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最后的三国-第81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很快吴郡、新都郡、鄱阳郡、豫章郡、临川郡、临海郡、庐陵郡、建安郡的太守纷纷前来建业,递交了降书顺表,表示愿意归顺季汉。

    刘胤一一接见,乃任用其为各郡大守,郡下所属官吏,也皆是原职录用,以维持江南各郡之稳定。

    各郡太守是千恩万谢,各自回其治所上任去了。

    暂时不动各郡地方官吏,这是刘胤的一贯方针,现在各地的势力根深蒂固,一旦要更替郡守县令,必然会遭到各方势力的抵制,很可能还会酿成兵变,所以刘胤对地方上尽量以安抚为主,先将他们收拢到大汉的旗帜之下,等将来朝廷腾出了手,而这些地方势力也分化的差不多了,再徐缓图之。

    各郡之中,唯有会稽郡太守一直未到,刘胤正准备发兵讨之,却听闻会稽那边来人报之,原太守孙壹自缢身亡。

    原来孙壹乃大帝孙权之孙,鲁王孙霸之子,被封为宛陵侯,任会稽太守,本来闻建业危难,上表请孙迁都会稽,表未至,吴已亡,孙壹望北号陶大哭:“先帝创业艰难,历三世而得江东,今日陛下听信谗言轻弃之,大好河山不复存也,吾宁可一死,也绝不降蜀狗!”哭毕,解下自己腰带,悬梁自尽了。郡中之人见孙壹自缢而死,忙收殓其尸体,报于建业。

    刘胤闻之大叹,没想到孙氏之子孙之中,也有如此气节者,令人将其厚葬之,另选他人为会稽太守。

    刘胤在吴地整饬吏治,安抚百姓,吴国连年征战,早已是国库空虚,民不聊生了,刘胤下令开仓赈济,以帮助江东百姓渡过难关,本来饱受战乱之苦的吴国百姓尽享太平之世,对刘胤是感恩戴德,交口称誉。

    自七月发兵以来,至正月吴亡,历时半年,汉军席卷了整个江南,刘胤感汉军之疲惫,所以并没有急于回师,而是下令诸军休整数月,才准备启程回京。

    就在此时,突然从洛阳传来一道急旨,急召刘胤回京。

第1348章 朝廷急诏

    这道圣旨来得非常地突兀,按照以前刘胤征战的惯例,朝廷是很少予以干涉的,刘胤何时征进,何时回师,采用何种策略进行作战,基本都是由刘胤来做决断的,季汉朝廷上自陛下,下至朝臣,一直以来都没有过什么异议。

    但这一次朝廷突然地降诏召他回京而且没有阐明任何原因,不禁让刘胤产生了一丝的不安,难道说在这道圣旨的背后,有着不可告人的什么目的吗?

    多年以来,刘胤和刘谌的关系相当地融洽,虽然他们只是堂兄弟并不是亲兄弟,但却比亲兄弟关系还更亲密,这完全是基于十几来他们风雨同舟携手并肩的战斗友情,十几年来,刘胤在前方作战,刘谌在后方搞后勤,两个人配合无间,平定天下的这份功勋,有你的一半,也有我的一半。

    但自从刘谌继承帝位之后,刘胤明显地感觉到了他们兄弟之间有一些疏远了,本来刘胤倒没有在意,毕竟刘谌当了皇帝,他们之间有了地位差,君臣有别,他们之间也就再不可能回到以前那种亲密无间的地步了。

    可是这一次出征吴国之前发生的西陵之战,却让刘胤有了一些隐忧。刘谌执意地起用胡济,似乎是别有用意的。虽然说当时刘胤在丁忧,无法统帅军队,但毕竟刘胤的麾下,仍有傅佥、罗宪这样的中坚大将,论能力一点也不比胡济差,另外朝中还有羊祜这样谋略高深的重臣,完全可以堪当此任。

    可刘谌没有选择亲刘胤这一系的将领,而且选择了和刘胤关系疏远的胡济,结果事实证明,刘谌的选择错误,胡济是一败涂地,若非刘胤夺情起复担当灭吴统帅,恐怕伐吴大业还不知道要推迟到何年。

    如今伐吴刚刚功成,朝廷就急诏召他回师,这其中究竟藏了多少的猫腻?

    诸将对朝廷的这道圣旨也是颇有微词,现在伐吴大功告成,也该是他们这些征战多年的将士放松一下的时候了,朝廷却要他们紧急回师,这不是要人的好看吗?

    张乐第一个表示不满:“刚刚打完仗,还没来得及休整,朝廷就来催命,真是烦死了!”

    张乐可是和当朝天子有着表兄弟的关系,唯独他敢当面发牢骚,其他诸将则在钦差面前谨言慎行,倘若钦差回去在陛下面前参上一本,那可是吃不了兜着走,所以其他诸将也就是背后嘀咕一样。

    送走了钦差,傅佥略带忧虑地对刘胤道:“文宣,陛下的这一道圣旨,含义颇深,你切不可等闲视之,你长年不在朝中,洛阳那边是何状况,也不甚了然,周公尚有恐具流言之日,你建如此不世之功,难免会遭到小人嫉妒,此番也定然有人会在陛下面前进过谗言,不可不防。”

    刘胤点点头,道:“不管怎样,先奉诏回京吧,回京之后,便可以水落石出。”

    接下来的几日,刘胤都在准备行程之中,陆玄被任命为丹阳太守,坐镇江东,顾家、王家、张家等几大世家,也分别获得了武昌郡、广陵郡和庐江郡的太守之位,这也是刘胤曾经许诺给几大世家的好处,至于扬州刺史和荆州刺史,按例还得由洛阳朝廷来升命,现在只能是暂是空缺。

    至于孙及孙氏宗族,则一律要迁往洛阳的,此次刘胤回京,正好同行。至于东吴随驾到洛阳的朝臣,初步拟定有陆机、陆云、胡冲、薛莹、何植、孙宴等人。

    安排妥当之后,刘胤是率师北渡长江,回师洛阳。龙骧将军王则担任镇南都督一职,率领水军,驻守长江,毕竟水军不同于陆军,须得有水道才可通行,刘胤留王镇守长江,也有监理江东之意,其余步骑人马,刘胤则是尽带回京。

    这一路行来,刘胤倒也是走得不急不徐,同时,刘胤派人早飞骑回京,打探消息。

    刘胤行至汝南,便得了回报,毕竟在洛阳,刘胤的眼线众多,雍王府,安平王府,中尉府,张家,都可以说是他的内应,洛阳有什么消息变故,想要瞒得过刘胤,还真是很难。

    事情的起因还得从刘谌身边的近侍之臣董宏说起,董宏乃尚书令董允之孙,为人志大才疏,籍着祖上的余荫,一直担朝中担任秘书郎,后刘谌继位,董宏和刘谌的关系不错,想借此机会提升做度支尚书。但刘胤认为其才识不足以担此重任,故而建议刘谌改任他人,刘谌听从了刘胤的建议,任用了董宏做了射声校尉。

    相比起油水丰厚的度支尚书来,早已不属于军职的射身校尉只不过是一个虚职,清水官职,董宏由此对刘胤是怀恨在心。倒是刘谌感念其儿时的友谊,将董宏提拨为散骑常侍,成为了他的近侍之臣。

    此次刘胤伐吴功成,季汉上下举国欢庆之时,董宏却向刘谌进谏道:“臣闻雍王在江东招降纳叛,任用降臣,收买人心,恐或有割据江东自立之心,陛下不可不防呀。”

    刘谌起初不信,道:“朕与雍王亲如手足,他如何能背朕行事?”

    董宏道:“陛下认为雍王是兄弟,雍王未必如此认为,如今雍王建此大功,恃功自傲,任意行事,又何曾将陛下放在眼中,何曾向陛下请过旨意?陛下何不传诏将其召回,如即刻回师,可见其并无反心,倘若推诿不回,定然是心怀二志,陛下一试,可辨忠佞。”

    刘谌经不住董宏的再三怂恿,便下旨一道,急传刘胤回京。

    刘胤得知了事情的始末,不禁是嗟然长叹,他这么多年来一直忙于征战,对刘谌身边之人,疏于管理,没想到竟然出了象董宏这等奸佞之臣,也算是刘胤伐吴打得及时,刘谌的这道圣旨是在吴亡之后才到的,如果正赶上伐吴的关键之时,你说刘胤该不该奉诏行事?

    看来是该清理一下刘谌身边的这些小人佞臣了,否则刘谌还真要被他们给带坏了,黄皓可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例子呀。

第1349章 清君侧

    刘胤回师的洛阳的消息很快地传到了洛阳皇宫之中,就连刘谌似乎也没有想到刘胤竟然会这么快地赶了回来,他狠狠地瞪了董宏一眼,道:“朕早说过,雍王是朕的兄弟,亲如手足,又焉能有二心?你这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看雍王回来,你怎么交待?”

    董宏其实早就懵圈了,他恶意中伤刘胤,也不过是听了解一些子虚无有的传言再加上他自己的一些揣测,在他看来,刘胤这次平定东吴之后,诸事繁杂,光是清理善后也得好几个月的时间,再加上兵马需要休整,能够在半年之内回师也已经是实属不易。

    等召回的圣旨一到,只要刘胤稍加推诿,那擅权自专的帽子就扣实了,但董宏没有想到刘胤却真的回来了。

    “陛下救我!”董宏跪倒在了刘谌的面前,一把鼻涕一把泪地哀求道。他很清楚,这次刘胤回来,第一个饶不了的,就是他,而能救他的,也只有刘谌了。

    “早知如此,又何必当初?起来吧,朕会替你说情的。”董宏幼时曾是刘谌的玩伴,刘谌知其纨绔,但却也没什么奈何。

    刘胤此次回京,是挟伐吴得胜归来的,如今四海一统,天下靖平,刘胤的功劳盖世,刘谌自然得率文武百官出城相迎,洛阳百姓闻之,也是扶老携幼,夹道相迎,争先恐后地欲一睹雍王的风采。

    刘胤率军抵达鸿池之后,但接到了陛下亲自来迎接的消息,他立刻是弃马整冠,步履向前,参拜刘谌。

    “臣刘胤奉旨讨逆,得陛下洪福辟佑,得胜而还,特向陛下复旨。”

    刘谌呵呵一笑,双手相扶道:“雍王劳苦功高,快快免礼。”

    诸多朝臣则是纷纷向刘胤道贺,刘胤一一作揖回礼。

    刘谌道:“此间非是叙话之所,朕已经皇宫设宴,为雍王接风洗尘,还是先回宫吧。”

    刘胤却道:“陛下,臣此番平定江东方毕,本有许多要务处理,闻陛下急召,臣不敢耽搁,即刻回师,敢问陛下朝中可有什么急事发生吗?”

    刘谌略显尴尬地道: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