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最后的三国-第22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不过辅佐孙皓登基的这些顾命大臣毕竟也不是酒囊饭袋。很快制定出应急预案,由征北将军陆凯带兵增援西陵,加强西陵的守备,由荆州刺史施绩驻守江陵,加强西陵侧翼的防护。左将军张布驻守武昌,右大都督丁奉驻守阜陵,后将军丁封驻守庐江,准备全面应对曹魏的进攻。

    陆抗经营西陵多年,城防坚固,守备完善,陆凯援兵到来之后,西陵的守备力量更为雄厚,虽然羊祜杜预做了充分的准备,但面对坚城,还是短时间内无法攻克,只得转入了围困战,将西陵团团包围,企图将陆凯困死在西陵城内。

    为了防止吴国再向西陵增派援兵,司马昭另派十万大军,对武昌和建业方向发起进攻,将战火绵延到整个的长江防线。

    魏吴两国的战线从益州绵延到了扬州,三州之地,数十个郡国卷入了战火之中,在近五千里的战线之上,全面交锋,拉开了魏吴两国决战序幕。

    刘胤看罢报告,微微地一笑,果然是不出所意料,司马昭有着一统天下的野心,又岂能放弃此次吴国空虚的机会?看来魏吴两国的互撕远不止局限于益州境内,整个长江防线都将成为双方的战场,魏吴两国投入的兵力之多,波及的区域之广,就算是被称为奠定三国的三大战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夷陵之战也无法与之相提并论。

    而魏吴两国的全面开战,给南迁偏安到南中的蜀汉朝廷似乎带来了一线的机遇。或许在魏吴的眼中,蜀汉王朝的残存力量就如同是一条咸鱼,但只要捉住机会,咸鱼也未必不能翻身!

    “杜左丞,关陇方面可有情报报来吗?”刘胤叫住了正欲退下的杜弼。

    杜弼摇摇头,道:“关陇远在三千里之外,又有汉中诸道、阳安剑阁隔阻,情报传递极为困难,恐怕短时间内难以传回,如果刘大人真需要关陇方面的情报,卑职可专门差人去联络一下关陇司。”杜弼略微显得有些诧异,毕竟关陇相隔着汉中蜀地,那边的情报并非是急需,现在中尉府传递过来的情报,大多是关于蜀地军情变化的情报以及洛阳武昌方面魏吴两国高层的信息,关陇太过遥远,就算拿到确切的情报也没有多大的意义。

    刘胤知道此事急不来,远在三四千里之外的关陇,真要传递消息过来,也绝非是一朝一夕的事,现在的通信手段,还是太落后了,就连信鸽也没有,貌似利用信鸽传信,还是唐代以后才有的事吧。

    “那就有劳杜左丞了。”

    杜弼拱手称诺,退了一下。

    屋内安静了下来,刘胤将所有报告重新地细阅了一遍,凡是重要的地方,他都拿红笔圈了起来,各方提交的情报虽然详实,但也不乏疏漏重复之处,这就需要阅者去粗取精、去伪存真,许多的时候,真相往往隐藏在表相之下,需要细细地甄别。

    不多时,杜弼去而复返,手中多了一卷纸,……(未完待续。)

第366章 司马望

    当司马望踏上前往陇右的道路,心情着实不能平静,几十年来,魏蜀双方一直在关陇一带保持着均势,从诸葛亮到姜维,虽是锲而不舍,但在一代又一代的雍凉都督铁桶般的防守面前,却是劳而无功,双方的疆界一直维持在秦岭的一线,互有攻防,却始终也未能有谁突破这一点,

    但这种平衡魏景元四年被打破了,钟会率十八万大军三路入蜀,气吞万里如虎,整个魏国上下一派欢欣鼓舞,认为蜀国必将灭亡,大魏一统天下之势,无人可挡。

    可世事的演变却出乎了所有人的预料,由于吴国的入局,本来局势明朗的益州变得混乱不堪,现在的益州,几乎变成了一个大泥潭,一旦陷入进去,很难再抽身而退,钟会的十五万大军陷入其中,吴国也为之投入了半数的兵力,双方在益州的争夺可谓是不遗余力。

    而偏安于南中的蜀国,似乎被人给遗忘了,在世人的眼中,南中那穷极荒蛮之地,蜀国朝廷流亡于此,恐怕也难有什么作为了,在三国相争的格局中,蜀国已经是被边缘化了。

    但就在世人皆以为蜀国已经是无足轻重之事,却传来了陇右五郡失守的消息,这无疑是一个晴天霹雳一般,让所有的魏人都发懵了,就连司马望也不例外。

    司马望是司马孚之子,司马懿的侄子,早年曾过继兄长司马朗。司马家族在东汉之时便是河内望族,累仕公卿,自司马懿之后。司马家族已成为曹魏事实上的统治者。权倾朝野。做为司马家族中核心一员的司马望,自然理所应当地受到了重用。

    当然,司马望的能力和才华也是相当地出众,否则他断不可能在司马子嗣如云的情况下,受到重用和提拨。司马望在担任征西将军、雍凉都督的八年之中,威化明肃,治军严整,多次成功地抵御了姜维的进攻。声震关陇。

    后来凭借着在关陇的功绩,司马迁任卫将军、中领军,掌管禁军,去年又升任为骠骑将军,是目前大魏朝中品秩最高的将军,司马家族中统治核心的成员之一。

    也难怪司马昭在听闻陇西事变之后,第一个想到的人选就是司马望。

    司马望也不孚司马昭的厚望,顶风冒雪地赶赴长安去上了任。由于天气严寒,大军无法出动,司马望此行只带了数十名的亲随。和匹马单骑去长安几乎没什么分别。

    摆在司马望面前的形势很严峻,陇右五郡和金城郡失守。整个关中能调动的兵力不足万人,人心惶惶,士气低迷,局势芨芨可危。

    不过司马望终归是一代名将,没有被眼前的困难所吓倒,现在大雪封路,大队的人马调不来关中,但同样也会抑制蜀军的行动,司马望并不太担心蜀军会在这个时候发起进攻,他适时地调整了关中的布防情况,将关中有限的兵力调整到三个点上:长安、陈仓和新平。其中长安是关中之核心,是必保的目标,陈仓是蜀军从陇右东进的咽喉要冲,新平则是从安定东进的要地,保住这三地,就等于是守住了关中。

    尤其是是陈仓,是关陇道上最重要的战略要地,魏蜀之间的数次战争,就曾围绕着它来进行,司马望镇守雍凉八年,对于雍凉的山河地理可谓是了若指掌,他到达关中之后,这一项的任命就是调整陈仓的守将,任命越骑校尉王浑为陈仓守将,率兵三千镇守陈仓。

    司马望相信,以陈仓的坚固,就算是蜀军倾其三万人马来攻,也未必能在短时间内拿下,现在正是数九天气,滴水成冰,守军在城内有城垣的掩护可以避寒,而攻城部队在野地冰雪之中,根本就没有机会呆上过长的时间,只要能挨得过这个冬天,关东的大军进入关中,局势便顷刻间可以逆转过来。

    司马望的判断还是准确的,蜀军在豪取陇右五郡之后,停止了前进的步伐,再没有向陈仓发起进攻。这个冬天,魏蜀双方一直保持着剑拨弩张的状态,但一直未做出任何实质性地接触,胜利的天平,在悄悄地向魏国这边倾斜。

    正月刚过,第一拨的魏军就已经从关东进入了关中,显然司马昭急欲地夺回陇右失地,在冰雪还未全部消融的时候,就已经绘司马望增兵。

    随着关东的大军陆续的入关,司马望也开始谋划着向陇西进军的计划,到了二月初的时候,关中的兵力已经达到了十万,在未动用益州和南线军队的情况下,司马昭能征调到十万大军,已经魏国所能调动的兵力的极限了。

    不管是司马昭还是司马望,都未将偷袭陇西的刘胤放在眼里,在他们的眼中,刘胤不过是一个乘虚而入的小人物,根本就不值一提,魏国的底蕴是何其的深厚,又岂是刘胤这样小小的蝼蚁所能撼动的。征调十万大军来对付他,已经是绰绰有余了,司马昭根本就不会因为刘胤的出现而改变他最初的策略。

    司马望也毫不怀疑,这将是一场没有多大悬念的战争,只要魏国大军挥师西进,这种胜利将会是碾压性的。

    更何况,司马望在出征之前,又接到了金城太守杨欣的密信,杨欣当时迫于形势初迫降蜀,很是懊悔,此次愿意助魏军一臂之力,引羌人进犯陇右,让刘胤首尾难顾。

    司马望大喜,有杨欣在背后掣肘,刘胤想不败亡都难,当即便回复杨欣,要他依计行事,同时也向杨欣许诺,事成之后,一定会向朝廷表奏他担任凉州刺史。当然,这种空头的支票司马望还是很乐意开的,至于将来他坐上坐不上凉州刺史,还得由司马昭说了算。

    有杨欣的援肋,司马望更没有什么理由来怀疑此次西进的成功率,为了尽快地完成司马昭的期望,司马望紧锣密鼓地完成了进攻前的最后准备,亲自指挥十万大军,沿着关陇大道,浩大而进,直指街亭。(未完待续。)

第367章 街亭:蜀人心中永远的痛

    陇山是横亘在关中平原西部的一座高山,如同从空中鸟瞰,陇西就恰如关中平原地头的一处田垄,故而世人给它起了一个比较贴切的名字——陇山,又因其曲折险峻,盘道六重方可登顶,又名六盘山。

    想从关中进入陇西,南北走向的陇山就是一道必须要逾越的屏障,走六重盘道翻越陇山很不现实,所以最佳的行进路线便是千里陇山之中的各处隘口。

    相比与其他的隘口地势险要,易守难攻,街亭无疑是最为奇葩的一道隘口。陇山巍峨险峻,绵延千里,可偏生到了街亭这儿,好似被生生截断一般,留出一条宽达数里的平坦大道来,于是古往今来,街亭隘口就成为关中通往陇右的一条重要通道。而这样的地势,也无疑造就了街亭的易攻难守。

    提起街亭,无疑是蜀人心中永远的痛。

    蜀建兴六年,诸葛亮写下了千古文章《出师表》,向后主刘禅痛陈决心,誓师北伐。不得不说,这是蜀汉历次北伐中最为规模浩大的一次,也是离成功最近的一次,诸葛亮兵出祁山,天下为之震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