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南国江山-第48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当初朱友在位时,其他重臣基本上都在冷眼旁观,对朱友的态度较为冷漠,更别说为其出谋划策。

    但李振受朱友任命担任崇政院使后,却多次为朱友出主意,虽然态度也算不上积极,但还是让敬翔感到不满。

    也正因此,敬翔才会对此人态度不冷不热。

    李振叹了口气,带着一丝忧虑道:“敬兄,如今我朝的局势想必没有人比你更清楚,吴国崛起于南方,近年来更是连连向北进攻,去年夺取了荆襄,近年又开始对徐州动手;来年还不知道要对哪里下手。”

    “而北方的晋国,更是我朝的大敌,自从先帝当年崛起于中原来,梁晋两方征战已经有二十多年了。晋国的实力如何也不需要我多说,如今更是即将消灭燕国,看来晋军再次南下的时间也不远了。”

    敬翔神色凝重,点头应道:“你说的这些老夫自然都明白,不过你现在说这些又是什么目的?”

    李振丝毫不介意他的态度,反而忧心忡忡的问道:“敬兄,在下说这些的目的就是想问一句,我梁国的出路到底在哪里?难道还要继续像现在这样蒙着头乱撞吗?”

    “蒙着头乱撞?”敬翔皱眉不语。

    “不错,咱们现在的情形,可不就是蒙着头在乱撞。晋军打过来,咱们就集中兵力在北方防守,吴军打过来,咱们又调集兵力南下。我梁国的实力即便再强,有哪里能够挡得住吴国和晋国两家的夹击?”李振道。

    “所以呢?”敬翔依旧态度冷淡。

    李振楞了一下,道:“敬兄,在下知道你对我去年为朱友出谋划策感到不满,不过在下之所以如此,也是为了国家着想。各地的叛乱,虽然能够动摇朱友的权威,但何尝不会动摇朝廷的威严。所以在下才会为朱友出主意。若是敬兄有所不满……”

    “好了,此事就不要再说了。”敬翔抬手止住李振的话语,随即叹了口气道:“国事艰难,即便你真的投靠朱友,老夫也没有立场去怪你啊。”

    “至于说我朝应该何去何从的问题……”敬翔沉吟许久,却是给不出一个答复。

    吴国和晋国,单独一个国家的话,梁国即便会落入下风,但也不会差多远;甚至若论真实国力的话,梁国的国力只怕还在晋国和吴国之上。

    单独一个吴国,虽然兵力众多,经济基础强大,人口和人才储备等方面也不比梁国差,但敬翔相信以梁国的实力也足以挡住吴国的北伐。

    同样的,单独一个晋国,虽然晋军骁勇善战,晋国的那些名将足智多谋,再加上晋国骑兵多,战力强,的确堪称梁国的大敌;但晋国的根本问题就是经济落后,人口较少,难以持续作战。

    以梁国的实力,即便是拖也能将晋国拖垮。

    事实上,历史上的晋军与梁军沿着黄河对峙多年,始终都难以打垮对方,反而是晋国一方在战争中损失大量粮草军械等,到了战争后期都有些难以坚持下去。

    这期间晋王李存勖多次采用孤军深入敌境,准备突袭梁国都城开封的战术,就是因为晋国拖不起了。

    若不是最后有梁国叛将泄露开封城兵力空虚的消息,李存勖果断领兵奔袭,一举攻破开封,只怕晋梁争霸最终结果还难说。

第五百七十五章迁都之议

    单独一个晋国,或者单独一个梁国,敬翔、李振二人都不会太过担忧,以梁国的实力总还是能够挡住的。

    但同时与晋国和吴国两家为敌的话,梁国的实力显然就不够了。

    不仅是实力上有所欠缺,更重要的是,吴国和晋国恰好处在梁国的南北两侧,这就是说,一旦两家决定联手的话,梁国就不得不陷入南北两线作战的局势,这可是兵家之大忌。

    所以唯一的办法就是只与其中一家为敌,拉拢或者分化另外一家。

    不过要想做到这一点,又谈何容易?

    当年朱温在的时候,为了避免两面受敌的局面,朱温采取的策略是放任吴国对付南方的马殷等势力,自己先集中兵力打压晋国。

    可惜那几年对晋国的战事一直不顺利,尤其是在高邑一战中,梁军更是损失惨重,就连对晋国的战略优势都在那一场大战中彻底丧失了。

    在这之后,晋国的军事实力占到上风,屡屡对梁国一方发动进攻。

    反观吴国一方,统一南方的进程却一直顺风顺水,不管是王审知还是卢光稠,亦或者南方实力最强的马殷,在吴军的进攻下都很快败下阵来。

    尤其是原本被朱温寄予厚望的马殷,此人的军队战力不俗,而且其麾下众将都是征战多年的沙场老将,统兵能力较强,再加上湖南的地利优势,按照朱温原本的想法,拖住吴国五六年时间都没有问题。

    然而他却没有想到,仅仅过了两三年时间,马殷就投降了吴国,将包括湖南、静江等在内的广大地盘全部割让给了吴国。

    这个变故当初传到洛阳时,差点没将朱温气的吐血。

    北方对晋国的压制没有取得任何效果,反而折损了不少兵力;南方的吴国却成功消灭了马殷、王审知等众多敌对势力,这就使得朱温原本计划好的拉拢吴国,打压晋国的战略彻底失败。

    在那之后,可以说梁国已经没有了战略方针,完全就是在乱打一气。

    晋国要攻打燕国,梁国就出兵救援燕国;吴国要进军荆襄,梁军就联合蜀军一气,想要阻止吴军的行动。

    然而朱温却忘了,仅仅依靠梁国的实力,却想要两面用兵,这本身就有些不切实际。

    最终,不管是阻止晋军攻打燕国,还是阻止吴军攻取荆襄,这两个计划全部都以失败告终。

    失败还不是最可怕的,最可怕的就是现在的梁国依旧没有一个合适的战略方针,就像李振说的那样,蒙着眼睛乱撞,吴军来了就抗吴,晋军来了就抗晋。

    若是继续这样下去,梁国迟早都要走上灭亡之路。

    这也是为什么李振会忧心忡忡的前来向敬翔询问对策。

    两人简单分析了一下局势,都感到形势险峻,难以招架,想不出什么合适的出路来。

    过了片刻,李振开口道:“敬兄,你说我国有没有可能和吴国再次停战?想来吴王杨渥也不愿现在就将我国消灭,免得让晋国坐收渔利。这样一来的话,或许咱们有机会与吴国议和?”

    敬翔沉吟片刻,随即摇头道:“按你说的,咱们的确有可能与吴国议和,不过这样的议和真的有用吗?无非是将时间往后拖延几年而已。而且也解不了现在的难题,吴王对徐州显然是志在必得,在夺取徐州之前不可能与我军停战,难道你要让陛下直接割让徐州吗?”

    李振叹息道:“你说的是,我险些糊涂了。”

    梁国与晋国,几乎没有停战的可能,一方面两家之间的仇怨实在太大,几十年的征战早就使得仇怨深入两军每个人的心中,谁都不愿与对方停战。

    另一方面,晋国即将消灭燕国,在燕国灭亡之后,整个北方就只剩下晋国及其盟友,以及梁国这两方势力。

    晋国不可能去攻打自己的盟友,那就只有攻打梁国这个老仇家了。

    而且不比吴王杨渥这个年纪虽轻,但却“老奸巨猾”之人,李存勖的性格更加好战,是个典型的好战分子,他也不可能选择与梁国停战,来搞什么休养生息。

    与晋国难以停战,剩下的就只能与吴国停战。

    这一点李振和敬翔二人都觉得有可能实现,因为从杨渥的性格来看,此人很可能不会立即北伐中原,而是会坐等晋国和梁国打得两败俱伤之后再出兵北伐。

    不过正如敬翔说的那样,现在与吴国停战也不过是饮鸩止渴罢了,将来吴国还是会北伐中原;现在停战,最多只能延缓梁国灭亡的时间,而起不到别的作用。

    思考许久,二人都没有什么好主意,一时间房间里面气氛显得极为惆怅,两人相顾无言。

    过了许久之后,敬翔突然开口道:“或许,咱们可以劝陛下迁都长安?”

    “迁都长安?”李振有些吃惊道:“长安不是已经……”

    当初朱温攻破长安,将唐昭宗迁移到洛阳来后,为了防止长安落入李茂贞手中,直接下令一把火就长安化为灰烬,甚至那些废墟都被投入了河中,顺着黄河冲走。

    现在若是迁都长安的话,难道迁移到废墟上去吗?而且李振也没有看出来这样做有什么用处。

    敬翔解释道:“迁都长安,将来吴国北伐中原后,再加上晋国的兵力,咱们是难以同时挡住两家的进攻的。所以还不如放弃中原,让晋国和吴国直接对上。那时候……”

    敬翔尚未说完,李振便眼神一亮,接口道:“那时候晋国和吴国相互牵制,咱们就能在两家夹缝中求得生存了。”

    “不错!与其夹在中间遭受两家的夹攻,还不如抽身开来,让另外两家对上,如此便能形成三国鼎立的局势。此乃死中求活之计。”敬翔道。

    李振被他的想法所鼓舞,不过随即他又迟疑道:“只是这样的话,咱们就要放弃中原广阔的地域,那时候咱们的力量必然大衰啊。而且,陛下会同意吗?岐王李茂贞那边又怎么应对?”

    现在的关中可不是当年隋唐时期的关中。

    当年隋唐时期,谁控制了关中之地,谁就有统一天下的实力;但随着这几百年的过度开发,现在的关中之地已经变得极为贫瘠,再加上唐朝末年来的连连征战,这里人口稀少,早就不是当年的沃野千里。

    梁国的真正核心还是中原地区,一旦放弃了中原的话,梁国不管是经济基础,还是人口数量,军队数量等,都会大大降低,到时候别说与吴国和晋国相抗衡,便是与岐国这样的二流势力相比都未必能占到上风。

    更关键的是,朱友贞会同意这样的计划吗?放弃中原,退守关中,看上去似乎可行,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