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最后的三国-第20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诸葛亮在世之时,就曾称赞董厥“良士也,吾每于言之。思慎,宜适。”可以看出董厥是一个谨小慎微,循规蹈矩的人,倒是和诸葛亮的性格颇有些相似之处,但他的才干和诸葛亮那是差了十万八千里。

    由于董厥和守尚书令的樊建对擅权弄国的黄皓是咸共将护,无能匡矫,现在黄皓在朝中几乎是一手遮天,不但私自扣留各地告急的奏疏,就是谁想见天子的面,都的得到黄皓的准许。简直就是无所欲为。众臣也是敢怒不敢言,或有弹劾者黄皓者。轻则丢官罢职,重则斩首抄家,许多忠直之士也只能是保持缄默。

    现在的蜀汉朝廷真的是陷入了内忧外患,剑阁的意外失守几乎让蜀汉陷入了绝境,接下来的成都保卫战,困难程度可想而知。姜维远走阆中,他所率的军队是指望不上了。

    刚刚从阆中传回来的消息,镇守阆中的镇军大将军宗预在阆中之战中寡不敌众,死战不退,最终被贾充所率的魏军团团围困在荡石寨,壮烈殉国。

    阆中外围有三大要隘:岩渠寨、蒙头寨和荡石寨,贾充采用偷袭的手段,夺了岩渠寨和蒙头寨,整个阆中形势变得芨芨可危,宗预率五千兵增援之后,就一直坚守荡石寨,与守阆中的巴西太守王岱互为犄角,抵御贾充的猛攻。

    就算宗预领兵到来,也不能从根本上挽回阆中的危局,以一万蜀军对抗五万魏军,力量对比过于悬殊,没有人觉得会有任何的胜算。

    派宗预前往阆中,也只是蜀汉朝廷的权宜之计,他们把更多的希望寄托在了东吴的援兵上,满以为只要东吴可以出兵,阆中之围便可以轻易地解决。

    但东吴的背信弃义,不但没有出兵援助,反而是乘火打劫,蜀汉朝廷为了应付东吴之叛已经是焦头烂额了,早已无瑕顾及阆中之事了。

    宗预苦苦支撑了一月之余,等不来援兵,而他所率的将士也是越打越少,荡石寨虽然险要,但也架不住几万魏兵的轮番攻击,坚持到最后,荡石寨最终还是陷落了,宗预身边的亲兵欲保其突围,宗预断然拒绝,慷然地道:“人活七十古来稀,我已年过七十,所窃已过,但少一死耳,今日能为国捐躯,死的其所!”最终死战不退,殒于乱军之中。

    宗预是继永安都督罗宪、中都护诸葛瞻阵亡之后的第三位蜀汉重将,他以最慷慨悲歌的方式为自己的生命划上了一个句号,也为蜀汉王朝洒尽了最后一滴血。

    荡石寨的失守使得阆中的形势万分地险恶,就在最关键的时候,姜维率军赶到了阆中,击退了贾充的进攻,稳住了阆中的局势,避免了因为阆中失守而是益州局势更为不堪的境地。巴西郡的粮仓也暂时地缓解了姜维军的困境,在阆中,姜维同贾充又进入了相峙之局。

    姜维虽然稳定住了川东北的局势,但成都方向姜维就鞭长莫及了,如今前门狼未驱,后门又进虎,吴狼魏虎,眈眈而视,直把成都视为盘中之餐,欲吞之而后快。

    刘胤与张绍叔侄谈论片刻,挂念有司职在身,不敢多耽搁,正准备起身告辞,忽然张府一名管事匆匆而进,神色慌张,似有要事禀报,不过见刘胤在场,欲言又止。

    张绍挥了挥,很随意地道:“刘将军不是外人,有事只管禀来。”

    管事的急急禀道:“老爷,刚刚传来的消息,吴国七万大军由涪城南下,已攻破绵竹,向成都杀来,魏国八万大军绕道汶山道,亦向成都袭来。”

    张绍、张遵脸色陡然一变,刘胤也是暗暗心惊,原以为吴魏两军会在涪城撕逼,未分胜负之前,无论吴魏都是不可能抽调兵力南下成都的,可未曾想到吴魏两国竟然放弃了在涪城决战的意图,吴军沿大道而进,魏军改走汶山小道,两者齐头并进,都只为了一个目的,抢夺成都而来。虽然看起来吴魏并没有同盟的打算,但双方都把目标锁定在了成都上面,看来让二虎竞食的企图,也落空了。

    张遵面带忧色地道:“吴魏两国十五万的兵马,成都如何挡之?”

    张绍的眉头紧皱(未完待续。)

    ps:  正版读者稍后再看,谢谢

第338章 借刀杀人

    金城郡毗邻九曲黄河,是联结陇右和河西走廊的重要通道,同时这里羌胡杂居,亦是一座边防重镇。

    金城的春天来得格外的迟,虽然已经是时近二月,但黄河上坚实的冰面依然告诉人们,春天还很遥远。

    杨欣此刻的心情很复杂,去年冬天的时候,邓艾的一封来信让举棋不定的杨欣最终是下定了决心,向蜀军投降。

    原本蜀军首先针对的目标之中并没有金城,但狂飙席卷了陇右诸郡,带给杨欣的震憾还是难以言表的,就如同是一眨眼之间,整个陇右五郡就没了,金城郡与陇西郡接壤,唇亡齿寒,杨欣的确感受到了那刺骨的寒意。

    没有任何的怀疑,蜀军的下一个攻击目标便会是金城,这让杨欣是寝食难安,摆在他面前的,只有两条路,要么战,要么降。战的话,毫无疑问,上邽的杨豹就是他的下场,同上邽一样,金城也只有一千余人的守军,上邽只坚持了两个时辰的时间,杨欣甚至觉得自己都坚持不了两个时辰,毕竟杨豹誓死而战的血性杨欣是没有的。

    有部下建议杨欣干脆放弃金城,向西逃往西平郡或向北逃往武威郡,在大敌当前的情况下,也不吝是一种选择。

    杨欣迟疑未决,相比于金城,西平郡和武威郡更为偏僻荒凉,魏国驻军更少,谁又能保证蜀军拿下空城金城之后,会继续长驱进军,进逼西平武威。更何况临阵脱逃那可是杀头之罪。未发一矢便放弃金城。将来朝廷追究下来。也是一个死罪。

    权衡再三,杨欣也是没有拿定主意,这个时候,蜀军还未曾兵临城下,邓艾的书信就到了,杨欣没有想到邓艾居然早已归降,深感震惊。想来陇右之失,牵弘、王颀的投降。与邓艾也是有着莫大的关系。

    同牵弘、王颀一样,杨欣也是邓艾的部下,曾追随邓艾南征北战。不过和牵弘相比,杨欣同邓艾的关系也就疏远一些,仅仅是上下级隶属的关系,并无深交。但迫于形势,杨欣也决定效仿牵弘王颀,举城而降,最起码,自己的太守职位不会丢掉。

    为了刻意地巴结刘胤。杨欣除了递上降书顺表之外,还特意地赠送了两匹宝马和五百匹普通战马。

    但杨欣的谄献却引起了刘胤的警觉。虽然一如旧例,杨欣同牵弘王颀一样依卓担任金城太守,并受封安远将军,列城亭侯,但刘胤却安排了一名蜀军校尉聂恺来担任金城都尉,同时带了一曲人马置换了金城郡原有的五百守军。

    这一举措虽是合情合理,但却让杨欣深感忧虑,显然刘胤并不是对他完全的信任,虽然他依然身为金城太守,但有聂恺带五百人驻守金城,却有一种大权旁落的感觉。

    尤其是司马望在长安集结军队准备反击的时候,杨欣便懊悔不已,看来当初的投降之举太过草率了,一旦司马望反击得手光复陇右,自己就会沦为叛臣逆贼,那就是夷灭三族的下场。

    一想到此节,杨欣后脊梁骨一片冰凉,他不想当初如果拒绝投降的话很可能就如同杨豹一样灰飞烟灭了,只是想着魏军反攻倒算,自己的处境堪忧,真是上贼船容易,下贼船难。

    杨欣呆坐在席上,不禁是仰天长叹。

    “父亲为何事而叹息?”其子杨虎在一旁问道。

    杨欣叹道:“一步走错,满盘皆输啊。”

    “父亲的意思是不该降蜀?”

    杨欣沉重地道:“悔不该当初听邓艾之言,草率地降蜀,现在司马骠骑已经在长安集结了十万雄兵,恐怕不日就要开赴陇西,区区三万蜀兵,如何能抵挡得了,大军所至,灰飞烟灭,可叹你我父子,恐怕也只能为刘胤殉葬了,真是一步走差,千步难回!”

    杨虎道:“既然父亲萌生悔意,何不遣人暗中联络司马骠骑,具言当初降蜀,乃是迫于形势,不得已而为之,只要父亲能戴罪立功,相信司马骠骑也会宽宏大量,继往不咎的。”

    杨欣摇头道:“你所言为父也不是没有想过,现在刘胤早起疑心,派遣聂恺出任金城都尉,更将金城原有守军调走一半,另派五百蜀兵来守城,现在为父麾下所能调动人马,不过区区五百人而已,想凭借这五百人戴罪立功,何其难也!”

    杨虎也沉默了,的确,带五百人确实是成不了什么大事,恐怕刚露出点反心,就连聂恺这一关也过不了,拿不下金城,无法给司马望提供帮助,凭什么要让人家相信自己的诚意,在司马望那边或许已经将杨欣视做了墙头草,随风而倒,这个时候仅仅是言语上的表态没有实质的行动,绝对是逃不了杀头的命运。

    杨欣沮丧地叹息道:“这就是命,我们杨家是在劫难逃了!”

    杨虎沉吟片刻,眼珠一转,道:“父亲勿忧,孩儿有一计,可成大事。”

    杨欣面露喜色,道:“虎儿有何妙计,快快道来。”

    杨虎道:“父亲手中无多少兵马,但我们可以借刀杀人,西羌烧当姚柯迴部现居于西平,父亲只需诱使其攻伐陇西,刘胤必然是首尾难顾,必败无疑,父亲只需籍此功,便可保全家性命无虞。”

    杨欣摇头道:“羌人犯境虽时有发生,但大多在秋粮收获之时,现在天寒地冻的,羌人也劫掠不到什么东西,如何肯轻易地出兵?”

    杨虎的眼中掠过一抹狠色,道:“此事易耳,羌人不愿出来,我们逼他们出来便是。孩儿亲自带一队人马,乔装成蜀军模样,到西平去偷袭一些羌人部落,杀点羌人,我就不相信烧当羌的姚柯迴能坐得住。”

    杨欣暗喜,道:“此计甚妙,姚柯迴向来护短,如果能杀其子民,必能将其逼反。只不过我儿须得小心行事,切勿露了马脚,否则有杀身之祸。”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