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南国江山-第30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当然,这种能够永久承袭的爵位,杨渥是不会轻易册封出去的,而且一般都只针对国公这个层级的少数人,其他的一般都无法享受到这种优待,只能在一代代的传承中最终成为平民。

    这样一来,虽然同样是国公,但国公之中也会分出不同的层次,较好的自然是能够直接世袭罔替的,不用降级的;差一点的则是爵位降低到侯爵后就不再继续下降的;再差一点的则是爵位传承到伯爵后就不再降低;至于最差的,当然是像其他爵位那样,一直降低,直到最后失去爵位。

    比如目前的册封的五个国公,以及追封的两个国公之中,只有李神福一人是能够世袭罔替,不用降级的;而刘威和陶雅、张训三人的爵位则是传承到侯爵之后转为世袭;而袁袭、高勖和台三人的爵位则是传承到伯爵之后转为世袭。

    此外,在众多获得爵位的功臣之中,还有几个特殊之人,这便是钟延规、钟匡时兄弟,以及钱传这个钱之子。

    钟氏兄弟当初杨渥答应过要封他们为世袭伯爵,如今自然不好食言;而钱传作为钱的后人,之前获得的爵位是郡公,如今杨渥将其改封为侯爵,不过需要降低一级继承,直到最后失去爵位。

    对杨渥来说,虽然目前吴国能够获得爵位的人并不多,但他也需要为后世做考虑,若是所有爵位都能够世袭罔替,那么过上几百年,岂不是要出现爵位泛滥的情况了?

    不过若是所有的爵位都要降低一级继承,那样的话似乎又有些太严苛了;而且也使得爵位不再尊贵,不利于笼络功臣。

    这个时代其他藩镇所建立的国家,一般对于爵位的册封都是非常慷慨的,封国公的不在少数,甚至连封王的都有不少。

    在这一点上吴国的爵位既然没有那么“慷慨”,那就需要在其他地方进行补偿,用这种可以世袭罔替的爵位来笼络功臣就是一种好的选择。

    总之,现在的爵位之法,一来可以让部分人的得以世袭罔替,以笼络功臣;二来又能通过逐级降低的办法减少勋贵人数,防止爵位泛滥。

    或许这种办法还是治标不治本,过上一定的时间后世袭罔替的勋贵还是会达到一定数量,不过杨渥觉得,若是吴国真能延续到那个时候的到来就不错了。

    另外,与这个时代许多国家实行的爵位制度的一个不同的地方是,吴国所册封的爵位都只有封号和食禄,而没有封地。

    并且杨渥还将各个封爵的食禄定得相对较低,以尽量减少国家负担。

    对于那些封爵的获得者而言,他们同样更加看重的只是这个爵位所带来的荣耀,而非通过食禄带来的实利,所以对于杨渥规定的较低的食禄众人倒是没有什么意见。

    至于所谓免死铁券,杨渥原本也打算赐予,不过后来却是想到,若是真有功臣犯下大罪,那所谓免死铁券也免不了他们的罪行,像明朝历史上那么多获得免死铁券的功臣,最后又有几个获得了善终呢?

    反而赐予铁券可能鼓励其中某些人恃之胡作非为,到时候还要让杨渥为难,倒不如一开始就不给。

    武义元年正月十五日,在朝中百官以及各将军都已经分封完毕,其他盛大祭典也已经完成后,封爵的各项准备同样已经办妥。

    这一天一大早,众臣身着官袍,按照文官在左,武官在右的顺序排列,聚集在王宫外,等候举行正式的封爵大典。

    不久,众官便见到一群人身着冕服而来,这些都是今天将要获得封爵的功勋之臣。

    见到这些人,其他未能获得爵位的文武官员不由感到羡慕。

    如今的吴国正一片兴兴向荣之中,有杨渥这位明君的统领,有高、李神福等能臣名将的辅佐,有二十万精兵的守卫,吴国的前途可谓一片光明,相应的各种爵位自然也显出了其尊贵之处。

    辰时整,随着上朝时间的到来,顿时鼓乐大作,钟磐清扬,三道宫门依次打开。

    众官在高勖、李神福这两个文武之首的带领下,缓缓进入正殿排列等候。

    片刻之后,杨渥带着他的正室夫人周梦洁,长子杨炯,弟弟杨隆演三人,在侍卫的簇拥之下,缓步走进殿来,在最上首处轻轻坐下。

    今日不仅是对这些有功之臣进行册封,同时也是对宗室和几位夫人们进行册封的时日,所以周梦洁和杨炯,杨隆演三人也会一同而来。

    杨炯作为杨渥的嫡长子,虽然如今还年幼,但尽早册封他为王太子也能尽快定下君臣之别,以安定人心,减少纷争。

    虽说后世满清的所谓的秘密建储制有诸多优势,可以减少纷争,不过那一套制度在如今的吴国却有些玩不转。

    这是因为清朝的皇权是何等森严,甚至于除了皇帝之外,其他人都是不过是皇帝的奴才而已,再加上一群连奴才都做不了的汉官,所以皇帝才能一个人独自决定立谁为储君;但若是杨渥敢那么来,文武百官只怕都要跳起来反对了。

    事实上,即便是满清的秘密建储制,同样没有实行多久,像后世慈禧太后直接掌握大权,皇帝的废立都由她说了算,所谓秘密建储制,早就沦为空谈。

    所以想要建立一套制度然后一举解决储君的确立问题,那不过是一种理想罢了。

    杨渥只能按照他父亲杨行密活着的时候就传位给他的办法,将来也在生前将大权传给某个中意的子嗣,看能不能为后世开辟另外一种传位之法。

    至于杨隆演,如今杨渥的诸多弟弟中还只有他一个年满十岁的,所以杨渥暂时只准备册封他一人,其他的弟弟年纪还小,没必要这么快册封爵位。

    在杨渥看来,明朝的其他制度都还不错,唯独宗室的爵位册封上却是犯了个大错。

    自古以来大肆册封诸侯王的,不管是同姓藩王,还是异姓藩王,最后几乎没有不出乱子的,比较著名的像汉朝七国之乱,西晋八王之乱,明朝靖难之役等,这些都是典型的例子。

    所以杨渥开国之后并不打算大肆册封藩王,更不想太过抬高宗室,免得将来宗室非但不能成为吴国的助力,反而会像明朝那样成为国家的沉重负担。

    不过当今乱世,人心难测。

    如今的吴国有杨渥在,以他的权威,基本上能够保证外姓之人不出乱子;但是将来的事情谁又能说得准呢?

    甚至于,杨渥虽然是后世来人,但他也不能保证自己能活多久,说不定几年之后他自己就突然病逝了呢?所以保证吴国的延续,可不能寄希望于他自己能活多久,而需要实实在在的培养宗室力量,以抗衡外姓。

    若是为了防止宗室作乱,从而大肆打压宗室,到时候说不定就会给外姓可乘之机,那就是矫枉过正了。

    总之,不管是一味压制宗室的力量,还是大肆册封宗室,这两个办法都是不妥的,最好还是在其中寻找一个平衡点。

    杨渥最后准备采取的办法就是用类似后世清朝的办法,加封少数几个世袭罔替的郡王,用他们的力量来与外姓大臣的力量相互制衡。

    此外,这几个能够世袭罔替的郡王,都只能留在金陵,没有杨渥的命令不得出京,更不得干涉地方事务,其拥有的实力比起明朝的那些藩王起来可要小了很多。

    除了这些少数几个能够世袭罔替的郡王外,其他宗室的爵位就只能逐步降级继承,从目前最高的郡王,到接下来的镇国公,辅国公,镇国将军,辅国将军,奉国将军,到最后一个等级的奉恩将军,再往后,就只能算没有爵位的闲散宗室了。

    此外,一个宗室子弟,除了那些世袭郡王的世子外,其他人在获得爵位前还必须通过一定的考核,然后按照他们的出身身份和考核的结果,给予一定的爵位;便是那些世袭郡王的世子,同样要通过考核才能获得世子的身份。

第三百八十八章李克用之死

    大殿之中渐渐沉静沉静下来,端坐于上首的杨渥沉声下令道:“殷尚书,宣旨吧!”

    “臣遵命!”

    负责今日封爵大典的乃是新任礼部尚书殷文圭,他既没有军功,同时又不是吴国老臣,甚至加入杨渥一方都是在田失败之后,所以这次封爵他只获得了一个子爵的爵位,这还是杨渥看在他这些年兢兢业业的勤恳工作的份上才恩赐的爵位。

    殷文圭向前走了一步,先向杨渥行礼,恭恭敬敬接过册封令旨旨,大声宣读道:“夫人周氏,仁慈智鉴,温顺有礼,慈德昭彰……当加封为王后,母仪天下!”

    首先册封的乃是是周梦洁这个正室夫人为王后。

    在此之前的祭祖典礼上,杨渥已经追封他的曾祖父、祖父这两代祖宗为熙祖和兴祖,尊他的父亲杨行密为太祖,并且将杨行密的谥号改为武王。

    同时尊杨渥之母史夫人为王太后,尊杨行密的妾室王氏(也就是杨静、杨、杨溥等人的生母)为太妃,其他几个杨行密的妾室也有一些加封。

    所以今天将要加封的就只有杨渥自己的三位夫人,几个弟弟妹妹等。

    其中周梦洁这个正室自然是被加封为王后,而钟秀宁和何依依二人分别被加封为昭仪和昭容,等日后她们有了子嗣之后再进一步提升为妃。

    在三位夫人册封过后,接着便是册封他的长子杨炯为王太子。

    杨炯年纪虽小,今年才三岁多,不过小家伙还是比较懂事的,知道今日的典仪十分重要,再加上他母亲提前就反复叮嘱过他,所以在整个册封典仪上竟然规规矩矩的按照礼制来,没有出半分差错。

    这让杨渥见了不由得十分满意。

    而下方那些文武大臣们见了之后同样极为满意,盛赞太子聪慧知礼,将来必成大器。

    尤其是即将被册封为宿松郡公的周本,杨炯可是他的亲外孙,如今他的外孙被册封为王太子,他自然是与有荣焉。

    当然,也正是因为有这么个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