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南国江山-第13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则或是因为功绩还不够,或是因为资历有所不足,所以没有得到进一步提拔,只是赏赐了一些良田美宅与金银财帛;唯一从指挥使提升为都指挥使的是秦裴。

    然而,作为平叛副使的两位大将王茂章与台的封赏却没有宣布,让人感到疑惑。

    淮南节度使府书房中。

    “父亲,对于王茂章、台两位将军的封赏,孩儿有些拿不定主意,还请父亲代为决断。”刚刚被册封为节度留后的杨渥恭敬的问着。

    对于他来说,之前被册封为世子固然让他身份变得更加尊贵,但其重要性说到底还不如如今的淮南节度留后这个指挥。

    毕竟对于杨行密来说,他的吴王爵位是因为他乃是淮南节度使而得到册封的,而不是反过来;同样的,对于杨渥来说,只要他是节度留后,将来继承节度使之位,那么不管他是不是世子,吴王的爵位都跑不了。

    “你有什么拿不定主意的?说来听听。”杨行密看着身子又长高了许多的长子,欣慰的问道。

    “王将军那边还好说,他的资历毕竟还浅,虽然有攻破润州的功劳,但多赏赐一些良田美宅也能说得过去;不过台将军就不好决断了,他的资历太老,多年以前就当过刺史,后来才被贬为涟水制置使的。这一次攻打宣州,以他的功绩和资历,如果赏赐太少,只怕诸将都有些不服啊!”

    “更重要的是宣州这个地方,刚刚得到平定,加上地处边疆,周边局势复杂,随时都可能与钱发生冲突,所以必须派一员猛将前去镇守,而最好的人选自然是台将军。”

    “不过孩儿顾虑的是,台将军到了宣州该担任何职务?若是担任刺史,这与逐步用文士担任地方刺史的方针未免有些不符;若是不担任刺史,那么又该让他担任何职务才能让众将信服?”杨渥虚心请教着。

    逐步改用文士担任地方刺史的方针早在去年武勇都之乱后便已决定,那时候戴友规还没有退隐,他主动提出来会去劝说李神福和李承嗣二人在合适的时机主动提出放弃刺史之位。

    不过用文士取代武将的过程显然不可能一蹴而就,而且用武将担任地方刺史也未必都有问题,比如歙州刺史陶雅,他便是武将出身,但在治理地方上却做得非常不错,得到当地百姓的拥戴,而陶雅本人又是一员不错的将领,加上他为人谦逊,没什么野心,即便让他担任地方刺史也没什么大不了的。

    此外,一些边疆地区,随时可能打仗,若是用文官担任刺史,只怕不能有效应对错综复杂的战事。

    杨行密点了点头,这些问题他也考虑过。任用武将担任刺史的情况在这个时代普遍存在,一方面是习惯使然,另一方面也是因为乱世之中战事频繁,让武将担任刺史可以集中全州的力量作军事斗争。

    “既然如此,那便让台担任宣州刺史便是,宣州需要保持稳定,用一员大将镇守才能让人放心。”

    杨渥点了点头,也没有太多在意。他现在的打算,是先让已经变成内部州郡的润州、常州、升州、和州、滁州、庐州等地,用文士取代武将担任刺史,至于边界各州,暂时继续用武将担任刺史,等到淮南开疆拓土,将边疆州郡变为新的内部州郡后再用文士取代。

    另外,如今淮南有足够资格担任刺史的文士也有些不足,想要一次性把所有州郡的刺史全部改为文士担任也有些困难。

    “那么润州刺史的职务呢?你打算让谁去担任?还有用文士取代武将担任地方刺史的事情你打算如何进行?”杨行密又问道。

    “润州刺史的位置,孩儿打算让升州长史王令谋担任。此人在升州长史的位置上已经坐了好几年了,足够提拔为刺史了。”

    王令谋这人历史上乃是徐知诰(也就是徐温的养子,后来南唐开国皇帝李)的谋主,不过他这人老来无耻,年纪一大把了,卧在病榻上好几年都不愿致仕回家养病,说什么要在任上看到徐知诰成功篡位登基才行,结果最后还是没等到,在徐知诰篡位前不久病死了。

    “至于用文士取代武将担任地方刺史的事情,孩儿的意思是,过一段时间,对我淮南军队做一次大的整编,借着整编的机会,将内部各州担任刺史的将领调离刺史之位,以后专注于带兵打仗,不再过问地方民政。至于边地各州,可以暂时让武将继续兼任刺史。”杨渥将自己的打算大致说了一下。

    “而这个整编军队的事情,可以以李神福、李承嗣二位将军带头,引导其他内部州郡刺史放弃民政之权。”

    杨行密沉吟了一下,又问道:“整编军队?你打算如何整编?”

    “孩儿以为,目前我淮南军的编制太过混乱,而且级别设置过少,结果就是许多资历、功绩相差较大的将领,级别却是一样的。比如说都指挥使,同样是都指挥使,有的将领只能指挥两三千人,而有的手底下却有上万大军;所以孩儿的想法是将全军整编为几个军,军下可以设立师这个单位,再下面为卫,再往下便是都、营等。这样一来,不仅级别更加清晰,而且有更多的职务可以安排那些如今担任刺史的武将。当然具体如何进行,目前还没想好,等过些天孩儿再给父亲禀报。”

    “嗯。”杨行密点点头,他也感觉淮南军队的级别设置过少,这是因为这些年淮南军队规模急速扩大的原因导致的,当年清口大战时,杨行密东拼西凑也不过找出了三万精锐,开赴北方与朱全忠交战;但如今的淮南却可以轻易动用五六万大军,规模比当初几乎翻了一倍多。

第一百九十一章 初步设想

    军队人数的扩大其实也很正常,毕竟当初清口大战时,杨行密夺取淮南的时间还不长,加上江淮各州还没完全从孙儒军的残害中走出来,但接下来几年里淮南军大举扩张,如今全军的规模已经有近二十万人。

    当然,随着军队规模的扩大,军队中的精锐士兵的数量增加得并不多,反而是老弱士兵却越来越多,有些十二三岁的孩子或者五六十岁的老人都被招募到了军中,这样的士兵打不了什么仗,却消耗了大量的钱粮。

    杨渥的打算是趁着整编的机会,一方面将一些担任刺史的武将改为纯正的军事将领,另一方面也是要把军队中的老弱剔除出去,组建一支只属于节度使府指挥的“禁军”。

    历史上,宋太祖赵匡胤即位后,于乾德三年(公元965年),将各地的精兵收归中央,成为禁军,剩下的老弱士兵留在本地,称为“厢军”。

    杨渥也打算这么这,仿照宋朝的制度,从整个淮南军队中进行拣选,将其中精锐选出来,组成“禁军”,而由其余老弱组成的军队,则交给地方刺史用来承担维持治安等次要任务。

    这样一来既可以保证“禁军”的战斗力,也可以保证节度使府对地方势力的绝对强势。

    当然,即便是建立禁军,也不能说节度使府就能完全控制军队了,保证地方势力造反的事情不再发生了。

    如今的淮南军队被分为节度使亲军、牙外军、外镇兵、州兵,其中亲军、牙外军还好说,因为驻地就在广陵,节度使府完全节制得了,但外镇兵和州兵就不好说了。

    外镇兵理论上也是淮南节度使所有,只不过驻扎在地方,比如说台的军队,以前驻扎在海州,如今驻扎在宣州,都是外镇兵。而州兵顾名思义则是属于地方刺史所有的军队,并不直接属于节度使。

    这次内乱中,安仁义、田的军队就完完全全是州兵,而朱延寿的军队里面一部分是州兵,一部分是外镇兵,因为距离广陵较远,节度使不能完全掌握。

    而拣选禁军,实际上不过是加强了牙外军和外镇兵的实力,削弱了州兵的实力,而问题的关键就在于外镇兵上。

    历史上的北宋,即便是将军队划分为禁军和厢军两种,也不过是将相当于州兵性质的厢军给削弱了,但禁军中依然分为三种,一种是天子的亲军,一种驻扎京城,一种驻扎地方,与淮南军如今的划分方式其实并无区别。

    真正让北宋中央掌握全部禁军的手段其实是换防制度。

    宋太祖规定,禁军约半数驻守京城及其附近,半数分戍边境及内地若干重镇;禁军每一年或两年必须换防一次,一则习于劳苦免于怠惰,二则因统帅并不随地易防,从而造成“兵不识将,将不识兵”“兵无常帅,帅无常师”“将不得专其兵”的局面。

    而如今的淮南军队却没有这种制度,结果就是外镇兵在地方一呆就是很多年,完全变成将领的私人所有了。而驻守广陵的牙外军虽然情况好点,但实际上将领对军队的把控也很严重。

    虽然说换防制度造成的“兵不识将,将不识兵”的局面让后世多为诟病,认为这是造成宋朝军队战斗力低下的重要原因。

    不过杨渥觉得事情有轻重缓急,换防制度虽然会造成军队战斗力下降,但对于解决军队为私人把持的情况效果却非常好,如今的淮南急需解决的是比较严重的军队私有化的问题,而军队战斗力下降的问题却还在次要。

    另外,宋朝军队战斗力低下的原因有很多,比如说马匹数量不足,比如说以文制武等等。杨渥觉得换防的影响力或许并没有那么大,更何况,在北宋初年,赵匡胤时代,禁军的战斗力还是非常强大的,可见宋朝军队战斗力下降还是后世子孙的问题居多。

    所以杨渥打算仿照宋朝制度,将淮南军的主力也一分为二,分别属于驻守广陵的牙外军和驻守地方的外镇兵,而外镇兵和牙外军也每隔三年就换防一次,以免造成将领把持军队的情况。

    当然,这些都是杨渥的初步设想,具体细节上他还要好好想想。

    一旁,见杨渥陷入沉思之中,杨行密也没在意,笑着说道:“好了,关于军队整编的事情,你回头想好了再告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