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最后的三国-第69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都无法和刘谌相比,由刘谌来继位,几乎是众望所归之事。

    刘禅临终之前,将霍弋、刘胤、张绍、蒋显、关彝等几个朝廷重臣召了进来,本欲临终前想交待一下后事,托孤倒是不必了,毕竟刘谌也已经是年近四十的人了,但刘禅已经是命悬一线,气息奄奄,口齿不清,只能是用手点指刘谌,说了几句,便驾崩了。

    皇帝的丧事乃是朝廷的头等大事,自然是马虎不得,不过一切都有相应的官员来主持,所以刘禅的丧事倒也是井然有序。治丧委员会很快地就成立了,霍弋刘胤等五人为典丧官,具体操办刘禅的后事,霍弋身为尚书令,自然当仁不让的担任首席典丧官,刘胤虽然为大司马,但朝廷礼仪却不甚熟悉,也就乐得清闲。

    满城缟素,天下皆哭,王公大臣文武百官往来吊祭,整个洛阳是车水马龙,熙熙攘攘。

    后汉的皇帝死后没有统一的陵寝,光武帝刘秀葬于原陵,在洛阳东北,汉明帝刘庄葬于显节陵,在洛阳东南,汉灵帝刘宏葬于文陵,在洛阳东北,至于汉献帝刘协,他死的时候已经不再是皇帝了,埋葬在了距离洛阳比较远的修武。

    至于刘备,则当然是安葬在了成都的惠陵。

    刘禅死后,选择在何处安葬自然成为头等大事,按理说,皇帝的陵寝一般在皇帝继位之初就开始修建了,由于工程浩繁,一般都要历时若干年才能修筑完成,有的时候,某个皇帝死的早,陵寝都来不及完工就死了。而刘禅迁都到洛阳前后才不过一个月的时间,别说是建陵了,就连陵寝的地点都没有选好呢。

    所以,首先得给刘禅找一个合适的地方,其实这倒也不是什么难事,请风水大师瞧瞧,很快便在洛阳的东北的首阳山下找了一声合适的地方给刘禅做陵寝。由于时间匆忙,陵寝的规模自然也不可能太大,先行将刘禅的灵枢下葬,至于陵寝地上建筑的这一部分,只能是后期再行修建了。

    真实的历史上,刘禅倒也是葬于洛阳的,不过他只能是以安乐公的名义下葬,现在却是以帝王的名义下葬,两者有着天壤之别。

    选定了陵寝,接着便是定刘禅的谥号了,所谓谥号,就是用一两个字对一个人的一生做一个概括的评价,算是盖棺定论吧。象文、武、明、睿、康、景、庄、宣、懿都是好字眼,惠帝都是些平庸的,如汉惠帝、晋惠帝都是没什么能力的,质帝、冲帝、少帝往往是幼年即位而且早死的,厉、灵、炀都含有否定的意思,哀、思也不是好词,但还有点同情的意味,如果末帝、献帝、顺帝,那就是胜利者对失败者的嘲笑了。

    在汉代,一般而言,谥号还是比较公允的,没有象后代尤其是宋代以后,只上美谥和平谥,不用恶谥。

    从大臣在给刘禅定谥号的时候,也确实是比较犯愁,由于汉朝的皇帝比较多,许多谥号都被占去了,而且终刘禅的一生,也只能用平庸二字来形容,议来议去,也不好确定用什么字。

    还是刘胤想到了历史上前赵皇帝刘渊为了表明自己是汉室正统,追谥刘禅为孝怀皇帝,这个怀字虽非美谥,却也不是恶谥,用到刘禅身上确实比较合适。

    刘胤提出来之后,众臣一致同意了,所以确定刘禅为孝怀皇帝。不过这个谥号还得由新继位的皇帝来宣布。

    刘谌原本计划等刘禅下葬之后再行继位,但霍弋张绍等人认为国不可一日无君,天下不可一日无主,刘谌应该先继位,后行国葬。

    刘谌从其言,经过紧张地筹备,刘谌于四月初一在洛阳南宫的却非殿举行了登基大典,就位为季汉的第三位皇帝,改元兴国,这一年便为季汉兴国元年,东吴凤凰三年,公元274年。

    刘谌继位为帝,宣布大赦天下。

第1155章 机会

    吴国潜伏在洛阳的细作很多,洛阳这边发生的惊天变故,自然有吴国的细作在第一时间便禀报给了身在弋阳的陆抗。

    这等大事,任谁也瞒不了,吴国的细作几乎不用费吹灰之力,便可以搜集到比较关翔实的情报,然后打包一起发到弋阳。

    此次蜀汉灭晋,吴国倒也是算是捡了一个现在的大便宜,兵不血刃地便将关东五州之地划入了吴国的版图之中。当然,这个划入也仅仅只是名义上的,受到敕封的关东三王表面上臣服吴国,但实际却是割据自立,并不尊从吴国朝廷的号令,吴国从这五州之地上,收不到一文钱的赋税,反而还要贴上若干的钱粮,做为关东三王的俸禄。

    这事已经在吴国朝廷那边引起了很多人的不满,关东五州刚刚改旗易帜的那会,整个吴国上下一片欢腾,文武百官是弹冠相庆,吴国的疆域转瞬之间就扩大了将近一倍,将整个中原腹地都纳入到了吴国的版图范围。这可是破天荒的事,要知道大帝孙权终其一生,都没有跨过淮河,此次兼并关东五州,可以说是巨大的成功。

    但这股热度消退之后,吴人才发现根本就不是那么一回事,吴国虽然是名义上占据了关东五州,但事实上,除了将吴国的旗帜插到了黄河边上之外,吴国根本上就是一无所获。

    这五州之地,俨然就是三个国中之国,吴国朝廷这边派不过去一兵一卒,一官一吏,收不到一文一毫的赋税,针插不进,水泼不进,吴人对五州之地没有一丝一毫的掌控之力。

    有人向吴帝孙皓建议,给关东三王一些赏赐,并下旨让他们到建业来谨见,等他们到了建业,便将他们扣为人质,关东之地岂不就是唾手可得。

    孙皓从其言,立刻命人准备了丰厚的赏赐,一式三份,分别送往寿春、陈县和临淄,同时下旨召石苞、陈骞、马隆三人进京。

    不料,三人接旨之后,赏赐倒是照单全收了,进京之事全部无一例外地婉拒了,都以战事紧张为由进行了推托。

    孙皓这回是肉包子打狗,有去无回,自己赔了不少的金银珍宝,到头来却是一无所获,直把石苞、陈骞、马隆三人恨得牙根直咬。可惜孙皓的皇权再大,却也奈何不了这三个人,孙皓憋着一肚子的火,无处发泄,自然迁怒到了陆抗的身上。

    这事本身就是陆抗办的,朝中便有人上表弹劾陆抗,说陆抗曲意迎奉,丧权辱国,白白耗费国库钱粮,却是一无所获。

    孙皓立刻下旨给陆抗,要他尽快地解决五州之地的问题,如果石苞、陈骞、马隆三人还是拒不奉旨的话,孙皓便要陆抗立刻出兵,以武力来解决。

    陆抗接旨之后,是左右为难,吴主孙皓,可是给他出了一个大大的难题。

    招降陈骞、石苞、马隆三人,陆抗已经是费尽了心思,给他们许下了无数优惠的条件,这才换来了关东五州的改旗易帜。

    现在天下的形势陆抗比谁都清楚,蜀汉挟灭晋之威,气势浩大,现在的吴国,根本就没有能力与之争锋,如果关东五州再归属蜀汉的话,那么吴国所处的形势便更加地险恶了。

    陆抗借陈骞、石苞、马隆三人不甘心降蜀的心思,巧做周旋,让他们名义上归降了吴国,但实际上享有极高的自治权,这样一来,吴国最起码减少了一个对手而增加了一个盟友,将来和蜀汉的对抗之中,也就可以不落下风了。

    但朝廷那边的人却不这么想,他们和孙皓一个心思,既然归降了吴国,那么陈骞这些人就必须要接受吴国朝廷的号令,任由吴人差遣才是。

    这种想法,让陆抗都无力吐槽了,孙皓身边的这些人,得有多脑残才会想出这些招来,如果不给人家一些自立的权力,陈骞石苞马隆他们凭什么就会归顺吴国,他们三个人所占据的地盘和人口,比吴国的疆域都不遑多让。

    陆抗拿着圣旨,心中一万头***是奔腾而过,如果他按圣旨出兵的话,陈骞石苞马隆三人登时便会反了,双方打起来,最后获利的,只能是蜀汉一方,吴国到最后,也只能是赔了夫人又折兵。

    可不出兵的话,陆抗又将担上一个抗旨不遵的罪名,现在孙皓的残暴是日甚一日,许多大臣只是因为一件小事或者一句谏言,就横遭屠戮,现在整个建业朝廷中是人心惶惶,陆抗也不禁是隐隐地有些担忧。

    提起孙皓,陆抗不禁有嗟然长叹,当初濮阳兴和张布拥立孙皓之时,认为孙皓才识明断,有长沙桓王的风范,现在看来,孙皓没有孙策英明果敢,勇盖天下反倒有孙策的独断专行,凶戾霸气,当初拥立他的濮阳兴张布万三个人,都先后被其所杀。

    现在吴国,左丞相陆凯、右大司马丁奉、左大司马施绩这些朝廷重臣先后去世,人才凋零,再加上孙皓残暴昏庸,许多贤能之士为了避祸,纷纷地弃官去职,现在东吴能抗起事的,也只有陆抗等廖廖数人了。

    而且陆抗的身体也并不好,自去年以来,病情便日甚一日,众将都劝陆抗回京休养,但陆抗心忧边事,仍然是抱病带兵,不敢有丝毫的懈怠。

    现在蜀汉的强势给陆抗带来了无穷的压力,蜀汉灭晋之后,下一步的矛头必然直指吴国,如果蜀兵来犯,吴国将何以应对,这无疑是陆抗最迫切要解决的问题。

    就在此时,潜伏在洛阳的细作递交上来一封情报,情报显示,蜀汉迁都到洛阳之后,发生的惊天的变故,姜维和钟会密谋发动叛乱,失败之后,双双殒命,紧接着,受到惊吓的蜀国皇帝刘禅于当夜驾崩,其五子北地王刘谌继位为帝,现在蜀汉朝廷在忙着搞葬礼和登基事宜呢。

    得到消息的陆抗不禁是面露喜色,看来这期盼已久的机会终于到来了。

第1156章 兵犯虎牢关

    ps:稍后更正……………………………………………………………………………………………………………………………………………………………………………………………………情报,然后打包一起发到弋阳。

    此次蜀汉灭晋,吴国倒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