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调教大宋-第44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观澜书院的人,到了。。。。。。

    远处东华门大街的尽头,依稀闪出一队身着月白儒袍、胸前绣着“观澜:二字的儒生。

    百姓们都不用看字就知道这是观澜书院的人,因为一个个都太黑了,好认。

    有人不禁感叹,“看看人家这气势,当真不一样!”

    却是忘了,不久之前,还暗地里骂观澜出来的都是土匪呢。

    。。。。。。

    随着观澜学生缓缓走来,挤得不行的百姓也是自动让出通路,好让这些儒生过去。

    毫无疑问,今日盛典中,最最闪耀的就是这一帮!

    但是,走在最前的人却是让众人不禁皱眉。

    唐子浩?

    他不是罢考了吗?还来这东华门外做甚?

    “啧啧啧,他还真有脸来。。。。。。”

    有些自视正统的儒生一直看不惯唐奕的行事作风,此时当然不能放过这个挖苦他的好机会。

    “疯子就是疯子,到什么时候也不知何为廉耻,何为礼教!”

    边上有人斜了他一眼,虽然不怎么待见唐疯子,但是,你这么讥讽、挖苦,似乎也不是什么君子所为吧?

    而百姓们虽然没有场中贡生想的多,但是,在他们看来,成王败寇,只重结果。

    唐子浩连中两元,却在最后一关临阵脱逃,不管怎么说,这个结果,注定他不是今天的主角。

    。。。。。。

    而正好观澜儒生走到近前的时候,宫城深处隐约传来唱鸣。

    “来了!!”

    所有人再没心思关心什么唐子浩,都竖起耳朵细听。

    场中登时鸦雀无声,所有人无不几乎静止一般听着那缓步而来的第一个名字到底是谁。

    “一甲。。。。。。”

    “一甲,第一名。。。。。。”

    “一甲,第一名。。。。。。开封、苏轼!”

    “一甲,第一名。。。。。。开封、苏轼!”

    “一甲,第一。。。。。。”

    苏子瞻的名子被连念了三遍。

    ”一甲,第二名,开封。。。。。。章衡。”

    当章衡的名字都已经念出来了,苏小轼还是有点不敢相信,愣愣地指着自己,“我?。。。。。。我第一?”

    唐奕不无羡慕地笑骂道:“还等个屁?赶紧去啊!”

    要是没有辽朝的事情,这个最荣耀的一甲第一名,应该是开封唐奕,才对。。。。。。

    看着苏轼又没头没脑的来了一句:

    “咱们,两不相欠。。。。。。”

    苏轼当然不知道唐奕这句话是什么意思,更不知道唐奕到底欠过他什么。但是,这个时候他哪还有心思琢磨这个,头名状元啊,牛了个逼了啊!

    兴奋地就要往出蹿。

    可是,却被曾巩一脚给踹了回来。

    苏轼这才想起忘了什么,老老实实又退了回来。

    按照旧例,那边内侍大监传胪唱名,得中者立马要随礼部的官员步入宫城,于殿上得圣恩御赐进士袍、笏。

    可是,这是旧例。

    第一名是苏轼,第二名章衡,第三名也是观澜的学生,窦卞。

    前三甲都唱完了名,却不一见一个得中三鼎甲的贡士出列,连礼部引官都不急着上前催促。

    唱名大监也不有疑,继续高唱:

    “二甲。。。。。。苏辙。。。。。。”

    “二甲。。。。。。曾巩。。。。。。”

    一连念了十余个名字,还是没人出来。

    这时候,有不名所以的百姓都有点急了,“什么情况?光听名,你也得出来让咱看看是谁吧?”

    而见过几次传胪的人则是一脸鄙夷,“你懂什么?这十多人都是观澜儒生,照前两科的旧礼,观澜儒生不管第几,都要先行过谢师大礼之后,放可入宫听赐。”

    “哦,原来是这么一回事儿啊!”

    可是。。。。。。

    可是,今科有点不一样啊?

    前两科观澜应举的也就十多人,就算他们不上去,大有别人出来,冲淡了少人的尴尬。

    可今科观澜有一百好几十号人,而且皆是排在前列。他们不出去,这传胪就好像独角戏一般,光一群太监在那喊,一点意思也没有。

    。。。。。。

    别说百姓了,唱到六十多名,唱名的大监和礼部引官都急了,六十多名就出来两个人,其余的都在底下站着呢,好像根本没他们事儿似的。

    趁着两名间歇的当口儿,最外头唱最后一遍的大监汗都下来了,问向身边的人,“这。。。。。。这还唱不唱了?”

    不想,一个苍老威严的声音在其身后响起,“唱你的名,余事莫要理会!”

    那大监一回头,急忘恭敬回话,“小的听老祖宗的。。。。。。”

    却是内务省总管大监李秉臣出现在了东华门外!

    。。。。。。

    (未完待续。。)

第605章 威!!

    李大官出现在东华门外,着实让人意外。

    百姓们,还有一众官员无不好奇地看着这位满头银白的老大监,都弄不明白,这老头也不是传胪唱名的,这是干嘛来了?

    李秉臣全然不把众人异样的眼神放在眼里,双手抄前,就那么往那儿一站,既不说话,也无动作,好像根本没他这个人一样。

    这时,大伙儿也顾不上他了,因为唱名内侍又继续硬着头皮干着“只闻名,不见人”的活计。

    。。。。。。

    “三甲。。。。。。程颢。”

    “三甲。。。。。。范纯礼。”

    。。。。。。

    “三甲。。。。。。宋楷。”

    。。。。。。

    “三。。。。。。”

    宋楷之名一念完,内侍惯性地又一张嘴,可这个“三”念到一半,生生让他吞了回去。

    因为,自第一百六十一名宋楷之后,深宫之中没动静了。

    。。。。。。

    “怎么停了?”

    包括传胪内侍在内,外面听榜的儒生和看热闹的百姓无不愕然。

    今天这一榜怎么这么不太平呢?这才一百多怎么就停了?

    。。。。。。

    他们却是不知道,念到这里,观澜书院今科一共一百四十七人已经尽数唱完名了。

    宋楷之名一停,观澜队伍之中的曾巩立时面容一肃。

    “观澜上下。。。。。。都有了!”

    哗啦啦整队之声立时响起,只见一百四十七名进士迅速整装肃立,排成一个整齐的方阵。

    百姓无不惊骇,所有人不自觉地向后靠,让出地方,万人成聚的东华门前为之一清。

    这一刻,仿佛天地间都再无他物,只这一众白衣秀士闪耀干坤。

    。。。。。。

    而一百四十七个观澜弟子列队完毕,目光聚拢,所有视线齐齐聚向位于队前的那个身影。

    曾子固一抖儒袖,带头将双掌缓缓将抱于身前,高举过顶,长揖到地。

    “谢。。。。。。师恩!”

    余下一百四十六人整齐化一,有样学样儿,抖袖、抱手、师礼及地!

    “谢。。。。。。”

    “师恩!!”

    “。。。。。。”

    “。。。。。。”

    这一刻,除了观澜学子山唿一般的呐喊震彻整个东华门外,再没了任何声息。。。。。。

    “这。。。。。。这是观澜的谢师大礼?”

    百姓们都看傻眼了,“给唐。。。。。。子浩的。。。。。。谢师大礼?”

    所有人面面相觑、呆若木******年前,范仲淹第一次立于东华门前接受一十九位进士的谢师大礼,那已经是旷世奇观。

    试问,谁的弟子一科能中一十九人?

    。。。。。。

    但是今天,一百四十七个今科进士同执师礼。。。。。。

    以前谁见过?以后又有谁能见到?

    “啧啧。。。。。。”所有人不禁乍舌,恨不得在最前面受师礼的就是自己。

    “以前只道,这世间最荣耀之事莫过于这东华门前唱状元之名,现在才知,这世间比唱状元名更荣耀的是,当状元之师!”

    。。。。。。

    “日你!!”

    混在人群之中的赵宗懿本来还挺高兴,唐奕罢考,这对他们一家来说跟吃了“参宝”一样提气。。

    可是,闹特么这么一出。。。。。。

    咬牙切齿地大骂:

    “他特么这是要飞!”

    。。。。。。

    事到如今,大伙儿哪里还看不出来,深宫传胪都停了,就是为了给观澜谢师大礼让道。

    官家这就是要让唐子浩集万千瞩目、无上荣耀于一身啊!

    。。。。。。

    传胪的内侍们心说,唐疯子这回这风头算是出到头儿了。自此之后,东华门唱名再无人可以超越他了吧?

    要说谢师也谢过了,这回该让我继续了吧?

    哪成想,刚想到这儿,就见身旁的李秉臣缓缓上前两步,一声尖锐的唱喝再次把众人的目光集中到一处。

    “有,旨意~~!”

    噗!!!

    众人差点没喷了,传胪传一半儿,又要宣旨?

    可是哪容有疑?

    旨意一下,东华门前万众折腰,躬身接旨。

    “圣人召御,任唐奕为雄州观察使,率团北进,带天子行事。。。。。。”

    “狄青狄汉臣知征北召讨使,即刻北上,主理河北两路军政事宜。。。。。。”

    “鲁国公王德用领河北两路禁军都监之职。随使入辽,权宜行事!”

    “。。。。。。”

    唐奕上前几步,双手高托于顶,接过圣旨。

    “臣等,领旨。。。。。。”

    待唐奕接了旨,李秉臣面容肃穆,全无半点平时的和蔼之色,从身后接过一方锦盒。

    “这是长公主殿下亲手所绣的大宋龙旗,愿子浩亲手把这面龙旗插在燕云的城头!”

    说到这里,李秉臣立视唐奕,老目之中精光暴敛。

    “陛下让咱家带话儿大宋百年荣辱,全在汝一肩之重!”

    “拜托了!”

    。。。。。。

    。。。。。。

    东华门外落可闻针,除了李大官的尖声厉嗓,就只有唐子浩那一声臣、等、领、旨,在空中激荡盘旋。。。。。。

    此时此刻,每一个人的脸上都收起了原本的神情,目光渐敛、庄严冷冽。

    大宋朝时隔七十年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