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呵呵,在成为文教圣地之前,先成了纨绔窝子却是真的。
。。。
赵祯在文圣石前驻足良久,连连称赞,最后还是李秉臣低声提醒,才恍然一悟,在范仲淹的引领之下,迈步向望河坡上行去。
望河坡本来就是曹家避暑之地,便道、林木都还算讲究,赵祯看得颇为赏心悦目,一边走,一边听范仲淹介绍。
一进山门,就能看见掩映在林间的一片屋舍,是为‘观澜民学’。
再往上走,有观澜亭、寒学廊道、鸟语林、洗笔书斋等景致散落道边,靠近观澜书院主体建筑群的地方,则是学舍和食舍。
范仲淹解释道,此为书院学子住宿、餐食所设,以后观澜主旨还要面向寒门弟子招生,书院会为他们创造最好的治学环境。
赵祯连连点头,却不由心中苦笑,朝廷也不是没有免费的义学,范仲淹年轻时就读的应天书院就是义学,不收学费。但朝廷也只能满足他们最基本的生活和学习需要。,可不敢把一所义学建得如此繁花似锦。
这事儿也就范希文玩得起,只因他有一个运财童子的学生。
上到山腰,眼前就满是别致楼阁,错落景致。
这回不光是赵祯,连随驾众臣都暗暗吃惊,这哪里有什么义学?当真是大宋第一的园林啊!
赵祯缓步前行,吃味地咂巴着嘴,“范卿。。。端是福气。。。”
呃。。。。范仲淹当然听出,皇帝陛下这话里可是酸气十足。
但他也没办法,谁让这片园子太拉仇恨了呢?就连一向不喜享乐的自己,在第一次看到园子落成之时,也是着实心里美了好几天。
尹洙看到观澜建成之时说过一句话,正好适合赵祯现在的心情。
尹洙说:“观澜之美,就算当今官家见了,也得妒嫉呢!”
呵呵。。。
赵祯确实有点妒嫉。。。。
为什么呢?
因为号称中国古代最富有的大宋,却拥有中国古代最寒酸的皇宫。
大家都知道,秦朝有咸阳宫、阿房宫;汉有长乐宫;唐有大明宫;明清有紫禁城,这些都是统治者的皇家内苑,即使是今天,也依然被世人熟知。
那谁知道大宋的皇宫叫什么呢?
没人知道。
因为压根就没名字,只用一个‘大内’概称。
北宋的皇宫是唐代宣武节度使府改建的,虽然还算过得去,但实在是太紧巴了,以至于根本装不下内苑和所有政府机构,尚书六部都挤到宫外去了。
赵大想当万古明君,对自己那叫一个狠。
等到了赵二登基,他没他哥那么伟大,想改善一下居住环境,于是,命人去找皇城外的居民商量。意思是,你看我住得不舒服,你们能不能腾个地方?给你们钱!
可是,皇城根的百姓嫌他给钱少,死活不搬,赵二只得作罢。
到了真宗朝,真宗也想扩建皇宫,又去找百姓商量。这回给钱不少,但是百姓还没说同不同意,大臣们却不干了,你爹想扩建都没成,你就老实住着吧。于是,真宗也没扩成。
到了赵祯这儿,就更别想了。
一来,他比他爹和他爷爷还要老实,出来放个风都得机关算尽,要是提扩建。。。。。呵呵,一朝的喷子能淹死他!
二来,赵祯连吃食用度,两季常服都舍不得浪费,更别说建皇宫了。。。。自是能省则省。
但是,不建不代表赵祯不羡慕啊!心说,范希文看上去挺惨,政治上受到排挤,官都辞了,可这老货比我过得都舒服啊。。。。这么好的书院。。。朕也想住。。。。
接下来,还要拜过孔孟二圣,观澜开院典礼才算完成,趁着范仲淹带着赵祯拜圣、参观的空当,曹佾从人群之中退了出来,摸到唐奕身边。
还没等他开口,却闻唐奕没好气的道:“你是不是有什么事瞒着我?潘丰怎么来了?”
曹佾一窘,自知理亏,急忙扯开话头儿,“先别管潘丰,都准备好了吗?”
唐奕白了他一眼,也没过多计较,毕竟事有轻重缓急。
“一会儿,你把官家带到老师房中休息,有人已经等在那儿了。”
。。。。。
第124章 蹊跷
感谢“命o运、小猪1381、朝阳下、闽南浪子”的打赏,谢谢支持!
上架时间应该是在下周,目前的成绩估计也就只能这样了。。。
呼吁一下在某神器上看书的朋友,来起点吧!
即使上架,每月几块钱的订阅真的不算多,但是苍山的生计却是这几块钱几块钱堆砌出来的。
如果连基本的生活都无法为继,苍山真的不知道要如果面对家人,面对自己。。。。
写书真的不容易,如果《调教大宋》能给各位带来一点乐趣,消磨一点无聊光阴。。。那么请理解苍山的难处,来起点看正版吧,用最俗套、市侩的方式来支持苍山吧!
………
唐奕进京一年多,最忙的肯定是他和张晋文。不说他瘦成什么样,张晋文也是憔悴得不行。
最闲的是马老三夫妇。这老两口儿本来是来照顾唐奕的,但到了京城才知道,大户人家的生活根本不是他们这等小民可以理解的,不但唐奕用不着他们照顾,连他们自己也被照顾起来了。
而最风光的。。。
却是孙郎中。
说起来,孙郎中虽然岁数不小了,却是个闲不住的人,跟着唐奕进京之后,整个窝在范宅和马老三大眼瞪小眼,着实憋闷。唐奕见他熬得苦,就在范宅附近租了个铺面,开起了医馆,让他打发时间。
这下可好。。。。
火了!
倒不是孙郎中名气有多大,一下子震住了开封百姓,你一个邓州名医在京城谁认识你啊?
但孙郎中有一独门秘技乃是京中一绝!
医外伤!
别管是京中哪位神医说治不了的外伤,也别管伤得多重,只要及时送到孙氏伤药馆,十之六七能救得回来。
简直神了!
其实,老孙外伤治得好,还是因为在邓州治过曹满江,孙郎中对唐奕那一套外伤处治之道生出了兴趣,研究了一段日子,再加上唐奕时不时拿一点后世的卫生知识刺激他,还真让这老头儿鼓捣出一整套全新的外伤疗法。
所以,现在的孙郎中在京中名声极大,绰号——‘孙不夺’。
意为:孙神医经手的伤者,阎王不夺!
。。。。
“大郎,孙先生善治外伤,内科。。。能行吗?”
此时,曹佾追着唐奕直奔厨房,一边走,一边絮叨。
“放心吧,肯定没问题。”
曹佾苦着脸道:“滋事体大,我怎能放心?”
唐奕一顿,不耐烦地回头,“你当老孙头儿只会治刀疮?”
“难道不是?”
“切!”唐奕嫌弃地一撇嘴。
“孙老头‘儿’‘内’两科在邓州闻名几十年了,一点不比开封的那些名医差。外伤治法,只不过是到京里糊弄你们玩的!”
“真的假的?”曹佾一喜。“如此甚好!此事容不得一点差池!”
“知道孙思藐吗?”
“药王之名怎会不知?!”
“孙老头是药王第十三代孙,你还有什么不放心的?”
说到这里,唐奕凑到曹佾耳边,微不可闻地道:“他手里还有《伤寒杂病论》。。。。原本!”
嘶!!!曹佾倒吸一口凉气。
“医圣原本?!”
“原本!”
“我的老天!你是从哪儿挖出这么一尊神的啊?”
药王之后。。。。。
手里还有医圣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原本!
要知道,医圣绝学自汉代就已经无处觅踪,就连整理出《伤寒论》的东晋王叔和,也是从民间对《伤寒杂病论》的一些流传中整理出来的。
王叔和都没看过原本,孙先生竟然有原本!
唐奕拍拍曹佾的肩膀。
“放心吧,要是老孙查不出什么,那别人更查不出来。”
。。。。。
孙郎中现在七分郁闷,三分忐忑。
昨天被唐大郎带到了回山,今天一早就把他关在范公房中,不让出门。在屋里憋了一个上午,脑袋里全是唐奕交待他的那两句话。
“一会儿有人进来,让你诊脉就诊脉,别管那人是谁,不应问的,也一句别问。”
孙郎中就纳闷了,这是哪个朝中大员患了隐疾?也不用这般神秘吧?
呵呵。。。
他哪知道,这位可比什么朝中大员尊贵得多。。。乃是当今官家!
话说皇帝要看个病,还用这么偷偷摸摸的?
用!
因为事情不是疾患这么简单。。。。
如今大宋国泰民安,朝局稳定,边境之地与辽夏亦算和睦,自赵祯继位以来,算是少有的轻松年景,但是,赵祯却怎么也高兴不起来。
为什么?因为有一根刺扎在他心里怎么也拔不出来!
没有子嗣!
自庆历三年,雍王赵昕早夭之后,赵祯膝下再无男丁。
准备的说,自庆历三年雍王、邓国公主、镇国公主接连夭折之后,整整五年,宫中妃嫔的肚子好像集体哑火了,不但没儿子,连闺女也没有了。。。。
起初,赵祯未觉有异,毕竟那几年西夏乱局加上庆历新政的烂帐,让他无心多想宫闱之事。
但是,正月的一桩怪事却让赵祯不得不操心了。
说是怪事,其实算是大事!
宫中侍卫谋逆!
此事极为蹊跷,那夜赵祯睡得颇晚。刚躺下,就听见外面乱作一团,李秉臣跑进来说,有守宫侍卫谋乱,正杀向宫城。
这可把赵祯吓了一跳,好端端的谁会谋反?而且还是在宫城之内,一个不好,必成大祸。
然而雷声大,雨点小,等赵祯穿好衣服出去,准备主持大局,却不想已经被皇后平息了。。。
事后,御前都知王守忠查明来报,说意图谋逆的只是十来个守城兵丁,杀到内苑之内的不过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