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最后的三国-第40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王颀接到了杜预的书信,杜预和钟会一样,也是文人出身,玩得一手好笔杆,信很长,谈古喻今,言辞恳切,文辞华美,可见杜预在这封信上还是费了一番心思的。

    不过王颀只是呵呵一笑,将书信弃之于案上,就算杜预的文笔再好,也不可能打动王颀的心,如果说现在刘胤处于败势,或许王颀有可能反正,而现在关中有山河之险,刘胤的大军已经基本上平定了凉州,随时都可以回军关中,可以说蜀国在雍凉的局面大好,在这种情况下,王颀已经是吃了秤砣铁了心地要跟着刘胤走,又岂是杜预一封书信所能打动的。

    王颀对司马炎还是比较了解的,外宽内忌,睚眦必报,自己投降蜀国,其本上已经没有了回头路可走了,裴秀的下场时刻警示着王颀,要知道裴秀可是司马炎的心腹,就是因为出卖过司马炎一次,被后被司马炎暗中给除掉了。

    这虽然是一桩秘辛,但刘胤却是熟知内情的,所以裴秀的死绝对逃不出司马炎的干系。王颀自问自己也绝对没有裴秀和司马炎的关系近,所以就算杜预在信中封官许愿,信誓旦旦,但远远无法打动王颀的心。

    给杜预的回信,王颀也只写了几个字:“明日一决雌雄。”

    使者带着王颀的书信回到晋军大营,杜预看到王颀不为所动,不禁暗暗地叹息一声,按理说来,象王颀这样的人应该是心智不坚的墙头草,很容易随风而倒,但大军兵临城下,王颀却毅然决然地拒绝反正,应该说司马炎在洛阳的血腥镇压异己者和叛逆者给王颀留下了很深的心理阴影,让原本摇摆不定的投降派反倒是铁了心地归降了蜀国。

    既然王颀决意死战,杜预也无可奈何,四更造饭,五更发兵,准备强攻武关。

    武关一面临山,三面临水,那水可不是一般意义的河流,而是峡高谷深的绝涧,要打武关,没有任何的投机取巧之处,只能是强攻硬取。

    杜预首先令邵原带兵到城下挑战,邵原立刻领命,冲到城下,骂起阵来,大概王颀祖宗十八代的女性成员被晋军问候个遍,污言秽语,百般羞辱。

    城上的蜀军不禁是义愤填膺,但王颀却是面容沉静,丝毫不为所动,杜预的这点激战伎俩,对王颀而言,是丝毫不起作用的,只有凭险据守,才能扬长避短,发挥武关要隘的最大作用,如果轻易地出战,岂不正中杜预的下怀。

    邵原骂得口干舌燥,怎奈城上是无人理会,不禁是心浮气躁,王颀在垛口处瞧得真切,看到邵原全然无备,便是拈弓搭箭,一箭射了过去,不偏不倚,正好射中了邵原的头盔,吓得他是魂飞魄散,狼狈而去。

    杜预在阵中看得清楚,知道王颀只会死守而不会出战,于是下令晋军攻城。

    武关的关城就在峡谷之中,宽度约莫只有几十丈,晋军虽然有五万之众,但完全施展不开,只能是派遣数百人的精锐部队做为敢死队首先发起冲击。

    这样狭隘的地形对于以逸待劳的蜀军相当的有利,高大而坚固的城垣,让晋军的攻城行动变得十分困难,城上箭矢如雨,不过才片刻的工夫,晋军已是伤亡惨重。

    没有投石车这样大型的攻城器械,想要攻破武关这样的坚城是很困难的,更何况,武关的城墙并不是象平原地带的城墙是用夯土建造的,整个关城完全都是就地取材,用大块的条石砌筑的,就算是投石车攻击的话,也很难轰开城墙。

    打这样的坚城,玩不了什么计谋,也耍不了什么花样,就是实打实的两字:强攻!杜预知道想要破关,没有什么捷径可走,唯有依靠人海战术,来耗死守军。

    在后排,杜预调集了数百名的弓箭手,轮番不停地向武关城头放箭,掩护步兵攻城。攻城的步兵则是手挽盾牌,冒着木石箭雨,顺着竹制的云梯,奋力地向着城头上攀去。

    前面的人阵亡了、负伤了,后面的人便立刻顶上去,狭隘的谷道虽然容纳不了多少人,但晋军有着充足的后备力量,不管前面伤亡了多少人,后面永远都可以顶上多少人,在攻城的第一线上,晋军始终保持着满额的攻击人数。

    杜预知道险关难打,他就是要用这种持续不断地攻势来消耗掉守军的兵力和士气,反正他的人多,不惧伤亡,不怕损耗,十二个时辰连续不断地发起进攻,昼夜不停歇,不断地给守城的蜀军制造压力,也只有这样,才有可能攻下武关来。

    杜预的这种拼消耗的打法给王颀带来了一定的压力,虽然关城坚固,但守军人数上的短板却是一个最大的隐患,晋军人数居优,可以不惧伤亡,但蜀军不行,每伤亡一人,防御的力量便减弱了一分。

    更为困难的是,晋军昼领先不停歇的打法,让蜀军很是疲惫,虽然王颀也及时地调整了战术,将守军分为了两班,日夜轮换,但在晋军不停的攻击之下,给守军施加的压力非常地大,这样紧张的精神状况,很容易导致军心的崩溃。

    战况胶着地进行着,一天、两天、三天……晋军的攻击势头似乎相当地旺盛,永远也不知道疲倦这一说,不管是白天还是黑夜,都是永远休止的进攻。城上城下,尸体堆积如山,双方的兵员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损耗。

    王颀不得以,向长安发出了求援的信号。(未完待续。)

第660章 蒲坂津

    长安方面也一直关注着武关的动态,武关吃紧,刘谌等人也是心忧如焚。

    虽然武关率先燃起了战火,但晋军的另外两路大军也正在向潼关和蒲坂津扑来,大战一触即发,局势同样是刻不容缓。

    王颀的告急文书摆到了刘谌的案上,刘谌急召雍州刺史郤正、右护军牵弘来共商大计。

    郤正道:“武关乃是关中东南之咽喉,万万容不得有失,王颀以一万之众抵御杜预五万大军,的确是有些吃紧,下官以为当立刻派兵增援,迟则生变。”

    刘谌看向牵弘,道:“不知牵将军以为如何?”

    长安现在的预备队也只有牵弘的右军了,右军只有两个营一万人马,而现在三大要隘全部告急,这么一点兵力颇有点杯水车薪的味道。

    牵弘面带忧色地道:“晋军兵分三路而来,整个东线全部吃紧,现在武关激战正酣,兵力吃紧倒也不奇怪,不过武关地势险要,易守难攻,杜预想要拿下武关,也绝非易事。末将所虑者,乃关中东北之蒲坂津,黄将军以一万兵力防御几十里长的黄河沿线,恐怕难以应付。如果将右军全部调往武关,稍后蒲坂津倘若吃紧的话,恐无兵去救了。”

    刘谌有些犯愁,和潼关武关有山川之险不同,蒲坂津唯一可以倚仗的就是黄河之险了,但几十里长的黄河防线,如果分兵把守的话,黄崇的兵力就显得薄弱的多,如果晋军采用多路强渡的话,黄崇肯定是捉襟见肘,难以应付。武关需要派兵去救,但蒲坂津更是急所,刘谌真有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感觉,要是刘胤在就好了,可惜现在刘胤正在征战凉州,告急的文书虽然送了过去,但何时而回兵却是未知之数。

    远水难解近渴,刘胤的援兵暂时是指望不上了,刘谌和郤正、牵弘商议一番,决定将右军一分为二,金城营前往武关救援,而牵弘亲率陇西营增援蒲坂津,如此分配,两头就都照顾上了。

    牵弘立刻领命而去。

    郤正道:“殿下如此分兵,倒也不无不妥,只是晋军二十万来袭,攻武关者五万人,攻蒲坂津者五万人,攻潼关者达十万人,傅将军守潼关只有一万五千人,如何能抵挡得了羊祜的十万大军?”

    刘谌默然了,他现在手中已无一兵一卒可调,潼关那边再也派不出援兵了,现在唯一指望的,就是傅佥可以抗得住。

    “傅将军,现在整个关中的安危,就落在你的身上了。”刘谌默默地望着东面,暗暗地在心里道。

    ┄┄┄┄┄┄┄┄┄┄┄┄┄┄┄┄┄┄┄┄┄┄┄┄┄┄┄┄┄┄┄┄┄┄┄┄┄┄┄┄┄┄┄┄┄┄┄┄┄┄

    胡奋到达蒲坂津之后,正好赶上了黄河的春汛期。

    蒲坂津是黄河上最为重要的一个渡口,由秦入晋的交通要冲。蒲坂津是一个通俗的说法,泛指整个黄河渡口,其实细分起来,在黄河的东岸叫蒲津关,在黄河的西岸叫临晋关,这两个关隘都是古地名,从春秋战国时代一直沿用到现在,已经是有些年头了,当年秦晋隔河对峙,蒲坂津就是双方的前沿阵地。

    蜀军进驻临晋关之后,魏军也派兵驻守蒲津关以拒敌,由于隔着黄河,双方一直以来也未曾发生过冲突,相安无事。

    不过此次司马炎决意反攻关中之后,派胡奋率军兵抵蒲津关,一时间蒲坂津上空战云密布,大战一触即发。

    为了准备渡河作战,胡奋到达蒲津关之后,立刻是着手调集船只。由于晋军在黄河上没有什么成建制的水军,所以为了渡河,胡奋也只得征调一些民用的商船和渔船,缺乏战船,是摆在晋军面前的头等难题。

    魏吴对立时期,为了保持与吴国的对峙的局面,魏国在荆州和淮南也建造了大量的战船,虽然整体实力上魏国的水军是逊色于东吴水军的,但如果把这些战船调到黄河上来,那对蒲坂津对岸的蜀军守军将是一次严峻的考验。

    毕竟战船就是战船,绝不是那些民用的商船和渔船可以相提并论的,无论是从排水量到船只的坚固程度,那绝不是一个数量级的。

    但长江水系、淮河水系和黄河水系并不相连,那个年代也没有京杭大运河,如何能从荆州淮南将战船调到黄河上来,晋国的大臣们是煞费苦心。有人建议绕道海路,但路途太过遥远且海上风浪莫测,最终司马炎放弃了这个意见。还有人建议化整为零,将战船拆开,从陆路运抵黄河之后再组装下水,但同样因为工程太过浩大费时费工而遭到了否决。

    所以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