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最后的三国-第59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入平原地带,却始终受制于魏国的骑兵,这也是北伐前期蜀国总能取得一定的胜利,但打到后来,总要失败的原因。

    看来能不能克制魏晋的骑兵,才是决战制胜的关键所在。(未完待续。。)

第993章 再议围城打援

    以前傅佥有一个困惑,那就是魏国为什么在地势险要的秦岭谷道上从来不设兵防御,不管是诸葛亮北伐还是姜维出兵,每一次总能轻易地突破秦岭这道天险,进入到关陇平原。

    现在看来,魏国方面那是故意为之的,蜀军山地作战能力之强,那是举世公认的,如果魏国在秦岭天险上驻兵防御的话,和善于打山地战的蜀军打山地战,就等于是班门弄斧。

    魏军的长处,就在骑兵,而平原作战,正是骑兵最为理想的舞台,魏军之所以敢放弃险要,放任蜀军进入苍茫的关陇大平原,因为他们有这个自信,善长于山地作战的蜀军进入平原之后,将会变得一无是处,在魏军强的骑兵面前,只有招架之功,没有还手之力。就算他们能攻下几座城池,抢占一些地盘,但到头来在魏军骑兵的反攻之下,吃下去多少照旧得吐出多少来。

    所以蜀国的每一次北伐,前期都进展的十分顺利,但结果却总是虎头蛇尾,最主要的原因就是蜀军不擅长平原作战,无法克制住魏国的骑兵,人们在扼腕垂叹北伐的功败垂成时,都觉得诸葛亮和姜维只是少了一点运气。

    但真的只是运气那么简单的事吗?

    刘胤之所以能横扫大半个北方,初了前期有趁虚而入的机会之外,打到后来,那全是实打实的硬仗,不管是和魏晋的军队交手,也不管是和鲜卑匈奴人交手,刘胤总有克敌制胜的法宝。

    偏厢车的战术早在诸葛亮时代蜀军就应用,但效果一直差强人意,刘胤重新改良和设计了偏厢车,才让偏厢车战阵成为了敌人骑兵的噩梦。

    这次为了对付晋国步骑联合作战的战术,刘胤更是首创了楔形战阵,实战证明,楔形战阵在克制晋国步骑兵的联合作战上,有着明显的优势,高梁邑大捷就一点也不出人意料了。

    当然,刘胤也极为重视骑兵建设,克制敌人骑兵最好的武器,就是骑兵,蜀军成建制的骑兵从无到有,从弱小到强大,与刘胤一直狠抓骑兵建设息息相关,正是拥有着这种先进的理念,才让蜀军尽情驰骋于北方大地。

    成功从来也不偶然的,刘胤的成功,凝集着他无数的汗水甚至是血泪,能走到今天这一步,也确实是不容易的,没有人能够随随便便成功,刘胤当然也不会例外。

    傅佥暗暗地感叹,当初如果不是刘胤暗中提醒于他,他很有可能就已经命殒阳安关,从生死千钧一发的阳安关战场上走出来,傅佥都不曾知道,等待他的,是何等精采绝伦的人生。

    傅着、高远、张乐、赵卓等诸将这时纷纷前来报捷,各军斩获颇多,人人是笑逐颜开,喜上眉梢,自从去年安国之战后,蜀军再次收获这样的大胜,所有的蜀军将士都是欢欣鼓舞的。

    去年的安国大捷,稳定了冀州的战局,让蜀军在冀州扎下根来,今年的平阳大捷,则是彻底地解决了蜀军后勤补给线的危机,同时,也彻底地改变了并州的战局,整个黄河以北的形势,朝着有利于蜀国的方向发展着。

    这几次大战,都符合刘胤一贯的战略思想,那就是不以一城一地的得失为重,寻机歼灭敌人,集小胜为大胜。从冀州到并州,晋军的战线拉得太开,这无疑也为蜀军创造了各个击破的好机会,只要不断地打击晋国的有生力量,重振汉室必将指日可待。

    “文鸯现在逃往了何处?”刘胤对各军报上来的数字不太感兴趣,他更关心的,是文鸯的动向。

    这一战为难将文鸯擒获,不得不说是一个最大的缺憾,但这场胜利是基于双方兵力对等的前提条件下的,能够取得大胜,已经是相当不错的了,当然刘胤也不敢奢望可以全歼晋军,不使一人漏网,文鸯得幸逃脱,倒也在刘胤的意料之中。

    不过这一次文鸯走了好运,下一次恐怕他就没有那么幸运了吧?

    “启禀大将军,文鸯率残部一万多人向东而去,在晋将段广的接应之下,现已经逃回了上党。”中军听刘胤问起来,赶忙答复道。

    刘胤点点头,文鸯逃回上党,倒也没有什么意外的,北进晋阳的路基本上已经被封死了,南逃洛阳文鸯未必甘心,退守上党估计也就是文鸯唯一的选择了,现在上党一带尚有晋军两万多人的驻军,加上文鸯溃退时带领的一万多残兵,合在一起也是一支不容小觑的力量。

    更主要的是,上党与冀州相邻,文鸯随时都可以得到冀州方面的增援,很显然,文鸯还不想放弃此次进攻并州来之不易的战果,只要守住上党,文鸯就不算败得太彻底,如果连上党都丢了,那才是彻头彻尾的失败。

    刘胤对夺回上党并没有那么的迫切,相反的,刘胤认为能利用上党再做做文章,则是再好也不过了。

    一个新的围城打援的计划又在刘胤的脑海之中产生了,别看围城打援的计谋简单无比,但敌人明知是计,却偏偏地要往里面跳,说起来也着实好笑。为什么敌人会屡屡中招呢,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利在其中,围城打援,围城是首要条件,只有真正触动了敌人的利益,他们才会不惜一切代价地前来救援。

    而对于蜀军来说,围城是手段,打援才是目的,尽可能全歼敌人的援助兵马,不但可以重创敌人,还能瓦解守城敌军的士气,可谓是一举两得,只要援兵一败,文鸯再想守住上党几乎没有希望。

    刘胤立刻将诸将召集起来,共同商量此次上党围城打援的具体作战安排。

    诸将依然沉浸在高梁邑大捷的喜悦之中,对下一步的作战计划,那是举双手赞成的,现在蜀军围城打援的战术已经是相当地熟练了,在上党阴上文鸯一把,将文鸯彻底地在并州解决掉,是蜀军诸将最希望着到的。(未完待续。。)

第994章 重回上党

    谷远,是刘胤曾经战斗过的地方,此番重临谷远,让刘胤心生无限的感慨。

    当初转战上党郡,堪称是蜀军作战史上最为艰难的岁月,刘胤统率三万人马进入上党,面对匈奴羯人等胡族军队十万余人的围追堵截,可谓是在夹缝之中求得生存。

    在上党作战的两年,其中的甘苦只有刘胤自己清楚,最困难的时候,整个军中没有了一把的粮食,蜀军在饥饿生存线上挣扎着,没有顽强的意志和铁血一般的信念,是无论如何也熬不过那个难关的。

    难能可贵的是,刘胤和他手下蜀军将士一起咬牙坚持了下来,往事不堪回首,却又是弥足珍贵的。磨难是人生最大的一笔财富,刘胤已经记不清这句话是谁说得了,但这其中拥有的简直朴素的道理却让刘胤感同身受,不经风雨,又怎么见彩虹,不经挫折和苦难,又怎会体会到成功的价值。

    文鸯由于兵力有限,无法守得住上党全境,他只能是将兵力收缩到上党郡城壶关一带,到于上党西部的诸城,他则是统统地放弃掉了,所以蜀军进入上党郡,轻取谷远,没有遭到晋军任何的抵抗。

    从这一点上来看,文鸯无疑是明智的,上党多山,险关要隘重重,当年匈奴人十万大军围剿蜀军,也深受兵力缺乏的困扰,每一处的关隘都得派兵来驻守,人少了不顶事,人多耗不起,搞得刘渊一直是没有多少机动兵力,十万大军看似很多,但真正分配到各处之后,每一处的驻军都没有多少。

    最终的结果是被刘胤巧妙地集中兵力,逐个击破,刘渊曾经视为固若金汤的牢笼战术,最后跟纸煳的灯笼一样没有多大的区别。

    文鸯自然不会步刘渊的后尘,更何况文鸯的手下,别说是十万大军了,就连三万人都是疲惫羸弱之旅,想要全部守住地域广阔的上党郡,何其之难。

    所以文鸯干脆放弃了上党西部的诸多县城,集中兵力来守壶关一带,只要守得住上党郡城,晋军就还有在并州立足的机会。

    而且壶关靠近冀州,就算情况有变,文鸯也可以随时地向冀州的司马骏求援,尽管吃了败仗,文鸯在军中的地位尴尬,但如果真的事关生死,文鸯还是会毫不犹豫地向司马骏求援的。

    文鸯没把握守住上党全境,但对于守住壶关,他还是有信心的。文鸯深知蜀军的火器厉害,如果一昧地死守壶关的话,很可能无法抵御火器的袭击,为此文鸯做了充分的准备。

    首先是加固了壶关的城墙,如果全部来翻修壶关的城墙,无论人力财力都显然是跟不上的,就算是有足够的人力财力,时间上也是不被允许的。所以文鸯只能是在加固城墙上做做文章,针对蜀军火器威力大的特点,夯土的城墙根本就经受不起,所以文鸯下令军队和城中的石匠夜以继日地抢修壶关城,在壶关城原有的防御程度上,抢修了一道石制的防线。

    文鸯认为,蜀军的火器威力再强,有总是有办法来克制的,它可以轻易地轰塌夯土城墙,但对于石砌的城墙来说,火药武器的破坏程度就有限了,即使是威力巨大的火雷,也不一定能够破坏掉坚固的城墙。

    如果整个城墙完全是用石头砖块垒砌成的,那就可以真正意义上的坚若磐石,固若金汤,别说是火器了,就算是威力再强上十倍的武器,也未必能攻得破壶关城。

    只可惜时间上和财力上,文鸯都没有那个能力将壶关城彻底地重新修筑,只能是做一些皮毛之类的事,尽管这一举动深受诸将的质疑,但文鸯认为,总不能无所作为吧,更何况这种东西有没有用,还需要实践去证明,文鸯相信,世上绝没有什么是无用功,只要努力过,一定可以获得回报。

    为了对付蜀军,文鸯并没有把三万多军队全部龟缩到壶关城中,长安城的命运文鸯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