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南国江山-第15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之后他又趁机发动清洗,将那些没有参与叛乱但暗中支持钱的势力全部清洗掉。甚至有的骑墙派势力在支持钱的同时也支持淮南,但在这次清洗中也有部分被波及到了。

    经过这次清洗,湖州城中支持钱的势力被清洗大半,剩下的要么隐藏下来,要么连夜逃离了湖州。

    总的来说,虽然小的动荡陆续发生了一些,但军政分离的政策却有条不紊的落实下去了。

    到了八月底,各地人事调整已经基本结束,而军队整编方面的进展也比较顺利,除了李神福的大军还在前线没有整编外,其他各部包括已经从青州返回的王茂章部也完成了整编,开始按照新的编制进行训练和调整。

    这也意味着淮南最容易出现动乱的时间已经过去了,无论是朱全忠还是钱,再想要借机攻打淮南就要困难多了。

    当然,也并不是说如今已经万事大吉,毕竟军队整编后,各部将领和士兵只之间相互不熟悉,这会大大影响到军队战斗力的。

    再加上从今年年初以来,淮南经历的战争已经太多了,也是时候休整一番了。所以从现在起到明年年初的这几个月里面杨渥都不打算有大动作,尽量维持稳定就行了。

    不过一些必要的调整还是要做的,所以在各地新的刺史到任后,杨渥便发布了第一个命令,那便是各州对百姓进行重新登记造册,编制新的户籍。

第二百二十一章 选拔人才

    户籍制度是一种对全国人口进行管理的重要制度,不仅可以根基户籍信息掌握全国的人口情况,还能以此为基础进行征调赋税、分配劳役以及征集兵员。

    所以历史上各王朝对户籍登记非常重视,统治者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保证赋税收入,往往在掌握政权的第一时间就对国家的户籍进行整顿和制定。

    如今的唐朝也不例外,对户籍的管理比较严格,并且形成了一套专门的管理制度,规定国家每三年就会对各地户籍进行一次排查,将所得的户籍信息一式三份,一份留县,一份送州,一份送户部。而收税用的计帐则在户籍的基础上进行编制;并且为了尽可能的保证账册的准确性,一般每隔一年就会对计帐进行一次调整。

    然而到了如今乱世,流民遍地,民不聊生,户籍制度也随之失去效用,与之相应的计帐则更是很长时期没有调整了,以至于许多地方出现了还在用十几年前的老账本进行收税的现象。

    自从十年前杨行密彻底击败孙儒平定江淮以来,曾多次下令让各地招抚流民,恢复生产,虽然也取得了一些效果,使得江淮恢复了一些元气,但最重要的户籍制度却没能重新建立起来。

    倒不是说淮南就没有有识之士提出要重新编制户籍,而是任何政策都是需要人来完成的,在实行军政分离之前,各地刺史都是由武将担任,对民政方面不怎么重视;加上这些年各种战事激烈,各地刺史们往往忙于征战,自然没有时间去做这些事情。

    这一次杨渥实行军政分离,不仅将内地各州的刺史都换成了从节度使府选拔出来的文官,而且在边境各州的刺史人选上也非常慎重,挑选的都是一些相对奉公守法,又有一定民政能力的武将担任。

    在这些新的刺史到任后,杨渥下达的第一个命令就是重新编制户籍,尽量查清百姓的情况,同时也为今年的秋税编制计账。

    这天,节度使府中一片欢声笑语,这是自田之乱后很久没有出现的情况了。杨家上下,从后院各夫人,到杨渥的那些弟弟妹妹们,都聚集在史夫人的院子里。

    之所以这么热闹,却是因为两个新的生命的到来,其中一个自然是杨渥那刚出生的小外甥,随刘仁规一同来广陵了;另一个却是杨行密的妾室王氏前些天又为他生了个儿子,为此杨行密还匆匆结束了出巡赶了回来。

    杨渥的姐姐难得回来省亲一次,所以拉着她的母亲以及其他几个夫人围着两个小生命聊着家长里短;而杨行密则向刘仁规询问起他父亲的病情,当得知刘金的病情依旧没有好转后,杨行密不由有些心情沉重。

    就像上次他对杨渥说的那样,他这一辈真的开始老了,不仅是是刘金,还有张训,台最近也出现了身体不好的状况,便是杨行密他自己,最近身体也有些不适。

    这一次出巡,仅仅走了两个月不到的时间,去的地方也不多,不过他却感到非常疲倦,这让他意识到自己已经不是当年那个“力举三百斤,日行三百里”的年轻人了。

    好在,他有一个好的继承人,而且已经建立了权威,开始接掌大权了,这让他不必担心身后之事。

    所以在与刘仁规聊了一会后,也有了心情去逗弄一下自己的儿子和外孙。

    一旁,杨渥的注意力却没放在自家的外甥和弟弟身上,对刘仁规向父亲解释的这一次为什么没有主动支持军政分离政策的原因也没多少兴趣,他的注意力被那个跟在刘仁规身后的小小孩童给吸引住了。

    “这就是后来的南唐名将刘仁瞻吗?”杨渥心中忍不住想到。

    眼前这个只有两三岁的孩童,正是随同刘仁规一同来广陵的弟弟刘仁瞻。

    历史上,刘仁瞻作为寿州守将,曾经在后周世宗柴荣的进攻下坚持了一年多时间,后来南唐军队多次解围寿州,却均以失败告终。

    但刘仁瞻却始终不降,后来他的部将趁着他病重打开城门投降了,而仁瞻也在不久之后就病死了。

    随着寿州的陷落,南唐丢掉江北十四州也就不可避免了。

    或许在这个时代,能够坚守一座城池长达一年多的将领,肯定不止一人能办到,但相比之下他们在历史上的名气却远远不如刘仁瞻的大,让杨渥也忍不住多看了他几眼。

    随即,杨渥又苦笑起来,不管刘仁瞻将来会如何,此时的他却还只是一个三岁大的孩子而已。

    在听说刘金准备将他留在节度使府给弟弟杨隆演当伴读后,虽然还有些不确定刘金的目的,但他还是欣然答应了。

    毕竟这样一个有成为名将潜质的孩子,若是好好培养,说不定只要十多年时间,等他长大后就能提前成为淮南的一大名将呢。

    十多年时间看着很长,但想要在十多年内就平定天下,显然有些困难,而且即便到时候天下已经一统了,那也还有北方契丹,西北党项等异族需要平定,远远没到马放南山的时候。

    接着他又想起,这一次军政分离,虽然是考虑到边境各州因为随时有战事发生,需要擅长军事的武将去担任刺史,但实际上即便没有战事发生,那些有足够才能和资历担任刺史的文官的数量也有些不够,许多都还是杨行密在很多年前招募的幕僚。

    如今还能支撑着,若是将来淮南的地盘进一步扩大,需要更多的文官去担任刺史时,就有些不够了。所以必须尽快选拔和培养新的文官了。

    另外,当初他刚穿越来这个时代时,曾经想过招募一些人才,可惜那时候的他却因为威望不足等种种原因而没法去做,或许现在时机已经成熟了。

    如今天下打乱,不得志的文士想必不少,若是开始正式选拔,肯定能够获得一批不错的人才。即便如今唐朝还在,公开进行科举的办法有些不妥,但用别的名义选拔人才却是没有问题的。

第二百二十二章 战事再起

    杭州。

    校场之上,众军环列,数千大军聚集于此,场中声音却是微不可闻,士兵们静静肃立,阵列严整,间隔有序,一股森严之气便散发开来。

    钱立于高台之上,看着下面这么多新练士兵,心中豪情油然而起。

    去年的武勇都之乱让他的实力大损,不仅丢掉了苏州和湖州,更重要的是那些征战多年的精锐军队损失了。

    所以在稍微恢复一些元气后,钱便下令让杜建微和成及二人分别去明州和越州两地招募新兵。如今三个多月时间下来,钱也想看看这两只新军的训练成果,于是命二人各选数千士兵前来杭州,再加上杭州城外驻扎的军队,一同在此演武。

    好在去年一战损失虽重,但连番鏖战却也锻炼出了一批不错的下层军官,所以这两只新军的伙长,队正,营指挥等,都是经过战火淬炼的,又经成及、杜建微二人这几个月的整治演练下来,已经粗略有了些规模了,虽然比起当初那些百战老兵还有些差距,但也不再是什么乌合之众了,将来再到战场上去锻炼一番,或许又是两只精锐。

    见到这份成效,自武勇都之乱以来便一直有些焦虑的钱脸上不由露出了一丝笑容。

    “其疾如风,其徐如林,侵掠如火,不动如山。大王,成及、杜建微两位将军的能力还是很强的,虽然不知道别的士兵如何,但眼前这些士兵却已经堪称精锐了!”身旁,一位瘦骨嶙峋的老者捻着胡须赞道。

    眼前这老者正是钱的谋士罗隐,在当今天下具有极高的声望,名气之大,连各方藩镇之主都想聘任他为幕僚,甚至魏博节度使罗弘信因为与他同姓,所以一直称他为叔叔。不过罗隐却是拒绝了各路藩镇的聘任,却是选择了投靠钱,毕竟他本人就是杭州本地人。

    罗隐虽然为钱的谋士,平时说话却非常不客气,此时见他难得夸赞了一句,成及二人自然高兴,连忙逊谢道:“多谢罗老赞誉,这两只新军离精锐差的还远呢。”

    岂知罗隐转过话头便道:“嘿,你们倒是有自知之明,这几千人看上去不错,但到底是样子货还是有真本事,还是要上了战场才知道啊!”

    他这话本来说的是个事实,但被他说出来却把成及二人气的够呛,不过他性子历来如此,二人也没办法。

    钱摆摆手道:“好了,如今新军演武也搞过了,至少在军阵纪律这些方面还是不错的,两位将军,你们给孤说实话,让你们训练的两万新军里面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