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最后的三国-第25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刘胤算定苏愉根本就不敢走关陇大道,故而派出虎步左营和虎步右营到武功山小路埋伏。

    又经过一夜的鏖战,走到武功山的时候,苏愉的人马已经是人困马乏,苏愉正准备下令军队略做休整,吃点干粮,喝点水,计划着连夜行军,逃出数万蜀军的围追堵截。

    还没等他下马,蜀军已经四面杀来,将苏愉的人马团团地困在了核心当中。

    失去了陈仓城垣的辟佑,所谓的魏军精锐之师此刻就成了渣,这几乎是一场最没有悬念的战斗,稍稍进行了象征性地抵抗之后,大部的魏兵就拱手投降了。

    苏愉不想投降,他仗着自己的马快,企图快马冲出去。但元戎弩可不是吃素的,苏愉想逃,它可没有答应,一排箭雨覆盖之下,苏愉瞬间就被射成了刺猬。

    在突围与留守的问题上,苏愉和王浑都坚持己见,都认为自己所选择的道路是正确的,但最终他们却是殊途同归,都死于乱箭之下。

    刘胤赶到武功山的时候,战斗已经是落幕了,高远和傅募已经在清理战场,成群的魏兵俘虏被押解着,垂头丧气地离开武功山。

    这一战俘虏众多而战死者廖廖,倒从一个侧面反应了魏军的军心士气已经降到了冰点,一触即溃,就连最起码的抵抗思识都没有了。这样的状况,可以说是魏蜀交锋了几十年,都从未出现过这样的情况,同时也说明刘胤在关陇之地的连番胜利,确实把魏军打得丧了胆。

    刘胤吩咐将苏愉葬了,按理说苏愉也是一位智勇双全的大将,只可惜其意志品质不甚坚定,在重大的挫折面前慌了手脚,想着夺路而逃,但最终却是难逃天罗地网。

    反倒是苏愉的自乱阵脚,给了蜀军以可趁之机,如果打陈仓算功劳的话,苏愉堪称是首功一件,没有苏愉分兵而走,蜀军想要拿下陈仓,至少得付出相当长的时间和相当重的代价。

    清理完战场,刘胤率军回师陈仓。

    此刻傅佥和黄崇已经全取陈仓,正在组织军民扑灭大火,为了快速拿下陈仓内城,傅佥动用了大量的火箭,引发的火灾几乎将陈仓的内城夷为废墟,现在陈仓城中满目苍荑,焦土遍地。

    王浑战至最后一刻也誓死不降,倒让刘胤是钦佩无比,尽管双方的立场不同,但王浑誓死而战的气节却是令人景仰的,不管从何种意义上来讲,王浑也算得上是一位英雄。

    刘胤吩咐下面的人将王浑依礼厚葬。

    拿下陈仓就意味着打开了关中的大门,蜀军便可以沿着渭水一路向东,直取长安。刘胤也不敢有丝毫地耽搁,就算打赢了陈仓和五丈原之战,但摆在他面前的形势依然是不容乐观的。

    陈仓之战充其量也只是攻打长安的前哨战,做为关中三辅的核心之地长安才是关中的枢纽所在,只有真正攻下长安,才算是拿下整个的关中。

    司马望现在估计也就是成为了惊弓之鸟,此役过后,一定会龟缩在长安城中,摆出一付死守的架式,再也不敢轻举妄动了。

    而陈仓道和斜谷两条通往汉中的谷道被截断之后,等于把钟会逼上了绝境,钟会最迟也会在十天以后得到确切的消息,这一次的陈仓之失绝不会让钟会再坐视不理了。

    所以刘胤不敢有丝毫迟疑,当天就离开了陈仓,兵进长安。(未完待续。)

第418章 雪上加霜

    回到长安的司马望依然沉浸在失败的阴影之中,作为一员叱咤雍凉的宿将,在这一片最为熟悉的土地上承受了连续的两次失败,让司马望的心情久久地不能平静。

    难道被魏国视为西北屏障的关陇之地真的就守不住了吗?

    不!不能!司马望内心中无数地在呐喊着,他绝不能允许这种事情发生,一旦关中失守,整个大魏的天下就如芒刺在背,难有宁日了。

    此次司马望担任的不仅仅是雍凉都督,他的双肩上,还承受着司马昭的殷切期望,在这个关键的时刻,司马昭将这个重担压到了他的肩上,第一是对他忠诚的信任,第二是对他能能力的认可,虽然魏国人才济济,但真正的领军人物并不太多,选择一个既忠诚又有能力的人来担当这个重任,司马昭自然将同祖同宗的司马望视作首选。

    但让司马望汗颜的是,街亭和五丈原的两次战败,让他的颜面尽丧,兵力折损过半,现在已经反攻陇西已成为了泡影,就连关中能不能守得住,都是一个极大的问题。

    “启禀都督,陈仓失守了。”中军官快步进来,向司马望禀报道。

    此刻司马望正端坐于锦席上,用手指揉着发涨的太阳穴,这一段时间来,他时常会感到头痛欲裂,闻听此消息,司马望的手指瞬间僵住了。

    五丈原的失败,让救援陈仓的行动化为了泡影,陈仓孤立无援,肯定难逃失守的噩运。这一点司马望倒不会奇怪。但令他始料未及的是。陈仓的失守竟然会如此之快,他前脚刚到长安,后脚就传来了陈仓失守的消息,好歹陈仓还有近一万的守军,怎么就这么快丢了?

    中军官接着道:“五丈原战败的消息传到陈仓,参军苏渝不顾王浑的劝阻,执意率七千人马突围而去,陈仓只剩下了不到三千的守军。抵御不住蜀军的全力进攻,城遂破,王浑亦战死。”

    司马望有些怒不可遏,厉声道:“苏愉何在?”

    中军官道:“苏愉在陈仓突围之后,抄小路欲返长安,在武功山遭遇蜀军伏击,全军覆灭,苏愉亦被乱箭射死。”

    司马望神情一滞,眼神有些黯淡,苏愉既已战死。自然也就无法再追究他擅离职守的责任了,归根结底。还是自己所用非人,才导致陈仓速败。司马望重重地叹了一口气,当初让苏愉掌兵之时,就有人提出反对意见,认为苏愉言过其实,不可大用,这种评语,就如同是当年刘备评价马谡一般。虽然说文官掌兵在汉魏之时也不在少数,但文官在战斗经验和意志品质方面,的确不如那些身经百战的武将。

    当初司马望也只是看中了苏愉的文韬武略,智谋过人,却没有过多的考虑他的逆境之中的承受能力,结果真的被人所言中,苏愉成了第二个马谡。

    马谡兵败街亭导致了诸葛亮北伐计划的功亏一篑,而苏愉的临阵脱逃令陈仓快速地失守,尽管陈仓失守只是迟早的事,但只能陈仓能多坚持几天,就可以多拖延刘胤几天,让长安的防守有时间来多做准备。

    由于陈仓这么快地丢了,刘胤的大军恐怕已经在进军长安的路上了,司马望的大军刚刚撤回长安,还未来得及完成长安的防御部署,这几乎让司马望是措手不及。

    “这个苏愉,误我不浅啊!”司马望仰天长叹,这次他真是走了眼,才会导致这样的败局。

    陈仓的失守,让本来就芨芨可危的关中局势更是雪上加霜,当初司马望入关中之时,手中可是握有十万雄兵,但接连的街亭之败、五丈原之败、陈仓失守,司马望的兵力损失达到了六万余人,现在守长安的,也只剩下了不足四万兵马,刘胤的蜀军是越打越强,司马望的魏军是越打越少,接下来的长安之战,对于司马望而言,变得极为困难起来。

    “都督勿忧,依末将之见,不如撤新平、眉县、武功、槐里之兵,加强长安的防御,长安乃是前汉都城,城高堑深,绝不是陈仓这类的小城可以比拟的,现在长安城中粮草充盈,足够支撑数十万人一年之需,只要都督固守长安,想来刘胤也是无计可施。晋王殿下也不可能坐视长安不理,必定会网罗天下兵马前来救援,都督只需要长安城中隐忍数月,待到关东援兵一至,里应外合,何愁刘胤不破?”胡世献计道。

    司马望点点头,胡世的计策与他有些不谋而合,几次兵败之后,魏军已经是无力再分兵布防各地了,虽然象眉县、武功这样的重镇例来是兵家必争之地,但现在敌强我弱,司马望已经没有余力再做多点布防了,现在的当务之急,就是想着怎么能集中一切的兵力,死守长安,把长安打造成固若金汤的要塞之城,只要长安不失,关中就还有希望。至于周边的那些个小城要寨,司马望此刻实在是没有余力去顾及了。

    胡世的计策正合司马望的心意,司马望点头称是,将从各城撤兵和布防长安的重任交给胡世去办。

    胡世躬身称诺,司马望身边的大将越来越少了,现在总算自己有了出头之日,只要打好这场长安保卫战,加官晋爵肯定不在话下。胡世是欣喜不甚,下去积极地指挥安排,打好这一仗,将是他仕途中最有份量的一步。

    好在现在长安还有四万左右的军队,单单守卫一座城池的话,那是绰绰有余的,就是刘胤拥兵十万,他恐怕也奈何不了长安城分毫。

    长安城城垣高大,光是护城河,就有十丈之宽,坚固的城墙,再配备完善的防御体系,数量众多的兵马,还有充足的物资和粮草,司马望对守住长安是信心十足,他已经承受了连续三次的失败,所谓事不过三,防御完备的长安城必将终止刘胤的连胜势头。

    “想要攻破长安,没有个三年五载,简直就是痴心妄想!”(未完待续。)

第419章 清扫外围

    由于魏军已经放弃了长安以西几乎所有的城池,蜀军的进军可谓是一路畅通无阻。

    蜀军是兵分两路而进,刘胤率前军、中军和左军从陈仓出发,沿渭水东进,直抵长安西郊,刘湛则是率右军和后军从安定出发,沿着泾水向东南而行,与刘胤会师长安城下。

    司马望因为兵力不足的缘故,为了防止被各个击破,将长安以西的槐里、武功、眉县,以西北的池阳、新平诸城尽皆放弃,将全部的兵力集中到了长安,摆出了一付死守长安的架式。

    可以说,司马望此举也是迫于无奈,初至关中的时候,司马望拥兵十万,摆出了一付咄咄逼人的进攻架式,或许那个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