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调教大宋-第52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就砸下来了。

    “不过。。。。。。”

    “不过,北方这股力量现在不在我们兄弟手中。”

    “嘎?”

    韩琦一噎。

    “什么意思?”

    只闻赵宗实苦道:“也不知道父王薨世之时是怎么想的,把北方诸族的控制权交到了贾子明手里。”

    “交到贾子明手里!?”韩琦瞪着老眼,一脸的不可置信。

    “各家各族不是应该只认汝南王府吗?与贾子明何干?”

    “韩相有所不知。”赵宗懿苦着脸。“父王在世的时候,为了不暴露这股倾天之势,从不让我兄弟插手其中。除了他老人家一人,谁也不知到底有多少底细。死后留下一箱账目、名册,所有的联络和过手之数,都在那里面。”

    韩琦腾的站了起来,“账目呢?”

    赵宗实都快哭出来了,“父王死前,交给贾子明了。”

    “。。。。。。”

    韩琦有种日了狗的感脚,看着赵宗实的眼神儿都不一样了。

    起初,他只当是赵允让是普通的托孤,把赵宗实交到了贾昌朝手中。

    这几年诸事不顺,赵宗实对贾子明多有不满也属正常。像刚刚那样,完全不把贾昌朝放在眼里的作派也说得过去。

    可是,你命根子就在老贾手里,你还敢造次?这特么不就是作死吗?

    韩琦有点没底了,这位爷到底能不能扶得起来啊?

    韩琦这还想着,一回来就把贾昌朝挤掉呢。哪成想,闹了半天,自己在这儿耍了半天的猴戏,人家根本就不跟你玩儿。

    “试,试试能不能要回来。”

    “要,要回来?”赵家兄弟也是有点懵,韩相公也是敢想。

    “他会给吗?”

    “试试,总是可以的。。。。。。”

    韩琦也只能是死马当活马医了,不然怎样?不然,他韩稚圭就得登老贾门的,亲自把人请回来。

    。。。。。。

    “得。。。。。。”

    赵宗实也是无语,他现在六神无主全得倚仗韩琦,听他的吧。

    看向赵宗懿,“大哥去一趟?就说有急事借阅。”

    赵宗懿登时脸就绿了,你大爷!你不去让我去?

    转头看向赵宗汉。

    赵宗汉:你俩大爷!好事儿怎么不找我?

    看向赵宗楚。

    赵宗楚一捂肚子,“屙尿。。。。。。急!”

    赵宗汉:你们仨大爷!!

    。。。。。。

    一想也无所谓,反正老贾也不能给。以贾昌朝的段位,就算说点什么风凉话他也听不懂,去就去!

    于是,赵宗汉又当了跑腿的。

    。。。。。。

    出乎所有人意料的是,老贾给了,而且,是很痛快地给了。

    。。。。。。

    韩琦看不懂了。

    可是,箭在弦上,由不得他分心。现在万事俱备,只待他韩琦一声令下。

    打开那口箱子,韩稚圭眼冒金光,他仿佛看到了所有人为辜负他韩琦而付出代价,看到了恨意的彻底抒发,看到了。。。。。。

    权力的闪光!

    “令几个心腹御史上本参奏,把所有弊案都捅出去!”

    一声令下,转头看向赵宗实。

    韩琦郑重拱手一礼,“十三殿下,咱们这就算。。。。。。”

    “开始了!”

    赵宗实也是郑重回礼,“韩相公,拜托啊!”

    。。。。。。

    此时,在回山。

    唐奕躺倒在摇椅之上,闭目养神,嘴角则是挂着淡淡的笑意。

    面前站着的曹佾却是另一个极端,一脸的苦大仇深、焦急万分。

    “我说,都什么时候了,你还睡得着!?”

    “韩稚圭进了汝南王府。”

    “老贾也进去了。”

    不想,唐奕眼皮都不抬,没正经地接道:“那你也进去呗,正好听听他们说什么。”

    “你!”

    曹佾这个气啊,“你就一点不急?万一那一家子狗急跳墙使出点什么狠的,你待如何!?”

    唐奕不接,脚下稍一用力,让椅子摇得更大些,嘴里没头没脑地哼出一句:

    “任你狂风如涌、浊浪排空,我自。。。。。。”

    “岿然不动!”

    。。。。。。

第702章 欺君

    感谢“xt460”成为《调教大宋》的第四十一位盟主。

    意料之中,但却依旧窃喜。

    谢了,兄弟!

    “任你狂风如涌,浊浪排空,我自岿然不动!”

    曹佾听了想骂娘,这都什么时候了,还有心思在这儿玩高深?

    “你。。。。。。”

    “哎,你说。。。。。。”却是唐奕猛的坐了起来,打断了曹国舅的抱怨。

    “你说韩稚圭和贾子明这两个人能出什么馊主意?”

    “我哪知道!?”曹佾一瞪眼睛。“他们又没事先向我报告。”

    不想,唐奕这话根本就不是问他,而是在自娱自乐。只见他玩味地摇着头,认真地沉吟了半天:

    “嗯,韩琦这孙子应该使不出什么好招儿。。。。。。”

    曹佾真的有点急了:“刚刚我从陛下那里听来的,你递上去的那张纸牵扯可不小,陛下和文相公都开始投鼠忌器,颇为忌惮,现在正苦无良策呢!”

    “你还是快些想想,怎么帮陛下度过难关吧!”

    唐奕闻之,微不可查地苦笑了一声。

    那张纸会牵扯多少人,查出多大的数儿,他交给文扒皮的时候,心里就已经很清楚了。

    说心里话,要是赵祯查下去,确实得心里发慌。

    而这次他不怪赵祯,这事儿换了哪个皇帝也不敢轻举妄动,更别说是赵祯这位仁帝。

    “可恶的韩稚圭!”却是曹佾语无伦次地又恨恨出声。“早知如此,当初陛下就算弄头猪上来,也不会放他回京!”

    唐奕无语道:“猪要是跟那一家子一伙儿,陛下早换上来了。”

    正说着,王济、韩九九带着一众民学的孩子进了院子。

    唐奕马上站了起来,先不管曹佾,把他们带到自己的“实验室”,吩咐道:“所有东西分类装箱,贵重或者危险的东西,王济和九九亲自动手。摔了一件,我可打你们板子!”

    王济等人闻之嘿嘿憨笑:“唐哥儿放心,摔了一件,你给我装箱子里拉走。”

    “滚!”唐奕笑骂。“你可没我这些宝贝有用。”

    “。。。。。。”

    曹佾这时也跟了进来,见唐奕不放心地盯着民学的孩子们打包装箱,心不在焉地问道:“就去几天海州,你把家底儿都搬着做甚?”

    唐奕没答,曹佾也没心思多问。

    “你先给我透个信,那一家的事儿到底怎么打算的?”

    唐奕转头看向曹佾,见他实在是心神不宁的样子,也只好放下心情好生劝慰。

    “放心吧,其实没你们想的那么严峻。”

    “这就好比是一个人长了一个疖子,不把脓拔出来,是永远也好不了的。”

    “至于这脓里裹着什么汁。。。。。。”唐奕轻轻一扬嘴角。“重要吗?”

    曹佾凝重地想了一下,摇头道:“这个疖子可不小。。。。。。”

    “弄不好,会要命。”

    。。。。。。

    要命?那要看要谁的命了。

    不过,不知为何,唐奕心中突然浮现出五个字,不由感慨出声:

    “在德,不在险啊!”

    曹佾闻之,差点没哭出来。

    “我现在脑子不好使,你能不能把话说明白!?”

    “这个时候,你提这句话做甚?

    这是当年太祖意欲迁都,太宗皇帝对太祖说的话。表面的意思很明显:“江山稳固在于天子德行,而非据险固守。”

    可是,唐奕现在说出来,明显是另有所指。

    而唐奕还沉浸在这句话中无法自拔,又是喃喃出声:“不像吗?却是十分应景的。”

    “在德不在险。”只一句话,赵光义就打消了太祖迁都的念头。

    后人皆言,好一出千古佳话,好一对君贤弟忠。

    可是,许是唐奕太腹黑,想多了。。。。。。

    不知为何,每每想到这句话,唐奕都有一番不同的感悟。他总觉得,这个“德”非指德行,而是人心。

    也许,赵光义还有另外一层意思,也许事实远比“君贤弟忠”来得更加残酷。

    也许,这就是赵二在警告赵大,“失了人心,迁不迁都没有什么分别。”

    引伸开来,也许真正的意思就是:“天下,德者居之,而我比你有德!

    也许,这是太宗在向太祖宣战。

    也许,唐奕曲解了这五个字。但是,有一个事实谁也无法否认,“在德,不在险”这五个字确实重于千钧,击溃了太祖要迁都的念头。

    一年之后,太祖在最鼎盛的时候离奇崩世,也宣告了这场兄弟之争的成败。

    金匮之盟、烛影斧声。。。。。。可惜唐奕来晚了七十年,无法见证那段千古迷案。

    在德,不在险!

    若是按照唐奕的歪理,那就是拉开那次皇权之争大幕的第一次亮剑。

    而现在,岂不是极其相像?

    什么是拉开仁宗与汝南系之争的那一次亮剑呢?

    赵祯在怕。

    赵宗实在想。

    而唐奕,在等。。。。。。

    等那家人如太宗一般威风八面;等他们也用五个字敲碎赵祯的防线;等他们自己把疖子掀开,他好下手拔脓!

    可惜,唐奕失望了。

    等来等去,却只等来一个正七品的殿中侍御史上了一本奏折,远没那五个字来得气贯长虹,甚至有点。。。。。。

    low!!

    不过,这位七品侍御史注定要千古留名了,因为他的这一纸参奏是把整个朝廷都给告了。

    一下抖出来弊案十九起,朝廷三省十八司、六部分属,除了礼部的钦天监是个清水衙门,实在没什么可告的,其余没有一处幸免。

    共十年间或这儿或那儿,牵扯官员使吏三千余人,光名单就写了一寸多厚。

    整个朝廷震惊了,也不知这七品侍御史说的是不是真的,若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