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最后的三国-第45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针对下一步的战略安排,蜀军诸将之中也产生了三种不同的意见。

    第一种意见是支持北上河套,蜀军攻占河套,就等于是恢复到当年强秦的疆土,坐拥雍凉益三州之地,有着天下的半壁疆土,那可是秦国统一六国的基石,如果蜀汉能做到这一点,将来中原逐鹿,必可占据优势。

    第二种意见是支持东渡,趁着匈奴人占据并州的机会,进入并州,只要能灭掉匈奴,就可以占据并州,而并州之地高屋建瓴,无论是东取冀州还是南下中原,都占据着绝对的地利优势,东渡并州带来的最大好处就是为争雄天下奠定优势,而现在无疑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

    第三种意见则是暂时歇兵,休养生息,现在中原混战不休,正是蜀军坐山观虎斗的良机,多募兵,广积粮,为争霸天下打好基础,等到晋国和匈奴诸胡斗到精疲力竭之时,再行出兵,必可以一扫中原,匡扶汉室。

    这三种意见分歧比较大,但都有相当多的支持者,诸将争执之时,都各自摆出了自己的道理,似乎各个意见都有理有据,当然这种战略层面上的事,他们都说了不算,真正要拿主意的,还的是刘胤。

    继续北上,目标当然是河套地区。河套地区自古就有“黄河百害,唯富一套”的说法,秦国曾在这里设九原郡和云中郡,并征发三万户来戍边。汉武帝时期,卫青大破匈奴,占领了河套,汉廷在此设朔方和五原郡屯田和养马,作为进攻和防御匈奴的重要基地。

    不过自东汉末年之后,汉人政权对这块土地逐渐地失去了控制力,而沦为了羌胡角力的斗场,匈奴人和鲜卑人,包括羌胡诸势力都曾经染指过这片区域,如今鲜卑人崛起之后,已经控制了东起鸭绿江,西到天山,南至阴山,北达北海(贝加尔湖)的广阔区域,如今河套地区也自然成为了鲜卑人的属地。

    和鲜卑人开战,刘胤倒也不惧,别看鲜卑人疆域横跨万里之遥,但其内部派系纷多,相互之间内耗不断,比如秃发树机能所属的西部鲜卑就和大拓拨为首的中部鲜卑交恶,以致于秃发树机能打了败仗之后,宁可逃往西域乌孙,也不愿意接受中部鲜卑的辟护。

    不管是匈奴、还是氐、羌、羯、鲜卑,都是祸乱中华的罪魁祸首,这五胡,刘胤誓必要灭之的,和鲜卑开战,那也迟早的事,早打晚打,并没有什么本质的不同。

    不过此刻北征河套,有脱离主战场之嫌,上郡虽然已经收复了,但齐万年、郝元度、彭荡仲等诸胡势力并没有完全被消灭,而是逃到了并州刘渊那儿,如果假以时日,他们借助刘渊的势力重新崛起之后,谁也保不齐他们是否会卷土重来,本着除恶务净斩草除根的原则,还是应该东渡黄河,进入并州收拾掉羌胡残部为正途。

    而一旦进入并州,那势必将要和如日中天的匈奴刘渊部发生冲突,蜀军进入并州作战,无论是天时地利人和都不占据优势,漫长的后勤补给线更是一个致命的硬伤,这些因素都是刘胤所必须要慎重考虑的。

    当然,第三种意见也不是不可以考虑,蜀军连续作战,也确实是比较疲惫,如果此时可以做一个较长时间休整的话,必然会对蜀军战斗力的提高是一个帮助,而且此时蜀军休整,也符合螳螂捕蝉黄雀在后,鹤蚌相争渔翁得利的战略考量。

    但是,所有的考虑必须要结合中原的形势来进行,刘胤和晋国签订的暂时停战协定并没有什么太大的约束力,仅仅是为了双方平定各自境内的胡人叛乱提供一个方便而已,现在蜀国境内的胡人势力已经被清除了,刘胤已经没有恪守停战协定的必要了,无论是东出潼关还是从并州东渡黄河,都可以是刘胤的选项之一,刘胤综合各方面的情况,最终还是做出了自己决定。(未完待续。)

第754章 司马炎的风疾之症

    司马炎坐在龙榻之上,按着微微发胀的太阳穴,取走了龙案之上堆积如山的奏章,司马炎的头痛总算是减轻了一些。

    “退下吧。”司马炎挥挥手,示意站在一旁紧张兮兮的那几名太医退下去。

    那几名太医如蒙大赦,诚惶诚恐的躬身告退了。

    也难怪这几名太医会紧张,最近几个月来,司马炎患上了一种奇怪的风疾之症,只要一读奏章,便头痛欲裂,痛苦不堪。

    这可苦了几名太医,又是汤药,又是针灸,什么办法都想出来了,但司马炎的病情丝毫不见起色。说来也奇怪,司马炎只要不读奏章,不看文书,他的头痛就丝毫不会发作,和正常时没有任何不同,但只要一拿起奏章,那怕只读上几行文字,那种可怕的疼痛便会莫名地袭来,疼得让司马炎是痛不欲生。

    有一名太医推断司马炎得了和当年曹操一样的风疾之症,曹操寻遍天下名医也没有治好,最后就是命丧在此病上。不过当时神医华陀倒是提出了一个最为大胆的治疗方案,那就是用利斧劈开曹操的脑壳,取出风症之涎,便可以根治曹操的头痛之疾。

    但曹操不信,先砍了华陀的脑袋,最后自己也无药可医,不治身亡。现在司马炎的风疾之症颇为棘手,诸太医也没有神医华陀的手段,就算有,恐怕也无人敢去破开皇帝的脑壳,只能是小心翼翼地给司马炎开方抓药,但收效甚微。

    好在司马炎不是那种暴君,没有一怒之下砍了几名太医的脑袋,这让几个太医是如释重负。

    其实自己病自己清楚,司马炎自己心如明镜,现在递上来的奏章十有**都是告急的文书,不是某位大将打了败仗阵前被人给斩了首,就是某座城池又被胡人给攻破了,现在整个冀青幽并四个州全部乱成了一团乱麻,司马炎不头痛才怪。

    刘渊自并州起兵之后,在一年多的时间内,已经席卷了整个的并州,并将其势力扩展到了冀州和青州,攻城掠地,一时之间,风光无限。

    晋国在损失了并州刺史胡奋之后,又接连又损失了多位的大将和太守,兵力的损失则是难以计数,这样沉重的打击,让司马炎头痛不已已经一点也不意外了。

    说实话,司马炎以前从来就没有正视过包括匈奴人在内的胡人,认为他们不过是癣疥之忧,晋国的对手,也只有蜀国和吴国才配得上,即使配得上,司马炎身上那种与生俱来的优越感也认为晋国者最为强大的,蜀国和吴国加起来或许会对晋国有一点威胁,但论真正的实力,晋国的力量是无人可以企及的。

    那匈奴五部寄居在并州的汾水之畔,他们宛如是丧家之犬一般,离开了草原离开了大漠,司马炎就不相信匈奴人的野性还能保持多久,在魏晋朝廷的严密监视下,匈奴五部是不可能掀起什么风浪的。

    匈奴五部被分散搁置在并州,是曹操当初分而治之的政策,这个政策一直得到延续,几十年来从来没有出过什么乱子,魏国还专门设置了匈奴中郎将来管理匈奴五部,大多的时候都是由并州刺史来兼任的,短时期也有专职的,不过但凡任职匈奴中郎将的,都是魏国赫赫有名的宿将,有力地镇慑了匈奴人,让他们丝毫生不出半点反叛的心思。

    但是偏偏到了晋国初立之时,匈奴人叛乱了,而且不光是叛乱了,还斩杀了并州刺史匈奴中郎将胡奋,让司马炎的颜面扫地。

    而叛乱的领军人物,正是此前刚刚得到司马炎重用的刘渊。在重用刘渊这个问题上,朝臣们始终有着不同的态度,和刘渊关系不错的王济、李熹在司马炎的面前竭力地推荐刘渊,是以刘渊才能担任了上党太守这一要职。但孔恂和杨珧却一直向司马炎劝谏,认为刘渊是异族人,心怀二志,切不可付之以兵权,久必为晋国大患也。

    而事实证明,孔恂和杨珧的话一点也不假,刘渊果然是狼子野心,图谋不轨。

    “王济,李熹真是误国啊!”司马炎不禁是哀叹一声。

    王济李熹因为和刘渊的私交不错,所以才在司马炎面前大力地推荐于他,现在刘渊在并州叛乱,王济和李熹在洛阳却是如坐针毡,惶惶不可终日,生怕司马炎会追究他们的责任,不过还好,司马炎并没有因此而治罪二人,倒让他两心安不少。

    司马炎不是不想治两人的罪,但治罪之后,那也是于事无补,何况王济李熹在司马炎登位之时,也曾出过不少的力,算的上是开国元勋了,如今朝中人才凋零,司马炎自然也不好处治他们。

    当然,王济和李熹当初推荐刘渊,也仅仅是基于他们之间的私交不错,和刘渊后来的叛乱并没有任何的直接联系,如果真的是王济和李熹参与到刘渊的叛乱之中,司马炎当然也不会手软。

    司马炎其实也承认,刘渊算的上是一个人才,如果真的能为自己所用的话,绝对会成为彪柄千秋的赫赫名将,但由于他出身异族,注定要成为异类。如果没有刘渊,或许匈奴五部至今还是循规蹈矩地生活着,并州大地也不会掀起任何的波澜。

    但刘渊的横空出世,改变了这一切,并州一直是魏晋最安稳的后方基地,但随着刘渊的兴起,并州也成为了叛乱的中心区域,等于是晋国的软肋之上,狠狠地捅了这么一刀。

    南有孙吴,西有蜀汉,如今钟会叛于荆州,刘渊反于并州,司马炎有一种四面楚歌的感觉,虽然晋国有号称天下第一的实力,但在这种处境之下,司马炎也是步履维艰。

    这无疑是司马炎登位以来最大的一个考验了,能不能在这个皇帝宝座上坐的牢,就看司马炎处理危机的能力了,应对的好,司马家的江山那就可以固若金汤,千秋万代,应对不好,他或许就和秦始皇、王莽一般,做个过水面的皇帝罢了。(未完待续。)

第755章 匈奴凶猛

    为了平定刘渊的叛乱,司马炎也是煞费苦心,频繁地调兵遣将,调动了一切能调动的兵马,前往并州。

    别看晋国号称拥兵五十万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