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最后的三国-第27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在刘胤的计划之中,就是逼着钟会大军从剑阁向北,来攻打阳安关,只要刘胤死死地守住阳安关,就等于将钟会的大军全数困在此刻陈寿行走的白水峡谷之间。

    “这儿可真是一个困敌的好地方呀!”陈寿打量着白水峡地,不禁生出无限感慨,所谓机不可失,失不再来,一个绝妙的破敌之策就这么流产了。

    抵达阳安关之后,陈寿径直就去见刘胤。

    刘胤身在阳安关,心却在蜀中,未等陈寿回来,刘胤早已派出了数拨的斥侯,前拄蜀中查探个究竟了,所以蜀中发生的情况,刘胤基本上是了如指掌。

    姜维突然地出兵攻打剑阁的确是让刘胤有些深感莫名,但他很快就明白了此中所蕴含的深刻含义,这是姜维跳出来要争功的节奏啊。

    坦白来讲,从始至终,刘胤也没有什么争长竞短的意思,他对朝堂之上的相互倾轧是深恶痛绝,蜀汉之所以衰弱,还不就是因为那无穷无尽无休无止的内耗掏空了蜀国的国力,才给了魏国可乘之机。

    自已兴兵北伐,也从未有过什么居功自傲的念头。蜀汉大厦将倾。刘胤所想的。就是如何尽自己的棉薄之力,力挽狂澜,杀出一条血路来。但有心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却柳成荫,恐怕连刘胤自己也未曾想到北伐之路竟然是如此地顺利,一路狂飙突进,连克陇西关中诸城,更是回师汉中。解了汉乐黄金之围,全歼魏汉中太守李辅所部人马。

    刘胤接下来的计划很简单,就是准备联合姜维,对入侵蜀地的钟会大军进行一次大的歼灭作战,并顺带着收拾陆抗所部,恢复蜀汉的江山社稷。

    对付陆抗只是远景目标,毕竟陆抗还有强大的水路交通能力,进可攻,退可守,粮草后勤补给无忧。但钟会不同。封死汉中的运粮通道,钟会的大军就已经是陷入了绝境当中。就算钟会手头还有点粮草,但也绝对坚持不了太长的时间,无粮军心散,就算蜀军不进行攻击,钟会的败亡也只是时间的长短而已。

    但姜维的这次发力过猛却给钟会提供了一个机会,剑阁对于钟会而言没有丝毫的战略价值,打不通汉中道,就算是保住剑阁也没有什么意义,虽然钟会早就把剑阁当做了弃子,引诱姜维率兵全力来攻,而此刻的钟会却突然调转了矛头,反取阆中。

    表面上看起来这次的交换并没有吃亏的地方,蜀军用一郡之地,换回了西部四个郡的地盘,的确是值得大书大庆的胜利。可刘胤清楚,姜维已经坐失了消灭钟会的最佳机会,虽然在蜀中之战夺回了优势地位,但蜀中的战局,却无限地拖延了下去。

    陈寿回来之后,非常“遗憾”地向刘胤讲述了他此次阆中之行的事,刘胤很是无语,事已至此,再多说什么也是无用的了,有些事情,毕竟也是他所无法左右的。

    阳安关精心布置的防御失去了价值,而蜀中的格局经过这段时间天翻地覆地演变之后,也渐渐地尘埃落定,可以预见的是,蜀中的战乱并不会因为此次演变而趋于平静,各方势力经过分化组合之后,蜀中之局依然是不死不休的局面,而在短时间内,想要彻底地解决蜀中问题,也绝非易事了。

    刘胤去见邓艾的时候,明显地看到邓艾眼神之中掠过的一丝失望,刘胤清楚,邓艾能如此不遗余力地帮助自己,就是将报仇的希望寄托在他的身上,原本这次是一个最佳的机会,但是却在姜维的一念之间化为了乌有,也难怪邓艾情绪有些低落。

    刘胤也只得向他表示,机会总是有的,现在天下大势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魏强蜀弱的局面在潜移默化之中已经发生了变化,钟会此刻侥幸地逃出生天,但并不意味着他以后还会再有这样的好运。

    邓艾倒是很快地恢复了平静,原本他认为复仇将是长期而艰巨的任务,甚至是希望渺茫,但刘胤的表现却是如此地出彩,让邓艾心中的希望之火愈燃愈烈,就算这次错失了良机,但来日方长,未必不再没有机会。

    此次两人的交谈持续了很久,临走时,邓艾意味深长地道:“主公还很年轻,接下来的路还很漫长,人无伤虎意,虎有害人心,需时时提防人心险恶才是。”

    刘胤哑然无语,揖了一礼,转身告退。

    邓艾说的没错,刘胤真的还很年轻,这个年轻不仅仅是年龄上的年轻,所谓世态炎凉,人心险恶,刘胤要学的,的确还有很多,地位越高,功绩越大,所面临的猜忌自然便越多,这次姜维算是给刘胤上了深刻一课。

    人在江湖,身不由已,人在朝堂,同样也是身不由己,刘胤本无意卷入到权力之争的漩涡之中,但世事难料,有些时候真的是身不由己。

    刘胤亲笔草拟了一封奏章,这是他自从去年八月北伐之后,向朝廷递呈的第一封奏章。现在整个成汉大道已经打通了,通往南中的道路也已经是畅通无阻,也该是向后主刘禅做汇报的时候了。

    刘胤详尽地将这近一年多来的诸事一一奏上,不过对于最后这一仗,却是一笔带过,语焉不详,是非功过,自在人心,也无须自己再多说什么。

    写完奏章,刘胤才发现案上的蜡烛已经燃尽了,天方晓白,自己居然写了一夜,他唏嘘地叹了一声,将奏章整理好,踏着晨曦,出了府门,将奏章交到了使者的手中,目送着快马离去。

    又将是新的一天,又将是明日隔山岳,世事两茫茫。(未完待续。)

第457章 不惜一切代价

    司马昭无力地瘫坐在锦席之上,看着关中呈上来的急报,脑子如同被抽空了一般,一片空白。

    长安失守,司马望兵败**,这消息如同是一道睛天霹雳,着实给了司马昭重重地一击。

    怎么可能?怎么可能?怎么可能?

    司马昭在内心深处,已经是连问了百遍千遍。要知道,司马望所统领的,可是十万精兵,只是短短几个月的光景,便一败涂地,不仅把十万人马给赔光了,而且把长安也给弄丢了。

    长安?对长安!长安可是号称与洛阳比肩的大城池,拥有着十二座城门,城垣高大,坚固无比,居然在三天之内就失守了,这么坚固的城池,难道是纸糊的不成?简直让人匪夷所思。

    “刘胤在攻打长安之时,使用了一种前所未有的武器,称之火药,用了三天的时间,在长安的南城墙下挖了一条地道,将数千斤的火药埋放在城墙下,点燃之后,发出惊天的巨响,长安的城墙便轰然倒塌,所以长安城才会如此速失。”贾充语声沉重地向司马昭解释道。

    任何的城池倚仗的都是城墙,城墙一倒,整个城池的防御体系便形同虚设,长安城这么快地丢失,也完全在情理之中。

    “火药?”司马昭一头黑线,刘胤总能搞出一些令人惊奇的东西来,前者在街亭之战中,刘胤就曾装备了新式的马鞍马镫,而那一战,也正是司马望溃败的开始。号称天下无敌的曹魏劲骑。在人家新式的骑兵面前。变得不堪一击。司马昭也是感受到了科技革新的重要性,下令大规模地仿制高桥马鞍和双边马镫,以解决骑兵战力的问题。

    而刘胤的新奇玩意似乎层出不穷,这回居然又搞出什么“火药”,威力大到可以轰塌城墙,这无疑是一种可怕的武器,现在的战争,都是围绕着城池来进行攻防作战的。而刘胤的这种武器,必然会打破现有的平衡,试想一下,任何坚固的城池在他的面前都形同虚设,这该是一件多么可怕的事。

    贾充象变戏法一样从袍袖之中取出一个小小的纸包,打了开来,摊放在了司马昭的面前。司马昭举目看去,是一堆黑色的细细的粉末。

    “这就是火药?”司马昭看着这些丝毫不起眼的东西,有些诧异地道。

    贾充点点了头,没有言语。而是吩咐侍从取过一支点燃的蜡烛来,将火药移到离司马昭比较远的空地处。又取过一张纸来,卷成纸卷,在蜡烛上点着,然后将明火投向了那堆黑色的粉末。

    “轰!”那堆黑色的粉末瞬间被引燃,冒出数尺长的火苗,虽然司马昭隔了很远,但依然还是可以感受到那爆燃带来的冲击力,情不自禁地向后缩了一下。

    “这火药是从何处得来的?”司马昭饶有兴趣地问道。

    贾充道:“这是关中间军司青鸟校尉设法取到的样品,若非如此,我们还真不知道刘胤轰塌长安城墙,用的是何物。”

    蜀国在军事技术领域内一直是居于领先地位的,诸葛亮时代所铸造的刀剑要比魏军所使用的刀剑更为锋利,诸葛亮亲自主持设计生产的元戎弩更是一种杀伤性极强的武器,但这些武器对整体军事力量的提升毕竟是有限的,绝对没有上升到具有压倒性优势的地步,对于着重发展军事整体力量的曹魏而言,似乎对蜀国的军技革新并没有太过感冒。

    但街亭之战后,司马昭也认识到了军事技术革新的重要性,除了大规模的仿制蜀军的高桥马鞍和双边马镫之外,许多以前被搁置的军技项目又重新地被重视起来,比如已故给事中马钧的诸多发明,在他的有生之年都无法被付诸实践。

    当年弘农太守傅玄曾几次向曹爽举荐过马钧,但一直也未能受到重用,还曾受到裴秀等人的讥笑,马钧改制的连弩和连环发石车被束之高阁,未能应用到军事上来,傅玄只得连声叹息,称马钧所作者,乃国之精器,军之要用,只需费十寻之木,劳二人之力,就可以实验出来,但曹魏当权者却对此不屑一顾,致使人才埋没,军技封尘。

    街亭之战是一个重大的转折,强悍无比的曹魏骑兵在装备了新式马具的蜀军面前不堪一击,几乎是全军覆灭,如此惨烈的损失,让司马昭大受刺激。痛定思痛之后,司马昭决定在兵器革新方面下大力气,马钧之子****被任命为给事中,全面负责兵器诸工坊的管理,马钧生前的诸多发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