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最后的三国-第14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床弩和投石车可不光是魏军有,守城的吴军同样都装备着这些武器,在三国时代,投石车和床弩属于标配武器。蜀国有诸葛亮这样的天才,魏国有马钧这样的奇才,在武器制造领域,各有千秋,各擅胜场。

    吴国虽然在技术研发上是一个短板,但吴蜀关系融洽之时,吴国还是从蜀国进口了大批量的连弩车和单兵弩。当然那种一发十矢的连弩车和元戎弩是采购不到的,但稍微落后一个级别的五矢连弩车和单兵弩还是可以广泛地装备到吴军之中。

    投石车吴国也可以自行制造,不过工艺比较粗糙,好在吴军此次入川可以采用水路运输,中型的投石车还是可以运到涪城来的,最起码吴军中型的投石车威力足可以抗衡魏军的小型投石车。

    双方兵还未接触,床弩和投石车就已经是投入了交战,魏国的目标是摧毁城墙,而吴国的目标是摧毁魏国的这些床弩和投石车,一时间战场之上弩箭穿梭,飞石横空,扑天盖地。

    当然,这些器械的作战只是序曲,冷兵器的战争,还是以人为主的,片刻的光景,魏军的攻城部队已经进入到了弓箭的射程之内,双方的弓箭兵立刻投入了对射之中,更为密集的箭雨几乎覆盖了大半个天空,使得晴朗的天空看起来阴沉了许多。

    胡烈指挥先登营顶着盾牌,扛着云梯,冒着箭雨,向着涪城的城墙努力地接近着。

    越临近城下,箭矢的密度便越大的,尽管有铠甲和盾牌的防护,前进的魏兵还是不断地有人倒下,每向前一步,都必须用尸体和鲜血来铺路。

    但袍泽的阵亡并不能阻挡魏兵前进的勇气,反而更激励着他们的士气,魏兵士卒个个双眼赤红,面带着狰狞的杀气,奋勇地前进着,终于突破了涪城的外围所设的拒马和鹿角构筑的防线,攻到涪城的城下。

    一架架的云梯竖了起来,战斗变得更为地惨烈起来。(未完待续。。)

第240章 涪城之战(六)

    攻城战从一开始就进入了到白热化的程度,钟会几乎没有进行什么试探性地攻击,直接就投入了重兵军团,对着涪城发起了猛烈的攻势。

    因为钟会不能等,没有时间慢慢地玩围困战,他必须要速战速决,唯恐迟则生变。现在蜀都成都还未拿下,姜维的主力远走阆中,虽然偏离了主战场,但仍旧是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钟会必须在最短的时间内攻下涪城,打通前往成都的道路。

    攻城战是所有战斗中最难打的,不过钟会倒是不太担心,毕竟魏吴在益州都是客场作战,都没有民心可用,非比而言,背盟弃约落井下石的吴人比魏人更容易受到蜀人的仇视,陆抗想守住涪城,唯一可指望的就是自己带来的兵力,城中蜀人的力量他肯定是指望不上的。

    而且钟会手中的兵力是比吴军更多的,钟会伐蜀之前麾下便有十二万大军,吞并诸葛绪军之后,他的兵力就扩大到了十五万,此次进军涪城,除了汉中留守两万人马剑阁留守一万人马之外,再抛去伤亡人数,钟会手中也有十一万大军,比陆抗的五六万人多出了一倍,攻下涪城,钟会还是信心满满的。

    从一开始的进攻,钟会就采用了连续不断地攻击方式,一次性投入的兵力虽然不太多,但每一波的进攻之后,不论伤亡多少,都会退下来,由下一波的队伍来攻击,钟会排出的攻击梯队,甚至达到了十波之多。

    钟会就是要用这种轮番的高强度的攻击来瓦解守城吴军的意志,在持续不断的进攻中,不断地给吴军施加压力,轮番攻击也可以保证魏兵的体力。让他们始终处于斗志昂扬的状态。攻城战是一场艰苦的拦锯战,身为统帅,钟会自然的有打硬仗打持久仗的准备。而轮番作战可以将魏兵的人数优势发挥的淋漓尽致,战斗持续下去,守城的吴军自然疲惫不堪,这样便可以为魏军赢得更多的机会。

    陆抗也确确实实地感受到了压力。魏军就如长江的浪潮一般,永无止遏地奔流着,打退一波魏军的进攻,下一波的魏军又凶猛地扑了上来,那进攻的势头不光没有衰渐,反而是越战越勇,势头越打越猛。

    整个的城上城下,几乎陷入了箭雨和火海之中,吴军动用了一切可以动用的武器。弓箭、滚木、擂石、沸水、火油甚至是石块砖瓦,只要拿应用的武器,都毫不迟疑地投掷了下去,无数架的云梯在烈焰中焚毁,无数的魏兵在火海之中哀号挣扎。

    战争永远都是最残酷的,生命在战场上是何其地脆弱,整个儿的涪城城上城下,分别躺满了魏兵和吴兵的尸体。攻城的伤亡代价显然要比守城的更大,魏国在城下殒命伤亡的人数。自然要比吴军更多。

    但魏兵对袍泽的身亡却是熟视无睹,一波比一波更强地攻击接踵而至,在弓弩的掩护之下,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攻城资源,云梯、踏橛箭、绳索,只要能踏上城头。无所不用其极,人人惧不畏死,奋不顾身。

    胡烈亲自在城墙下一箭之地外督战,虽然普通的弓箭是伤不到他的,但威力巨大的投石车和床弩却可以轻百易举地将他轰为粉末。中军欲劝其退回到安全地带,但胡烈却是纹丝不动。虽然说投石车和床弩破坏力惊人,但它们的准度和精确性却是不敢恭维,只能用大量漫射的方式来弥补精确性的差距。

    胡烈不相信自己的命气会背到极点,那些床弩和投石车专门来寻自己的晦气,站在一线的位置,便可以更好的激励士气,如果不是钟会有令在先,胡烈甚至有可能亲自去参与攻城作战。

    厮杀一直这样持续下去,双方从红日初升一直战到了日薄西山,涪城上下,尸横累累。

    钟会对吴兵的意志还是刮目相看的,钟会参加过寿春之战,吴兵在那场战役中的表现可以用糟糕来形容,非但淮南一地没有归属东吴,就连投降吴国的诸葛诞也身死灰灭,而吴兵更是白搭上了好几万士兵的性命。而如今时过境迁,吴人这支队伍在陆抗的调教之下,彰显出极高的昂扬斗志,的确是难能可贵。

    钟会也没有指望一天之内就可以夺得下涪城,这场大战,打到最后,一定就是意志和毅力的大比拼,看谁先抗不住,看谁先崩溃。看到红日西沉,钟会便命令鸣金收兵了,准备来日再战。

    魏军如退潮的潮水一般退却而去,陆抗在城头之上也是暗暗地松了一口气,第一天的战斗就进行地如此地惨烈,很显然接下来的战斗将会异乎寻常的艰难。

    但陆抗没有半点退缩的意思,涪城已经是吴国的囊中之物,岂可容别人染指,吃下去的菜,陆抗还真没有吐出来的习惯,就算是魏兵再凶悍,陆抗也要寸土必争,争锋相对。

    最主要的,涪城还是关系到成都的得失,守得住涪城,就有机会挡住魏兵,从容地吃掉蜀汉的残余力量,而一旦涪城失守,吴国就失去了争夺成都的机会,这种为他人做嫁衣的事,陆抗可没有心情去做。

    更何况涪城是吴军水运的终点站,所有粮草辎重都必须先运抵涪城,再经过陆路转运到其他各地,如此交通中枢,更不容许其断裂,否则的话,十万大军深陷无粮之境,想不完蛋都不成。

    看着魏军远去的背影,陆抗已经在思索第二天的战斗情形了。

    “启禀都督,城下一人,口称是钟会派来的使者,有一封信要面呈给都督。”中军禀报道。

    陆抗微感诧异,双方都打到这个份上了,钟会此时来信,还有何用意?陆抗心生好奇,道:“带上来!”

    魏国来使很快地来到了陆抗的面前,深施一礼,将钟会的书信递上,道:“我家都督请陆将军阅览。”

    陆抗接信在手,拆而视之。(未完待续。。)

第241章 鹿死谁手

    显然钟会有秀其书法和文采的癖好,一封书信,洋洋洒洒数千言,笔力遒劲,古朴醇厚。钟会的书法得自家传,其父钟繇就是一代书法大家,钟繇在书法方面颇有造诣,是楷书的创始人,后世称之为“楷书鼻祖”,与晋代王羲之并称为“钟王”。钟会的书法青出于蓝,在魏晋时期,堪称是大家,世人称其父子为“大小钟”。

    钟会的书法不错,文采亦是飞扬,骊六骈四,文藻华美,引经据典,洋洋洒洒。还好陆抗比姜维有耐心,从头至尾将钟会的书信读了一遍。废话挺多,中心意思只有一个,那就是魏吴双方罢兵休好,共分益州之地。

    陆抗淡然地一笑,别人是先礼后兵,钟会是先兵后礼,攻城之前没下书,估计是钟会对自己的实力有极大的信心,认为拿下涪城轻而易举,但一战之后,他感觉到仗不是那么好打,便提出议和。议和倒也罢了,钟会提出来的是双方共取成都,显然是醉翁之意不在酒,成都在涪城之南,共取成都平分益州岂不先得让吴方让出涪城,这点伎俩又如何能忽悠得了陆抗?

    “取笔墨来。”陆抗吩咐了一声,自有下人取过笔墨来,陆抗也没有另外拿纸,就在钟会书信最后的空白之处,刷刷刷写了一行字,折了回来,塞到原来的信封之中,递给魏国来使,道:“烦请转交钟镇西,我意已在信中言明。”

    魏国来使躬身称诺,告辞而去。

    众将纳闷,留平问道:“这仗方打了一日,钟会便来下书,此为何意?”

    陆抗呵呵一笑道:“钟会自恃兵力雄厚。以为可以轻取涪城,鏖战一日,方知我东吴诚不好欺,乃下书诳骗,欲让我军拱手让出涪城,双方共取成都。”

    留平啐了一口。道:“呸!这魏人甚是奸诈,如此下三滥的招数也能使出,共取成都是假,乘机谋夺涪城才是真。”

    陆抗淡然地道:“钟会以为我一军取不得成都,我偏要让他看看,我取得取不得!”

    正说话间,中军来报,东吴的援兵已经至水路而来。

    陆抗腾地站了起来,抚掌大笑道:“来得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