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最后的三国-第42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臀涔氐姆烙谖飨撸较萑肓私┏肿刺庋慕┏肿刺囟ɑ崆V谱〗髁樱谀舷叩姆烙α勘浠峒跞酢

    在因为如此,陆抗才得以奇袭弋阳得手,如果是在魏国的全盛时期,陆抗想要偷袭弋阳,恐怕是相当不易之事,就算是侥幸得手,面对魏军的反扑,陆抗也是很难抵敌得住的。但正因为晋军主力在西线受到牵制,所以陆抗的弋阳之战打得是异乎寻常的顺利。

    而钟会的叛乱,无异阳给司马炎更为沉重地一击,襄阳未叛之前,陆抗攻下弋阳,就象是一柄尖刀直插敌人的要害,虽然锋利,但却显得有些单薄,很可能随时会受到晋军来自两侧的围剿。

    而钟会这么一叛乱,可以说完全打乱了司马炎在南线的布署,东西夹攻的可能性没有了,正面进攻的能力又显得不足,让陆抗在弋阳占稳脚跟。如果能将襄阳弋阳连成一片,那更是最好的结果了。

    世上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有的,只是永完的利益。

    陆抗对这句话甚为推崇,在利益的面前,什么样的恩怨都显得不太重要,吴魏双方在蜀中的激烈搏杀,虽然造成了数万人的伤亡,但那毕竟是一场各为其主的战争,陆抗到也没有太多的过于怨恨钟会。

    扔以陆抗原则上同意了钟会的称臣请求,不过这件事还得吴主孙皓点头才行,陆抗派人以六百里加急的速度报之了孙皓,孙皓在和群臣商议之后,也同意了钟会的请降请求,至于具体的事宜,还需要派出使者来和钟会接洽,共商大计。

    就在钟会和吴国互抛榄橄枝的时候,严睿也风尘仆仆地赶回了洛阳,去面见司马炎。(未完待续。)

第693章 连番打击

    严睿离开襄阳的时候,几乎是策马狂奔,他恨不得胁生出双翅,一下子就飞到洛阳,当襄阳失守的时候,严睿已经是赶到了新野,其时从襄阳溃逃出来的败兵要远远落后于他。

    新野县的县令是严睿的旧相识了,闻讯之后也是大惊失色,立刻给严睿换了新的快马,并派了多名的随同,护送严睿一路上京。

    严睿不顾疲惫,不恤体力,昼夜狂奔,终于在五天后赶到了洛阳。

    第一个见到严睿的朝臣是贾充,是****正好在尚书台当值,听闻荆州传来急报,贾充立刻吩咐下面的人带严睿进来,问明详情之后,贾充在第一时间快马直奔皇宫,将消息禀报给了司马炎。

    司马炎闻讯之后,当时便跌坐了御席之上,呆若木鸡。

    司马炎最担心最害怕的事终于还是发生了。钟会一直是他心中的隐忧,当知道钟会拥兵自重意图自立之后,司马炎就果断地采取了逼迫钟会撤离益州的措施,最明显最有效的手段当然是掐断钟会大军的粮草供应,军无粮则乱,钟会军中无粮,自然不可能在益州立足,撤军回荆州是必然之举。

    为了防止钟会狗急跳墙,司马炎密令司马亮和卫瓘密切配合,采用架空钟会的手段,将大军的控制权拿下来,根据荆州方面反馈回来的信息,所有一切都在司马炎的预料和掌控之下,进展的相当顺利,传诏钟会和卫瓘进京的诏书已经是送达了襄阳军中,如果不出意外的话,钟会和卫瓘会在这几日内离开襄阳,前来洛阳,那司马炎的心腹大患也就彻底地消除了。

    但偏偏在这个节骨眼上,襄阳那边出事了,钟会不但反了,而且杀了扶风王司马亮和监军卫瓘,夺了襄阳,让司马炎的全盘计划彻底的落空了。

    襄阳失守对司马炎的打击何其地沉重,其意义一点也不亚于关中的失守,而且在南线西线同时吃紧的情况下,钟会的反叛更有些釜底抽薪的意思,让举步维艰的司马炎是雪上加霜。

    “钟会果然还是反了,母后所言,果然一语中的。”司马炎神情有些呆滞地道。

    当年钟会带兵出征之时,王元姬就曾劝谏司马昭:“钟会见利忘义,好生事端,宠过必乱,不可大任。”司马昭却自信一切都在他的掌控之中,故而没有听从王元姬的劝告,执意派钟会领军,讨伐蜀国。

    钟会大权在掌握,一方面排斥异己,削夺了诸葛绪的兵权,邓艾的阴平之败与他也有脱不了的干系,正是通过这一个个的手段,钟会逐渐在益州羽翼渐成,割据自立之心昭然若揭。而司马昭的去世,更让钟会变得忌无忌惮,当司马炎有心来对付钟会的时候,已经发现渐成尾大不掉之局面。

    司马炎也不敢强行来硬的,只能是采用刚柔并济的手段,以怀柔为主,对钟会大肆地封官加爵,以消除他的戒备之心,同时暗中加紧削弱其兵权的手段,眼看着就要大功告成了,但此刻襄阳传回来的消息,让司马炎如同挨了一记闷棍。

    “陛下,钟会反于襄阳,事关重大,应派兵立刻进剿,如果坐视不理的话,恐怕局势愈发难以收拾。”贾充的担忧也并不是没有道理,钟会的叛乱很可能只是一个开始,晋朝初立,忠于曹魏的那些遗老遗少没有合适的机会就蛰伏起来,如果钟会的叛乱不能在短时间内平息的话,那些蛰伏在各地的忠于前朝的势力或者企图混水摸鱼的势力则很有可能蠢蠢欲动,到时候,会造成局势一发不可收拾。

    司马炎自然也明白此事的轻重缓急,自从司马氏上台之后,在淮南曾发生过三次叛乱,每一次司马氏都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进行了平叛,始终都将叛乱势力压制在最小的范围内,未造成全国范围之内的影响。

    内部的叛乱危害程度远远要大于外敌的入侵,所以在对付内乱的问题上,司马氏永远都是不遗余力的,但平定淮南叛乱时,司马师和司马昭当政期间,都有那个实力和能力,现在的司马炎身处于内忧外患之中,是否还具备这样的能力,值得商榷。

    钟会拥兵十余万,占晋国总兵力的五分之一,表面上看起来钟会的实力并不够强横,晋军现在的兵力总数是他的四倍,足以形成碾压之势,但晋国现在两面受敌,兵力已然是吃紧了,想要再抽调进剿钟会的军队,其困难可想而知。

    但再紧司马炎也不能坐视钟会的叛乱不理,蜀国的进犯,吴国的侵入可以放一放,缓一缓,但内部的叛乱却不可姑息,司马炎已经再盘算着抽调何处的兵马前去平叛了。

    就在此时,一名执事太监慌慌张张地跑上殿来,禀报道:“启奏陛下,并州派使者前来,称并州那边出大事了。”

    “什么?”司马炎腾地站了起来,脸色顿时变得惨白。

    ┄┄┄┄┄┄┄┄┄┄┄┄┄┄┄┄┄┄┄┄┄┄┄┄┄┄┄┄┄┄┄┄┄┄┄┄┄┄

    上党,《释名》曰:“党,所也,在山上其所最高,故曰上党也。”上党郡是并州最南端的一个郡,地势高而险峻,东面隔着太行山与冀州相邻,西面隔着太岳山与河东郡相邻,南面隔着中条山与河内郡相邻,山水环绕,险阻天成,自古以来便是兵家必争之地。

    战国时期,这里曾爆发过著名的长平之战,秦将白起坑杀赵兵四十万人,彻底摧毁了赵国的武装力量,也为秦灭六国一统天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东汉末将,曹操在官渡之战击败袁绍之后趁机北进,欲平定冀青幽并四州,怎奈高干把守天险壶关口,不得寸进,后来曹操通过羊肠坂,袭取了上党,也为平定北方打开了一个扇门。

    就这么一个战略要地,刘渊在这儿当太守,也已经有两个年头了。(未完待续。)

第694章 上党太守

    刘渊之所以能当上上党太守,其实还是非常的偶然,如果不是刘胤当时在洛阳策动兵变,刘渊恐怕没有机会能够染指这个两千石的职位。

    在洛阳之时,刘渊的身份其实是很尴尬的,他到洛阳来,既非是做官,也不是经商,而是以人质的身份被扣押着洛阳的。

    刘渊是西汉时期匈奴首领冒顿单于的后裔。汉高祖刘邦将一位宗室之女,作为和亲公主嫁给冒顿单于,并与冒顿单于相约为兄弟,所以,冒顿单于的子孙都以刘氏为姓。

    到了东汉年间,匈奴分裂为两部,一部为北匈奴,继续地留在大漠之中,另一部为南匈奴,向南迁居,进入到了并州西河一带,与汉人杂居。中平年间,刘渊的祖父于扶罗称单于,趁着董卓叛乱,中原一片混乱之际,起兵攻略太原、河东、河内,劫掠无数,势力渐大。

    于扶罗死后,其单于之位被其子呼厨泉继承,于扶罗的另一个儿子刘豹被封为了左贤王,而刘豹就是刘渊的父亲。

    后来曹操一统北方之后,深感匈奴人的势大,唯恐其作乱,趁呼厨泉入朝觐见的机会,将他扣押在邺城,不再放还,同时将呼厨泉所部分为五部,分而治之,以此来分化匈奴人的势力。刘豹被封为左部帅,统御匈奴左部。匈奴左部在西河郡境内,汾水的西岸,占据着一块水草丰饶之地,匈奴左部也成为了五部之中仅次于中部的部落之一。

    为了控制匈奴各部,魏国朝廷一直都有要求匈奴各部派世子前来洛阳做人质的传统,刘渊做为刘豹之子,理所当然地成为了人质,一直长期地居于洛阳。

    长期在魏国的都城之中留驻,刘渊饱受汉文化的熏陶,让这个看起来悍猛无比的匈奴汉子学识才华都突飞猛进,成为文武兼修的奇才。刘渊身高八尺三寸,极是魁梧健硕,仪容非凡,他膂力惊人,善使三石强弓,练得一手骑射绝技,能左右开弓。

    正是因为他的武艺超群,洛阳事变最紧急的关头,王济向司马炎推荐了刘渊。当时情况万分紧急,司马炎看到刘渊挺身而出,立刻应允刘渊为上党太守,出晋王宫应战叛军。

    虽然刘渊极其地勇武,但在寡不敌众的情形下,依然是落荒而走,不过能在乱军之中保得下一条命来,刘渊已经是极为地幸运了。

    如果没有记错的话,刘渊当时遭到了多名悍将的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