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最后的三国-第14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陆抗淡然地道:“钟会以为我一军取不得成都,我偏要让他看看,我取得取不得!”

    正说话间,中军来报,东吴的援兵已经至水路而来。

    陆抗腾地站了起来,抚掌大笑道:“来得正好。我计成矣!”

    众将不解其意,陆抗含笑道:“我十万大军入川,攻占一处,便得留守一处,取涪城之后,不过仅余五六万人而已,再若分兵而进,能攻成都者不过三两万人。蜀国防御成都者兵力有限,但仅凭两三万人。却是无论如何也拿不下成都的。所以我才向陛下请救援兵相助,如今五万援兵赶到,来得正当其时,将魏人挡在涪城以北,我军直取成都,大事可定。”

    众将恍然而悟。皆称陆抗妙计。陆抗遂令援兵之中三万守备兵入城换防,两万野战兵直接到城南立营,等候大军集结。陆抗以三万守备兵加上原来的一万军队共守涪城,其余的五万大军则准备与城南的两万援军汇合,以七万之众。南攻成都。

    涪城险要,以四万守军固守城池,挡住魏军十万大军一段时间应该是不成问题,陆抗只要拿下成都,解决掉蜀国之后,回头再来对付钟会,则是轻而易举。

    魏国使者离开涪城,返回了魏军大营,回见钟会。

    钟会道:“陆抗可曾看过我的书信?”

    使者禀道:“回都督,陆抗是当着卑职的面看完了书信的。”

    “陆抗可有回信?”

    使者将书信呈上道:“陆抗在原书之后写下了回复,请都督查见。”

    钟会微咦了一声,接信在手,打开一看,在他洋洒几千言之后,陆抗只附了八个字:“鹿死谁手,各凭本事。”

    钟会哈哈大笑,道:“陆抗的笔力刚劲有余,缺乏醇厚,听说陆抗师从顾雍,而顾雍可是蔡伯喈的得意门生,书法造诣非凡,看来陆抗只学到一些皮毛而已。”

    众将是面面相觑,钟会不谈陆抗回信的内容,却只论书法,似乎有些风马牛不相及。

    钟会正色地道:“人如其字,字如其人,一个人的品行完全可以从字迹上表现出来,陆抗刚直有余,却是缺乏圆滑。陆抗在我书信后留言鹿手谁手,看来其争雄之志不减啊,只可惜他却不知刚而易折,柔则长存的道理,本督断定陆抗将来必败,死无葬身之地。”

    这时,斥侯官进来禀报道:“启禀都督,涪水渡口发现大量吴军战船,东吴援兵已赶到涪城。”

    众将皆惊,现在陆抗拒守涪城,这仗都不好打,如果吴军援兵赶到,那就更难打了。

    “吴军援兵有多少人?可否全部进入涪城?”钟会沉声喝问道。

    “吴军援兵大约有五万人,不过并未全部进入涪城,其中三万进城,两万驻扎在于城南,另立一营。”

    “驻扎城南?这陆抗到底想玩什么把戏?”田续嘟囔了一句,颇为不解。

    不光是田续,在场几乎所有的魏将都有些莫名其妙,吴军的防线在涪城,按理说援兵赶到,就算是不全部入城,至于也应当布署在城东城西一线,向涪城守军遥相呼应才对,现在陆抗干脆把这两万人放到了背后,真心搞不懂陆抗的布兵之道。

    钟会沉吟片刻,突地眼中闪过一道寒芒,失声道:“不好,陆抗此番调兵遣将,定然有拒我军于城北,吴军大队人马偷袭成都的企图。”

    众将悚然一惊,现在涪城就如同是挡在魏军面前的一道山峰,无法逾越,想要打通前往成都的道路,就必然先得拿下涪城,可现在吴军集结了大量的军队于涪城,此刻的兵力,已同魏军相差无几,拿下涪城的难度陡然倍增。攻不下涪城,也只有眼睁睁地看陆抗分兵去取成都。

    成都才是最关键的,得成都者得益州,坐视吴人攻取成都而无能为力,岂不让一干魏将郁闷死。

    这时监军卫瓘呵呵一笑道:“此去成都,又不仅是涪城一条道,由此向西,便是汶山郡,取道汶山,可以直抵雒城,都督可率兵走汶山道,直取成都,这鹿死谁手,尚未可知。”

    汶山道是成都西面的一条古道,沿着岷江河谷,从江油折向西行,途经汶江、汶山,可以直抵雒城,距离成都只是一步之遥,不过因其路途遥远而且道路艰难,所以从剑阁到成都,几乎无人走这条路,现在魏军被阻涪城之下,想要迂回攻打成都,汶山道却不吝是一个最好的选择。

    钟会大喜,留丘建王买率兵三万在涪水以北扎营,与涪城的魏军相峙,自己亲率八万大军,转道汶山,直取成都。(未完待续。。)

第242章 汉寿亭侯关彝

    刘胤离开郪县,星夜兼程马不停蹄地赶回了成都。

    既然要走,那就不必拖拖拉拉,反击吴军的计划已经破产,把时间耽搁在路上那就更不是明智的举动了。更何况邓艾语焉不详的话让刘胤心中更有一丝的隐忧,无论如何,保卫成都才是重中之重的事,虽然刘胤目前还没有更好的计划,不过也得等到回到成都再说了。

    刘禅对刘胤的回归很是高兴,有三万多人马回来拱卫成都,刘禅的安全感又回来了,他安排刘胤驻守新都,与行卫将军的董厥共守成都。

    新都是成都北面三十里之外的一座县城,也是成都最后的一道防线了。至于更靠近一点的重镇雒城,早几日由汉寿亭侯、龙骧将军关彝率兵三千去镇守了。

    关彝是关羽之孙、关兴之子,关兴英年早逝,遗下两个儿子,长子关统曾任虎贲中郎将,并娶了公主,但亦早亡无后,汉寿亭侯的爵位就由关兴的次子关彝来继承。

    相比与声名显赫的关羽,他的子孙一直比较默默无闻,关彝担任的龙骧将军也不过是一个虚衔,徒有将军的名号,却无领兵的实权,年届不惑的关彝似乎也淡泊名利,远离了蜀汉的权力中心。

    如果蜀汉朝政可以继续平稳地运转下去,关彝认为自己将会在汉寿亭侯府颐养天年,过着平淡无奇的生活,直至终老。但世事之风云变幻,却是让关彝始料未及的,汉中失守。东吴犯境。新仇旧恨。涌上心头。

    当陆抗攻取涪城,蜀汉朝堂乱作一团,文武诸臣莫衷一是之时,关彝挺身而出,主动地提出去守雒城。

    后主刘禅感动地是一塌胡涂,关键的时候,还是先帝的老臣之后能站出来分忧解难。想当年先帝在涿县起兵之时,就与关张结为了异姓兄弟。几十年的风雨征程,几十年的肝胆相照,这份患难与共的兄弟之情一直都不曾忘怀,休戚与共,风雨同舟,可以说,蜀汉的这片江山,就是他们兄弟齐心协力打下来的。

    而今天,当年的桃园之义早已作古,刘关张的结义之情也已经已为了传说。时过境迁,物是人非。人们已经很难再想象那段相濡以沫的手足之情了。但现在满朝文武茫然地手足无措之时,先前并不起眼,丝毫没有引起人们关注的关彝却义无反顾地挺身而出,刘禅真的很感动,仿佛又看到了义薄云天的关二叔。

    关彝和东吴有着不解的私家恩怨,而这种私怨又掺杂在国仇之中,家仇国恨,让他再也无法沉默下去了,擎着青龙偃月刀,关彝带领着关家的私兵部曲和朝廷所派的三千人马,傲然地踏上了前往雒城的道路。

    刘禅的手中,已经拿不出多少的兵马来了,这三千人马,大多还是从是成都的豪强士家借调来的,还有一部分是新募之兵。多数人看来,关彝此次带这些兵前往雒城,肯定是凶多吉少,但关彝却没有丝毫的畏惧,带着风萧萧兮易水寒的气势,慷然北行。

    刘胤回到成都的时候,关彝也已经出发了,雒城有关彝守着,他的军队只需防卫新都即可。

    现在刘胤的辖下,统率的是左军和右军的两万五千人马,回到成都后,缺员也就可以很快地补充完毕。至于李球的羽林右军和黄崇的虎贲军原本只是刘胤协领的,此次回到成都,自然要归御林军的编制,充实皇宫禁卫,重归卫将军麾下。

    上一任的卫将军诸葛瞻已经在青阳浦阵亡了,他的职位便暂时由辅国大将军董厥临时代理,称之为行卫将军,整个宫廷的禁卫也由董厥来负责。

    刘胤听从了邓艾的建议,暂时隐忍了,没有去对付黄皓,的确这个时候如果发难的话,只会在朝廷之上掀起轩然大波,以刘禅对黄皓的宠信程度,就算自己手中持有实打实的证据,刘禅也未必会重罚黄皓,现在蜀汉内忧外患风雨飘摇,却是再也经不起折腾了。

    不过也只是暂时的隐忍,并不代表刘胤真的就放弃了,如果有合适的机会,刘胤一定会铲除这条祸国的蛀虫。正如邓艾所说的,要么不出手,一旦出手就必须置之于死地,绝不会给黄皓任何翻盘的机会。

    刘胤的回归让成都的局势看起来缓和了一些,至少刘禅的安全感是有了,守卫成都的军队达到了四五万人,至少不会出现无兵可御的状况了。

    但刘禅的好心情仅仅维持了一日,前方传来的消息如同是睛天霹雳一般,把刘禅给劈了个外焦里嫩,整个人差点就傻掉了。

    剑阁失守了!

    还有比这更让人沮丧的吗?显然是没有了,剑阁是蜀北的门户,剑阁的失守就意味着魏国大军可以长驱直入,整个蜀汉将会陷入灭亡的边缘。

    如果说吴国的背叛对整个蜀汉而言是一个重大打击的话,那么剑阁的失守就是最后的致命一击,整个成都都陷入了一片巨大的恐慌之中。许多人纷纷地站出来质疑姜维的过错,如此轻易地放弃剑阁,简直就是误国误民,姜维身为大将军,必须要为此事负责。

    诘难弹劾姜维的声音不断,但此刻姜维远走阆中,又如何能听得到这些声音。

    刘胤也没有想到姜维会如此轻率地就放弃了剑阁,唯有张遵,却是很清楚其中的原因。兵曹一直负责军模辎重粮草的管理,剑阁军中只有一个月存粮的事张遵一清二楚,但他也没办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