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最后的三国-第61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马隆此次在界桥,并没有投入其全部的兵力,而仅仅只率领了三万的步兵,另外四万步骑,则被马隆布署在了其后翼的位置上,随时可以对界桥进行增援,同时为防不测,马隆还是安排好了退路。

    当蜀军发起进攻的时候,马隆亦是轻笑一声,大声喊道:“出战!布阵!”

    晋军营门大开,数路大军鱼贯而出,在界桥开阔而平整的平原之地上,从容不迫地布阵迎敌。(未完待续。。)

第1025章 马氏偏厢车

    邓朴和傅募率领着骑兵如旋风一般,狂飙突进,很快地就迫近了晋军战阵,不过他们惊异地发现,晋军并没有排出步兵的方阵,而是排出了战车的战阵。

    这种战车,蜀军丝毫都不陌生,正是蜀军步兵所使用的偏厢车,尽管有些一差别,但还是大同小异的。

    马隆从小就喜欢搞研究发明革新创造,这一点倒很象马钧,尽管马隆是兖州东平人,和出身在扶风马家的马钧风马牛不相及,不过做为这个时代比较有名的兵器革新家,二马的名声确实很大,马隆从小就对马钧很崇拜,对马钧的各项发明创**不释手。

    当刘渊在并州起兵叛乱之时,远在兖州的马隆就怀有一颗忧国之心,胡人的强大在于骑兵的厉害,如何有效地抵御胡人的骑兵,是摆在晋军面前的一个巨大的难题。

    马隆当时也只是兖州的武勐从事,只是一个四百石的小官,按理说这样的大事本不是他该考虑的,不过喜欢钻研的马隆还是从前人的创造之中,研发了对付骑兵的武器偏厢车。

    当然,这在之前,刘胤已经在河西战场上改进创造出新的偏厢车,并投入了实际的应用,大破河西鲜卑秃发树机能。但消息的闭塞并没有让马隆知晓此事,他也更没有机会看到蜀军的偏厢车实物,马隆将他所有的精力都孜孜不倦地投入到了偏厢车的改进和研发之中。

    直到后来刘胤的偏厢车在冀州战场上运用,马隆才知晓刘胤早已先他一步研发出了偏厢车,这让马隆不禁很懊丧。当然马隆的这个懊丧并不是因为刘胤先研制出了偏厢车,毕竟这个时代也没有什么专利可言,马隆沮丧的原因是因为他很清楚偏厢车的威力,而蜀军抢先掌握这种武器,对晋国骑兵的打击是很大的。

    马隆不知道的是,其实刘胤这个偏厢车就是跟着他偷学的,史上马隆搞出偏厢车来,对付的目标也正是秃发树机能。当时晋军已经是屡战屡败,四位刺史都挂了,就连贾充都吓得腿软,死活不敢到凉州去,找了个和司马炎结儿女亲家的机会推托了。秃发树机能在凉州是尘嚣甚上,无人能挡。

    这个时候,马隆临危受命,只率着自己招募来的三千五百勇士便踏上了西征之路,在许多人看来,马隆这是自取灭亡,连续八个月毫无音讯之后,就连一度支持马隆的司马炎也动摇了,认为马隆已经是全军覆灭了。

    但随后从凉州传来的消息却是跌破了所有人的眼镜,马隆就是凭借着这三千五百人,千里奔袭,大破河西鲜卑,逼得秃发树机能走投无路,最后被降晋的胡人所杀。

    马隆之所以成功地平定秃发树机能,所倚仗的秘密武器就是偏厢车,他依照诸葛亮生前的发明革新改进了偏厢车,在行军的途中,用偏厢车护住步兵,有效地阻截住了鲜卑骑兵的冲击,同时在车后布置有大量的弓箭手。这些弓箭手全部都是马隆特意招募来的精壮之士,马隆在招募时有一个要求,那就是必须能拉得开两石的强弓和十二石的弩。这些弓箭手箭无虚发,鲜卑人的每一次进攻都伤亡惨重,马隆行军千里,斩敌数万,彻底地消灭了秃发树机能。

    当然这一世刘胤的转世不再让马隆再有大显身手的机会,而刘胤也正是依靠着盗用马隆的创意,才得以平定秃发树机能的叛乱,也让马隆的偏厢车真正投入到战场,晚上了好几年。

    马隆在青州与匈奴人作战之时,倒也使用过偏厢车,不过数量极为的有限,并未形成规模应用。

    后来马隆就任讨逆副都督以后,参与到对蜀作战之中,蜀国骑兵的强大给他留下了很深的印象,面对战力不输于胡人的蜀国骑兵,马隆又萌生了大规模建造偏厢车的念头。

    建造偏厢车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木料,铁器,工匠等等,所需极为庞大,马隆没有权限调用这么多的物资,只能是和司马骏商议。

    知晓蜀军拥有偏厢车之后,司马骏便同意了马隆的请求,大量地建造起偏厢车来。

    有了司马骏的支持,马隆才有机会大建偏厢车。

    马隆的偏厢车和蜀军的偏厢车稍有不同,刘胤所研发出来的偏厢车一体结构,为单边设计,马隆的偏厢车则是活动的,车上的偏厢可以拆卸,尽管比起刘胤的偏厢车来,马氏偏厢车有坚固程度上稍有不如,但在机动的性能上,却是略胜一筹的。

    由于厢体可以移动可以拆卸,马隆的偏厢车便可以灵活地布阵,厢体位置也可以左右移动,偏厢车在不用改变方向的情况下,可以两面使用。

    不过建造这么多的偏厢车所需时间也比较长,直到文鸯和司马骏败亡之时,马隆的偏厢车都没有投入到实战之中。当然进入并州的文鸯和司马骏也用不上偏厢车,偏厢车对付骑兵是一绝,但对付步兵,却未必那么的好用。

    这次马隆奉命镇守清河平原,而来犯的蜀军则全部是骑兵,这让马隆很是兴奋,看来自己的发明革新终于有了用武之地,终于可以在战场上露脸了。

    马隆将主战场选择在界桥,一来这里曾是袁绍公孙瓒交战的舞台,二来界桥背倚磐河,地势平坦,正是偏厢车大好的用武之地,当年袁绍在这儿打败了公孙瓒,一举奠定了拿下黄河以北的基础,马隆此次就是想着欲借界桥这块福地,一举打败蜀国的骑兵,彻底地扭转整个冀州的形势。

    听到蜀军骑兵大举南下,直扑界桥而来的消息,马隆立刻下令祭出偏厢车阵,在界桥南面十里处摆开了阵势,迎击蜀军的骑兵。

    偏厢车一辆接一辆地密布在晋军步兵的阵前,构成一道环形的防御阵地,在偏厢车的后面,无数的弓箭手援弓以待,准备着大开杀戒。(未完待续。。)

第1026章 破你没商量

    晋军的偏厢车阵环环相扣,形成了一道密密的长墙,无论从那个角度上去看,都是一模一样的,很难找到它的破绽。

    在偏厢车的后面,晋军的弓箭手早已是严阵以待了,那锋利的箭头闪耀着幽幽的冷光,从偏厢车的空隙之中伸了出来,就等着蜀军的骑兵冲到一箭之地的范围,好一展他们的身手。

    邓朴和傅募虽然瞧见了晋军排出了偏厢车的战阵,暗暗地吃惊,不过却没有令他们退缩,毕竟仗还没有打就退了回去,颜面上无光啊!同时,不战而退,对军心士气的打击也是挺重的,这显然是邓朴和傅募所无法接受的。

    另外的原因就是自己军队使用的偏厢车他们见过,但没有亲身经和体会到偏厢车的威力,就不知道偏厢车的真正厉害。蜀军步兵和骑兵的操练是分开进行的,而偏厢车阵在作战的时候,骑兵大多也不会参与,偏厢车到底有多么的厉害,蜀军骑兵也只是耳闻,并没有机会亲眼目睹。

    更何况蜀军的偏厢车和晋军的偏厢车终究是有区别的,蜀军的偏厢车固然厉害,但晋军的偏厢车就一定很强吗?抱着一试态度的邓朴和傅募没有刻意地降低骑兵的攻击速度,反而是快马加鞭地冲了上去。

    最先进入到射程之中的是蜀军的弓骑兵,他们在马背上娴熟地摆弄着弓箭,刚一到可以射中的距离,就已经是迫不及待的引弓而发,一支支的箭矢唿啸着飞向了晋军的战阵。

    面对高大的木墙,弓骑兵显然不可能白白地浪费弓箭,投射到这些木墙上,他们的箭口,比平常要抬头个两到三寸的距离。箭矢在空中划出一道道的弧线,向着偏厢车阵投射而去。

    与此同时,晋军的弓箭兵也出手了,躲在战车的后面,丝毫没有减低弓箭的威力。

    双方的箭矢在半空中相遇,除了偶尔有相碰的之外,这些箭矢还是有沿着困有轨迹,顽强地向目标飞去。

    双方的弓箭看起来是无比的犀利,但结果却是大相径庭的,由于有偏厢车的阻拦,蜀军骑兵的箭矢大多会射到木厢上,就算有一部分的箭矢可以射到偏厢车的后面,但由于偏厢车后面的晋兵有盾牌防护,造成了伤害已经是很小了。

    但晋军的箭矢却毫无阻碍地射了蜀军弓骑兵,缺少重甲防护的蜀军却是纷纷地中箭,伤亡了一大片。

    枪骑兵的进攻同样也没有取得什么进展,尽管枪骑兵身着铁甲,防护能力要比身着皮甲的弓骑兵大很多,但枪骑兵却也不是那种人马俱覆重铠的重骑兵,在晋军密集的箭雨之下,蜀军骑兵很难突破到近前,就算冲到近前,依偏厢车的坚固,蜀军骑兵也是很难完成突破的。

    邓朴和傅募见他们百战百胜的骑兵竟然在晋军面前栽了跟头,两人俱是勃然大怒,并没有因为初战的受挫就停止进攻,反而是加大了进攻的力度,继续地增派兵力,向晋军发起了勐烈的进攻。

    马隆自然是欢迎的很,偏厢车阵最不惧怕的就是对手的强攻,遇强则更强,坚固的防线那绝对是骑兵的噩梦,无论蜀军再多地投入兵力,在坚固无比的偏厢车面前,都很有所寸进。

    罗宪瞧得真切,忙下令鸣金收兵,蜀军很快就如同潮水似地退了下去,战场之上,遗留下了无数具蜀军人和战马的尸体。

    蜀军后撤十里,罗宪下令安营扎寨,原本在罗宪的计划之中,今晚的宿营地就是晋军的营地,但结果却令罗宪大失所望,蜀军不但没有拿下晋军的阵地,反而是折损了不少的人马,等于是狠狠地打了罗宪的脸。

    没奈何,罗宪也只得让蜀军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