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最后的三国-第14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办法,这是后主刘禅亲自下达的旨意。

    据说也是黄皓在背后进献的谗言,美其名曰地称之为可以防范前线军队的哗变,这样一来,供应剑阁的粮草被限定在每月月初和月中的时候送抵剑阁,但由于道路险阻,有时候粮草并不能按时运达,而此次粮草被截在半路上,让姜维的军队无十日存粮,才导致了剑阁失守,按真正情况,这也怪不得姜维如此退兵了。

    “该死的阉竖,当真是百死莫赎!”听闻真正内情的刘胤愤怒地一拳砸在几案之上。(未完待续。。)

第243章 忧患重重

    ps:  下一更迟点发,估计是在上午。

    对黄皓的隐忍也是迫于形势,并非是刘胤不想动他,但现在刘胤真的已经是忍无可忍了,看来这个祸害对蜀汉的危害远远大于自己的预估,剑阁之失与黄皓有着脱不了干系,如果不想法设法地将他除掉,蜀汉政权迟早会亡在他的手中。

    刘胤的眼中,掠过一抹杀机,看来除掉黄皓,已经是迫在眉睫的事,有条件要办,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办。

    刘胤心中暗暗地打定了主意,不过他没有和张绍张遵叔侄明言,除掉黄皓必须暗中筹划,黄皓党羽众多,一旦被他发现自己图谋,定然会有所防备,再想动手就不那么容易了。

    此行到张府,刘胤是来辞行的,他原本已奉命前往新都,临行之前与张绍会面,一来表达自己的谢意,回朝之后,刘胤自然也就知晓了张绍在朝堂上力保自己的事,不禁大为感动,特地来致谢。二来也是想就目前的局势,与张绍交换一下看法,在朝中,刘胤可信赖的人不多,与谯周等到本土派系更是势同水火,刘胤此行就是想通过张绍了解一下蜀汉朝廷内部的状况及应对之策。

    张绍对黄皓也是深恶痛绝,不过现在刘禅对黄皓是言听计从宠幸之至,谁也没办法动他一根汗毛。上次姜维在朝堂之上未能杀得了黄皓,反倒是被逼避祸沓中,从而导致汉中失守,黄皓非但没有收敛。反而是愈发地骄纵起来。把持朝政。克扣粮饷,截留奏疏,惑乱圣听,把蜀汉朝堂搞得是乌烟瘴气,尤其是诸葛瞻身殒之后,姜维远在北境,尚书台主事的三人去其二,仅余董厥一人。而董厥也并非是那种能力出众有所担当的人。

    诸葛亮在世之时,就曾称赞董厥“良士也,吾每于言之,思慎,宜适。”可以看出董厥是一个谨小慎微,循规蹈矩的人,倒是和诸葛亮的性格颇有些相似之处,但他的才干和诸葛亮那是差了十万八千里。

    由于董厥和守尚书令的樊建对擅权弄国的黄皓是咸共将护,无能匡矫,现在黄皓在朝中几乎是一手遮天。不但私自扣留各地告急的奏疏,就是谁想见天子的面。都的得到黄皓的准许,简直就是无所欲为。众臣也是敢怒不敢言,或有弹劾者黄皓者,轻则丢官罢职,重则斩首抄家,许多忠直之士也只能是保持缄默。

    现在的蜀汉朝廷真的是陷入了内忧外患,剑阁的意外失守几乎让蜀汉陷入了绝境,接下来的成都保卫战,困难程度可想而知。姜维远走阆中,他所率的军队是指望不上了。

    刚刚从阆中传回来的消息,镇守阆中的镇军大将军宗预在阆中之战中寡不敌众,死战不退,最终被贾充所率的魏军团团围困在荡石寨,壮烈殉国。

    阆中外围有三大要隘:岩渠寨、蒙头寨和荡石寨,贾充采用偷袭的手段,夺了岩渠寨和蒙头寨,整个阆中形势变得芨芨可危,宗预率五千兵增援之后,就一直坚守荡石寨,与守阆中的巴西太守王岱互为犄角,抵御贾充的猛攻。

    就算宗预领兵到来,也不能从根本上挽回阆中的危局,以一万蜀军对抗五万魏军,力量对比过于悬殊,没有人觉得会有任何的胜算。

    派宗预前往阆中,也只是蜀汉朝廷的权宜之计,他们把更多的希望寄托在了东吴的援兵上,满以为只要东吴可以出兵,阆中之围便可以轻易地解决。

    但东吴的背信弃义,不但没有出兵援助,反而是乘火打劫,蜀汉朝廷为了应付东吴之叛已经是焦头烂额了,早已无瑕顾及阆中之事了。

    宗预苦苦支撑了一月之余,等不来援兵,而他所率的将士也是越打越少,荡石寨虽然险要,但也架不住几万魏兵的轮番攻击,坚持到最后,荡石寨最终还是陷落了,宗预身边的亲兵欲保其突围,宗预断然拒绝,慷然地道:“人活七十古来稀,我已年过七十,所窃已过,但少一死耳,今日能为国捐躯,死的其所!”最终死战不退,殒于乱军之中。

    宗预是继永安都督罗宪、中都护诸葛瞻阵亡之后的第三位蜀汉重将,他以最慷慨悲歌的方式为自己的生命划上了一个句号,也为蜀汉王朝洒尽了最后一滴血。

    荡石寨的失守使得阆中的形势万分地险恶,就在最关键的时候,姜维率军赶到了阆中,击退了贾充的进攻,稳住了阆中的局势,避免了因为阆中失守而是益州局势更为不堪的境地。巴西郡的粮仓也暂时地缓解了姜维军的困境,在阆中,姜维同贾充又进入了相峙之局。

    姜维虽然稳定住了川东北的局势,但成都方向姜维就鞭长莫及了,如今前门狼未驱,后门又进虎,吴狼魏虎,眈眈而视,直把成都视为盘中之餐,欲吞之而后快。

    刘胤与张绍叔侄谈论片刻,挂念有司职在身,不敢多耽搁,正准备起身告辞,忽然张府一名管事匆匆而进,神色慌张,似有要事禀报,不过见刘胤在场,欲言又止。

    张绍挥了挥,很随意地道:“刘将军不是外人,有事只管禀来。”

    管事的急急禀道:“老爷,刚刚传来的消息,吴国七万大军由涪城南下,已攻破绵竹,向成都杀来,魏国八万大军绕道汶山道,亦向成都袭来。”

    张绍、张遵脸色陡然一变,刘胤也是暗暗心惊,原以为吴魏两军会在涪城撕逼,未分胜负之前,无论吴魏都是不可能抽调兵力南下成都的,可未曾想到吴魏两国竟然放弃了在涪城决战的意图,吴军沿大道而进,魏军改走汶山小道,两者齐头并进,都只为了一个目的,抢夺成都而来。虽然看起来吴魏并没有同盟的打算,但双方都把目标锁定在了成都上面,看来让二虎竞食的企图,也落空了。

    张遵面带忧色地道:“吴魏两国十五万的兵马,成都如何挡之?”(未完待续。。)

第244章 三十六计,走为上计

    张绍的眉头紧皱,这似乎就是一个死局,以成都的兵力状况,根本就不可能挡得住吴魏如此众多的人马,就算是蜀国全盛之时将举国之兵加起来,也不过才能达到这个数目。

    “文宣,你怎么看?”张绍将目光转向了刘胤。虽然张飞是蜀汉赫赫有名的勇将,但张绍却似乎没有遗传到张飞的武将因子,做为内政官员,张绍对军事上的见地并不深,所以他才主动咨询刘胤的意见,刘胤无论是阴平道阻击邓艾还是青阳浦大战陆抗,其表现都是可圈可点的,所以张绍才非常地看重刘胤。

    刘胤沉吟了片刻,沉声道:“迁都!”

    “迁都?”张绍和张遵都为之骇然了,一脸震惊地望着刘胤。

    “如果迁都,那迁往何处?”张遵问道。

    “如今敌强我弱,成都已无险可据,失守已是必然,唯今之计,也只有迁都南中,暂避敌锋,将来待益州局势有变,徐缓图复。”刘胤神情凝重地道。

    成都位于平原,沃野千里,一马平川,做为和平时期的国都,位置无疑是最理想的,成都所在的蜀郡,几乎囊括了益州近半数的人口,繁华昌盛。但战乱之时,成都的弊端便显现出来,一旦四周险要尽失,成都便成为绝地。

    刘胤纵然也天大的本事,也不可能在这个时候抵御的了魏吴十五万大军的两面夹击,打不过怎么办?三十六计,走为上计!刘胤熟知古今中外经典战例。困守孤城那是愚不可及的行为。树挪死。人挪活,只有迁都转移,才能保全蜀国最后的力量。

    但凡名将,都会有战略的眼光,不以一城一地的得失论成败,成都虽然是蜀汉的国都,但归根结底它也不过是一座城池,丢了成都蜀汉就得亡国吗?那也未必。虽然巴东三郡失守于东吴,虽然川北四郡也沦陷于魏国,但蜀汉还拥有南中七郡,还拥有健为、江阳、汉嘉这几个郡,退一步还是海阔天空的。

    张绍眉头紧锁,看得出他在沉思,正如刘胤所言,成都势必已经是守不住了,但迁都南中,张绍还是有些疑虑的。“南中乃荒蛮之地。瘴疫之乡,地瘠民贫。如果迁都南中的话,恐存之不易。”

    刘胤心中不禁腹诽,云南可是个好地方,四季如春,物产丰富,后世人出游的天堂,可现在南中在人们的心目中只是穷山恶水,不毛之地,这倒也不奇怪,不是南中不好,只是局限于当今的条件,没有开发罢了。

    刘胤道:“世上本无乐土,先秦时代,益州不也是穷山僻壤荒芜之地吗?今可迁成都之民于南中,开垦土地,屯田植种,以南中广袤之地,养活益州百万人口亦非难事。”

    张绍轻轻地叹了一声,虽然迁都不是最好的选择,但也是迫于无奈的选择,按照目前的形势,战肯定是不不行了,投降也绝不是张绍能接受的,唯有迁都南中,才是蜀汉王朝的唯一出路。“文宣所言甚是,只是未知圣意如何?”

    刘胤神情凝重起来,张绍的话,算是说到点子上了,毕竟刘禅才是蜀汉的当家人,只有他才有拍板做主的权力,自己提出来的迁都计划,想必也会遭到以谯周为首的益州本土势力的强烈反对。历史上邓艾兵临城下,正是谯周力排众议,否决了东投吴国南迁南中的提议,竭力主张投降魏国,最终导致蜀国在还拥有半壁江山的时候拱手而降。

    从个人的角度或者说从益州小集团利益的角度上来说,谯周的行为是没错的,但从国家大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