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南国江山-第10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范遇听了不由一喜,李承嗣可是军中重将,二十年前便随晋王李克用讨伐黄巢起义军,十几年前便是天下闻名的骁将,威望深厚远在王茂章、周本等人之上,连他对世子都如此评价,范遇自然感到高兴。

    当然他也知道这是因为自己在场,即便有什么坏话李承嗣肯定也不会当着他的面说。

    不过他能感觉到李承嗣在说话时是出于真心诚意的,绝不是随便胡言,所以他当然非常高兴,又转过头来想听听戴友规的意见。

第一百三十九章 劝说

    戴友规点点头道:“不错,我也这么认为!不过世子想要成为一代明主,首先要做的事情就是解决地方藩镇问题。”

    “如今我淮南已经形同一国,之所以会出现田、安仁义、朱延寿之流,说到底还是这些人在地方既掌握了兵权,又掌握了民政,甚至对地方的人事都有很大的决定权,这些人与独。立的藩镇又有什么区别?”

    李承嗣连连点头,这一点稍微有见识的人都能看得出来,各地刺史权利太大,若是野心小的还好说,最多在自家领地里面为所欲为;若是野心大的便会像田他们这样生出不该有的想法,说到底还是他们的过大的权利给他们造反提供了可能。

    然而这种制度却是中唐以来节度使制度泛滥造成的,当初天宝年间天下只有十个节度使,而且都设在边陲;后来朝廷对地方掌控越来越弱,封出去的节度使也越来越多,而且封底也更多集中在腹心之地。

    这种制度在如今的天下早就深入人心了,以至于那些当上了节度使的拼命想要保住自己的权利;而那些还没当上节度使的将领们则一心想着建功立业然后被封节度使;同样的,各个藩镇之主虽然都是从节度使发展来的,但他们为了拉拢手下将领保证他们的忠心又不断册封新的节度使。

    到了如今,许多节度使甚至不过一州之地,而那些州刺史虽然没有节度使之名,却有节度使之实。

    只听戴友规接着说道:“世子曾经提出过要解决地方藩镇问题,最好的办法就是实行军政分离,地方刺史不再掌握军权,而负责地方守备的将军则不再掌握民政。以武将负责地方守备,选文官负责民政,使之相互制约,减弱地方专权的可能性。将军觉得这个办法如何?”

    李承嗣皱了皱眉,这个办法当然可以削弱地方藩镇,历史上地方割据势力的出现都是从军政、民政合一开始的,东汉末年的州牧,本朝的节度使,都是这样。

    然而这与他有什么关系?戴友规为什么要专门和他说这些?

    “世子所言甚是,此法的确可见成效,只是……”李承嗣有些疑惑的说着。

    戴友规却笑着问起了别的:“将军自从六年前与史俨将军还有朱瑾将军一起来到淮南,但将军与史将军二人在得到大王厚遇的同时,还能深受大王信任,屡次委托重任;而朱瑾将军虽然也得到厚遇,却始终在广陵赋闲,将军可知这是为什么?”

    李承嗣一愣,没想到戴友规突然扯到这里去了。他与史俨、朱瑾三人同时受到杨行密的礼遇,但朱瑾这些年却半点权利都没有,连他当初带来的数千军队也被杨行密暗中使手段给剥夺了,比如他的心腹将领侯瓒如今就跟随杨渥征战,虽然对朱瑾还很恭谨,但却不再是朱瑾的部将了。

    而李承嗣和史俨却受到更多重用,上次杨行密征宿州便是让李承嗣留守广陵,署理节度使府大小事务,这一次对付朱延寿也是让他出手;而史俨也曾多次随军出征。他们二人掌握的实权都不小。

    当然这其中的原因李承嗣也知道,毕竟李承嗣和史俨当初就只是李克用的部将,而且心中只想带兵打仗,没多少权力欲。望。

    而朱瑾当初却是泰宁军节度使,而他当上节度使的手段就是先假装迎娶当时的泰宁军节度使齐克让的女儿,再率军装扮成迎亲队伍,在成亲之夜突然发难俘虏了齐克让,最后才当上节度使。

    当上节度使后朱瑾大肆扩军,又与朱全忠征战十余年才落败逃到江淮投靠杨行密。这样一个猛人,即便现在落难在广陵,杨行密也不敢信任他,军权是半点也不给他的。

    李承嗣知道这其中的原因,但这种话实在不足为外人道,便答道:“想来是大王看在下为人谨慎的缘故吧。”

    戴友规笑着摇摇头道:“将军之所以能得到重用,那是因为你在淮南没有根基,而且你没多少权利欲。望,所以大王才能信任你!”

    李承嗣没想到他说得这么直接,不由愕然,只见戴友规接着说道:“我之所以和你说这些,便是希望等这次田之乱平定下去后,你能带头上书辞去刺史之位,只保留军职,并且主动提出实行军政分离之策!到时候李神福将军也会与你一同上书!当然,这也意味着你可能会得罪其他将领!”

    “这……”

    李承嗣震动了,他没想到戴友规突然提出这么个要求。的确,若是由杨渥或者杨行密提出来搞军政分离那就太得罪人了,容易引起部将反弹,毕竟大家心中或多或少都有当一当地方“土皇帝”的想法,军政分离之策一提出来肯定会导致一些人的不满。

    但由李承嗣、李神福这样的威望深厚的将领提出来效果那就不同了,李神福和李承嗣一样,在淮南军中威望深厚,对杨行密忠心耿耿,而且没多少权欲,当初戴友规暗中找到他时,李神福没有半点犹豫便答应会辞去升州刺史之位,专心担任将军之职。

    如果这两位将军带头提出要搞军政分离,其他将领的不满肯定能降低许多,加上刚刚平定田之乱,接着这股威势肯定能顺利推行军政分离的政策。

    只不过对杨行密父子的不满可能就转移到李承嗣、李神福二人身上。

    李承嗣稍微沉吟,便点头道:“好,只要能为大王和世子效力,便是得罪其他将领又有何妨?”

    他早在二十年前就担任过刺史之位,那时候杨行密也不过是个庐州刺史,对于如今刚刚被任命的寿州刺史之位自然也没多少眷恋。

    至于说得罪人,反正他也是外来将领,在淮南军中本来就隐隐受到排挤,得罪点人也没什么大不了的,反而借此可以让已经注定是下一任吴王的杨渥对他信任,何乐而不为?

    见得李承嗣点头应承,戴友规这才笑了,起身说道:“好了,这也算我为大王办的最后一件事情。自从当年在庐州遇到大王后,如今一晃已经是二十年了,当初山间茅房想来早就破败了吧?不如离去,不如离去!”

    言罢,戴友规飘然而去,自此之后再无音讯。

第一百四十章 南下

    第一百四十章南下

    戴友规走后,范遇也告辞离去。

    李承嗣怔怔的坐了一会儿,这时外面侍卫来报,说是城外各营的驻军听说朱延寿已死后也都纷纷表示效忠杨行密,服从李承嗣的命令,唯独朱广德带着自己的数十亲卫得到消息后连夜逃走,史俨已经派骑兵去追杀。

    对此李承嗣没什么表示,不过是个无权无兵、也没什么威望的毛头小子而已,连他父亲都被杀了,即便他逃走了又能成得什么事?

    天亮以后,李承嗣下令各营都头以上将领全部前往李承嗣大帐议事,各将领没有一个胆敢不到的,即便那些曾经被朱延寿倚为心腹的将领此时也战战兢兢的进城拜见,恭听杨行密的诏令。

    等人都到齐后,李承嗣先宣布了杨行密的诏令,又将朱延寿的首级遍传诸将,见到朱延寿首级后,这些将领更是绝了反抗的想法,纷纷起誓效忠。

    李承嗣又好好安抚众将,让他们各守其职,同时对驻军将领作出一些必要的调整,防止有人暗中图谋作乱。

    自此整个寿州完全落入李承嗣的掌控,而淮南内乱爆发的消息也迅速传开。

    杭州,钱乃是最早得到田起兵消息的人之一。

    当初田从杭州撤退时钱、顾全武等有识之士都预料到了田将要造反,所以他手下的密探一直都关注着宣州的情况,在田起兵誓师的第二天他就得到了消息。

    不过在当初田撤军时他还想着将来要起兵趁火打劫,将淮南当初所做之事全都还回去,但这段时间他手下各州又出现了新的变化,让他不得不改变主意。

    历史上的钱在经历了武勇都之乱后虽然威望有所衰减,但实力犹在,所以他手下各州虽然有不稳的趋势,但在钱的弹压下不敢做得太过分;但这一世因为苏州、湖州被攻占,钱实力大损,远远比不上历史上的他,所以地方上野心勃勃的几个州刺史也就更加肆无忌惮,甚至已经公开起兵征伐。

    上个月,当淮南两路出兵响应王师范的时候,睦州刺史陈询起兵进攻兰溪,因为担心田和淮南再次趁机攻打杭州,所以钱只敢派出少量军队在方永珍的率领下前往抵御,因为兵力较少一直只能勉强维持局势。

    而之前趁着武勇都之乱驱逐了钱任命的刺史自己当上刺史的温州将领丁章又非常神奇的被一个木匠杀了,丁章的部将张惠于是趁机自称刺史;但还没等张惠坐稳自己的位置,处州刺史卢约又派遣他的弟弟卢佶率兵攻打温州,张惠猝不及防下被打得大败,连温州都丢了,只能独自一人逃奔福州。

    此外,衢州刺史陈璋这段时间也在大肆扩张军队,虽然还没起兵造反,但不臣之心昭然若揭。

    面对地方上的乱局,钱早就感到焦头烂额了,田起兵造反的消息传来才让他松了口气,在幸灾乐祸的同时,钱也下定决心趁着这个机会出兵平定那些不稳的州县。

    二月初七,在田出兵水陆并进攻打升州时,钱也在杭州誓师,以顾全武为将起兵攻打离杭州最近的睦州刺史陈询。

    永兴县。

    这里是属于鄂州的一个大县,是武昌节度使杜洪的军需粮饷的重要来源。

    自从上月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