算实际控制区域与萧县之间距离的话,其实也就是一百多里路程罢了,之前已经走了七十多里,接下来只要再有一天时间,大军就能进入梁军控制的地区。

    当然,这片区域虽然是梁军控制着,但毕竟靠吴军的地盘较近,附近也没有什么大的城池,大军留在这里还是不够安全,而且在补给上也不够方便,所以大军需要继续向北撤退才行。

    又过了两天,梁军主力继续向北移动了六十多里,此时他们已经接近宋州;到了此时,吴军仍旧没有追击的迹象,因此各部将领都放心下来,便是一直心存警惕的牛存节到此时也放松了警惕。

    而谢彦章此时更是提出立即率部北上,以尽快赶到河北去,支援愈发紧张的河北局势。

    对此要求,牛存节犹豫了一下便答应下来。

    “看来吴军的确没打算追击,或许真的就像刘猜测的那样,吴王想留着我军去与晋军相互消耗?然后他们坐收渔利?”牛存节想不明白原因,最后只能用刘之前的猜测来解释。

    “不管怎么说,我军既然已经安全撤回来,那么接下来就要看河北那边对晋军的战事了。”

    牛存节心中想着:“不过如今的局势的确有些危险,晋军接下来几年只怕都要南下,而吴军也有可能年年北上;若是不能和吴军议和的话,继续这样南北同时受敌,即便我军实力再怎么强,也迟早会被拖垮。”

    他在心中隐隐有了想法,决定稳定下来后就向朱友贞上书,请求派人与吴国求和。

    然而就在这时候,突然有消息传来说,留在大军最后方的贺瑰部遭到了吴军骑兵的突然袭击,大军没有任何防备,顿时争相溃逃。

    更重要的是,吴军骑兵在击溃贺瑰后,并没有停留下来,而是继续以最快的速度向着他的主力杀奔过来!

第五百八十九章溃败

    袭击梁军的吴军骑兵,其实数量并不多,并不是一开始安排的三千骑兵,而是仅仅一千人,而且其统领也不是侯瓒,而是年轻的骑兵将领柴克宏。

    之所以让柴克宏领兵,却是因为出兵之前侯瓒突然感到身体不适,虽然他坚持想要亲自领兵,但杨渥怎么会同意呢?所以最终就让柴克宏代替。

    至于为什么只用一千骑兵,而不是之前计划的三千人,其中的原因却是为了尽量保持隐秘。

    毕竟按照计划,这次突袭极有可能需要深入到梁军控制的区域。

    而三千骑兵的动静实在太大,想要隐秘靠近敌军的难度实在太大,所以柴克宏主张只用一千骑兵。

    他的这个主张也得到了侯瓒的同意,所以最终动用的就是一千人。

    当梁军撤回梁国控制的区域后,就像杨渥等人之前预料的那样,梁军各部将士的警惕性都迅速下降,虽然高层将领心中还有些戒备,但下面的那些将士们却思乡心切,都在想着如何尽快回去,对于即将来临的突袭一点防备都没有。

    在这种情况下,不要说那些普通的将士,就是那些负责外出侦查敌情的斥候们也放松下来,对自己的差事草草应付。

    就这样,当牛存节统领的主力已经快要抵达宋州时,柴克宏率领部众对位于后方的贺瑰发起了进攻。

    大军撤退的时候为什么容易被敌军所趁?或者说为什么历史上有那么多的军队在撤退时遭到大败?说到底无非是两方面的原因。

    第一个原因就是指挥上的不灵通。

    这个时代不像后世,有各种各样的通讯方式,电话、电报,甚至是网络,通信卫星等等,可以在极短时间内将命令发布到各部去。

    这样一来,某一部的将士遭到敌军突袭,其他各部就能很快得到消息,并且通过各方面的消息,判断出敌军的实力等,从而做出最适当的应对;同时各部将领的命令也能够及时下达下去。

    但现在这个时代可不同,在现在这个通讯手段还极为原始的时代,若是某部将士遭到突袭,其他各部是不可能迅速得到准确消息的,指挥官的命令更无法及时的传达到各部去。

    这样一来,在遭到突袭时,那些将士们在搞不清敌军实力的情况下,极有可能产生恐惧心理,而这种恐惧心理往往还会迅速蔓延,传遍整个大军。

    若是那些将领能够有效指挥的话还好些,但实际上在遭到突袭时,将领很可能无法有效指挥各部,只能任凭各部将士各自为战。

    而另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将士们的心态问题。

    因为大军原本正在处于撤退之中,大家心中想的都是如何返回家乡等,根本没有意识到战斗的来临;等到敌军突袭时,将士们在恐慌之中所做得第一个反应肯定不是反身去抵挡敌军,而是立即逃跑。

    再加上撤退中的军队往往处在行军状态,受限于道路的宽度,全军往往拉得很长,这就更加不利于战斗和指挥。

    这样一来,当受到敌军突袭时就很容易导致整支军队的溃逃。

    历史上那些著名的大溃败,无不是这样发生的。

    比如两年前朱温的那次大败,他统领着号称五十万,实际上也有十五万左右的大军前去攻打赵国,结果李存审仅仅统领八百骑兵趁乱突袭了梁军的营地,虽然给梁军造成了一些伤亡,但并不致命。

    不过混乱之中,梁军根本不知道晋军的实力,再加上之前被晋军俘虏后放回来的几个梁军士兵声言晋军主力已经到了,于是在一片惶恐之中,朱温分不清敌军虚实,最终选择连夜遁逃。

    而这个最终被证实为谣言的假消息,也让朱温在羞怒之中病重,最终去世。

    如今梁军遇到的局势就是如此,在一片恐慌之中,遭到突袭的将士们根本不知道吴军实际上只有一千骑兵,他们还以为吴军的主力已经抵达,顿时各部将士纷纷溃逃。

    等到消息传到牛存节这里来的时候,后面的贺瑰统领的一万大军早已经溃逃干净,初战告捷的柴克宏并没有选择收手,而是统领麾下继续向梁军主力发起进攻。

    而这个时候,由牛存节统领的梁军中军同样处在行军的状态,许多将士还没有做好迎战的准备。

    这时候,从贺瑰所部逃出来的溃兵就已经将吴军突袭的消息传遍了梁军的中军,各部将士立即恐慌起来,许多将士出现骚动,一时间人心惶惶。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