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最后的三国-第46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羊祜闻讯之后,大为震惊,连夜上书给司马炎,痛陈迁都的十大弊端,并向司马炎信誓旦旦地表示,有他在,绝不让胡人渡过黄河。

    最后,迁都之议在众臣的竭力劝阻之下总算是搁置了,但洛阳的形势依然严峻无比,司马炎不得不从扬州徐州一带调回兵马,加强洛阳一带的防御力量,同时责成羊祜,尽快地收复河内,稳定洛阳周边的局势。

    羊祜自然也明白收复河内的重要性,但刘渊不断地向河内增兵,现在胡人在河内的兵力总数已是超过了十万人,远在羊祜的人马之上,显然刘渊对河内是志在必得。

    控制了河内,就等于掌握了进入洛阳的钥匙,刘渊自然很清楚这一点,所以在河内争夺战中,刘渊是寸步不让,甚至暂时地放弃了趁晋军冀州兵力空虚,夺下邺城的计划,将冀州的兵马调往了河内。

    河内大战进入了相持的阶段,晋军控制着怀县以东的大部区域,而胡人控制着怀县以西的区域,双方连番的大混战,就发生在怀县的周围,双方都是损失惨重,但却始终找不到突破对方防线的办法,战事无限期地拖延了下去。

    与河内的相持不同,晋军在其他战线上却是纷纷地溃败,幽州数郡被鲜卑人攻破,幽州大部沦陷。匈奴人在青州突破了黄河天险,济南、乐安两郡失守,临淄也是芨芨可危。并州全州沦陷,河东郡除了汝阴王司马骏把守的蒲津关之外,大部分地盘也都落入了匈奴人的手中。

    天下大势,已然如火如荼,此刻初立的晋朝,早已处在了风雨飘摇之中。(未完待续。)

第762章 军渡

    经过一个冬天充足的准备,刘胤决定渡河东征。

    根据关东传回来的消息,晋军在数条战线上屡受重创,很显然,司马炎已经不具备击败胡人的力量了,五胡乱华的这一幕大戏,已经是提前的上演了。

    历史上,五胡乱华的导火索是八王之战,晋国的皇族内部为了争权夺利,展开了一场旷日持久的大战,汝南王司马亮、楚王司马玮、赵王司马伦、齐王司马冏、长沙王司马乂、成都王司马颖、河间王司马颙、东海王司马越轮番登台,你方唱罢我登场,混战不休,造成了中原大地赤地千里,西晋王朝国力衰落,于是五胡纷纷叛乱,西晋王朝灰飞烟灭,中原大地陷入了三百年暗无天日的五胡之乱。

    虽然八王之乱那场大戏还没有上演,但五胡之乱却率先地拉开了帷幕,这和晋国国力中衰显然是分不开的。

    历史上晋国灭蜀吞吴,统一天下,也确实达到了国力的鼎盛之时。其实五胡从来就没有消停过,鲜卑人秃发树机能在凉州的叛乱,氐人齐万年在雍州的叛乱,都是旷日持久影响巨大的,那时晋国国力还处于上升期,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总算是能把这两场叛乱给镇压了下去。

    直到八王之乱后,晋国国力衰落,面对风起云涌的诸胡叛乱,已然是力不从心了,在诸胡的联合打击之下,西晋王朝也很快成为了中国历史上比较短命的王朝之一。

    所以显而易见,八王之乱只是五胡乱华的导火索,并不是决定性因素,真正起决定作用的,就是晋国的力力和军力。

    司马炎在没有取得绝对优势的时候就仓促地代魏,本身就是一个致命的缺陷,王朝更迭所带来的种种动荡,也是他始料未及的。蜀国崛起和吴国的强势,让初立的晋国非但没有继承和发扬魏国的强大,反而在这场竞争之中,落在了后面,此消彼涨,晋国的国力大不如前朝魏国,已经是不争的事实了。

    包括匈奴在内的五胡的力量就摆在那儿,不会增加不会减少,经过几十年的不断内迁,数百万的胡人渗透进入了中原,或许司马炎带着有色的眼镜,从来没有正眼地瞧过他们,但胡人的力量在不断地增长着,在潜移默化之中,其实已经到了一个相当可怕的程度,只差一个临界点。

    而刘渊在这个时候,站到了风尖浪口。

    也许是一种偶然,如果司马炎没有剥夺刘渊上党太守的位子将他迁往带方的话,或许刘渊还不一定生出叛乱之心。

    但偶然之中还是还是带着必然,野心勃勃的刘渊是否会任劳任怨地呆在上党太守的位置上,这是谁也无法确定的,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即使没有刘渊,也会有赵渊、王渊起来叛乱,五胡之乱是不可逆转的大势,中华民族终究是不可能逃过这场劫难的。

    刘胤自然没有理由坐视五胡的强大而不理,如果晋国真的灭亡了,天下大势就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了,所以出兵东征,刘胤早已下定了决心,在胡人羽翼未丰的时候消灭他,远比将来得势之后更容易些。

    晋蜀相争,说白了,就是兄弟阋墙,就算争个你死我活,终究还是华夏民族内部之事,但五胡不同,他们带给华夏民族的,是亡族灭种之难,这种仇怨,已经上升到了民族存亡的地步,绝对是不能容忍和姑息。

    在华夏民族危亡的时刻,晋蜀吴的三国之争已经变得不太重要了,现在要做的,就是同仇敌忾,一致对外。

    为了准备东征,刘胤已经筹划了整整的一个冬天,三大野战军团也完成了补充和休整,各郡的守备兵也进行了重组,刘胤将新增的兵源都补充到了守备兵这一块上,各郡各城各关卡都有了守备兵来担任城防任务,三个野战军团就可以抽调出来,全部投入到东征之中。

    当年,东征可不光是准备军队这么简单的事,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涉及到十三万人马的后勤补给,尤其是跨界作战,其规模和数量都是空前的,雍州刺史郤正此次担任的就是后勤部长的职务,所有的粮草辎重物资军需,都是由他一手来操办的。

    此次东征,和刘胤当初北伐一样意义重大,它必将拉开蜀国战略总攻的大序幕,具有里程碑一样的作用,蜀军诸将更是信心饱满,斗志昂扬,对此番东征都抱着极大的信心。

    由秦入晋,绵延的黄河数百之遥,但黄河穿行在险峻的秦晋大峡谷之间,水流湍急,能选择渡河的地点并不太多,其中蒲坂津便是最为重要的一处。

    但现在选择从蒲坂津入并州却不是最为有利的,晋国虽然沦丧了并州和河东的大部分领土,但蒲坂津却一直牢牢地控制在汝阴王司马骏手中。虽然现在晋蜀处于停战状态,但如果想进入并州,首先得跨过蒲坂津这一关,而司马骏肯定不会答应。

    不过刘胤则是另有主意,即使司马骏同意蜀军渡河,从蒲坂津渡河也未必是最佳路径,匈奴人的老巢在左国城,如果从蒲坂津渡河之后,再打左国城的话,就相当地绕道了,而且会绕得很远,整个行军路线就是遭到匈奴人的拦截。

    如果从军渡渡黄河的话,一过河便可以直接攻击左国城,给匈奴人的老巢来一次致命之击,这才是理想不过的选择。

    军渡在秦晋大峡谷的中段,氐人逃跑时,就是从军渡这带过的黄河,不过时值冬季,黄河结冰,齐万年过黄河是相当的轻松,只要保证没有大量的人马同时过河的情况,河面上的冰层还是可以承载住的。齐万年正是通过这种方式,轻松地过了黄河,进入了并州,投奔了刘渊。

    而此时却是春天,又到桃花汛的时候,河水暴涨,水流湍急,想要从军渡过黄河,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未完待续。)

第763章 偷渡(上)

    黄河这道天险,说难不难,说易不易。河水浑浊,水流湍急,但也并非不可逾越,黄河之上,便有许多的渔民打鱼为生,还有不少的渡船来回摆渡,方便两岸商旅通行。

    但如果敌人在对岸集结重兵严防死守的话,那么抢滩登陆就会变得相当地困难。

    所以这次的渡河行动,必须要做到神不知鬼不觉,才有成功的可能。

    根据目前掌握的情报来看,匈奴人的主战场,已经转移到了冀州和河内一带,留在并州的兵力,已经不太多了,而目前防守军渡一带的匈奴兵,只有千余人左右,这无疑让蜀军的渡河成功率,有大大地提升。

    而且匈奴人是沿河布防,一千多人要守几十里的河段,兵力更是分散,单说军渡这个渡口上,匈奴人常驻的,不过才两百多人。

    很显然,匈奴人对来自河西的威胁并不太看重,齐万年东渡之时,蜀军趁势东进,兵抵黄河边,这倒让匈奴人稍微地紧张了一些,生怕蜀军继续追击而跨过黄河,于是集结重兵在黄河东岸严阵以待,加上刚刚渡河的齐万年等部,在黄河东岸,至少结集了十几万的大军。

    不过随着蜀军的南撤,黄河两岸的形势也陡然地缓和了下来,齐万年等人的部队被调往了河内郡,匈奴也撤防黄河东岸,只留下了少部分的军队在此驻防。

    或许刘渊也十分迷信黄河天险的作用,认为刘胤不可能跨过黄河进攻并州,从战略上分析,跨界作战,那是要有庞大而雄厚的后勤保障来支持的,现在蜀军尚不具备这样的能力,所以刘渊认为蜀军短时间内不可能东渡黄河的。

    刘渊将其主要的兵力都集中在了冀州和河内,这里才是他的主战场,至于并州,刘渊当然也没有松懈,他在左国城留驻军队五万人,就是为了防止蜀军从背后的袭击。

    留守左国城的统帅是左独鹿王刘延年,他不光是担负着整个黄河沿线的防务,而且还得护卫左国城的安全,汉王刘豹的王宫便在左国城内。

    刘延年自然不可能把所有的军队都派到黄河沿线上,他只是在军渡附近的几十里河段上,派驻了一支千人队,密切地关注着对岸的情况,一旦发现蜀军有大规模东渡的计划,便立刻向左国城禀报,刘延年会随时派出大军增援。

    为了加强黄河沿岸的防御力度,匈奴人除了在黄河东岸加固防御工事之外,还焚毁了沿岸的所有渡船和渔船,并下令片木不得下水,一旦发现有渔民或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