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最后的三国-第13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将在外君命有所不授,大哥,暂且别管圣旨的事,等咱们破了吴狗,回京自然可以和圣上交待。”张乐倒是满不在乎地道。

    傅佥摇头道:“不妥,抗旨不遵那可是悖逆之罪,文宣,进袭涪水也不急在一时,不如你立刻定上一封奏书,上呈天子,具述破敌之详情,相信天子自有明断。”

    刘胤点点头,违抗圣旨那可不是儿戏,现在刘禅那边确实也是火上房,也难怪刘禅心急火燎地催促他回师成都救驾,依刘禅的性格,调走了那么多的御林军原本就欠缺安全感,现在吴军已是进占涪城,不过刘禅吓坏才怪。

    但自己这边真的不想放弃,现在陆抗冒险偷袭涪城,漫长的补给线就是他唯一的软肋,只要捉住机会,在他的软肋上捅上这么一刀,蜀军就可以轻易地转败为胜。而如果回兵成都的话,便会放弃歼灭陆抗的大好机会,陆抗没了后顾之忧,只怕对成都的攻势会更为地猛烈。

    刘胤即刻令陈寿主笔,将自己的想法都写入了奏书当中,刘胤提请刘禅暂时先不召回郪县之兵,至于成都的防御,还有近两万的御林军把守,依靠成都最坚固的城墙,陆抗就算是兵临城下,也恐怕突破不了坚城。如果后主依旧还是很担心的话,不如增调建宁太守霍弋的部下入京勤王。

    建宁太守霍弋主管着整个的南中七郡,虽无庲降都督之名,却有庲降都督之实。魏军寇边,霍弋便几次上书请求带兵接增援成都,保护成都的安全。不过刘禅倒没有同意,南中的局势一直不稳,历来的庲降都督都是以征抚为主,恩威并施,这样才能有效地震慑那些蛮夷部落。

    诸葛亮七擒孟获的事迹一直为人们所津津乐道,但似乎有些言过其实,南中的那些蛮夷一直以来叛乱不断,如果不是那几任的都督才干卓识,南中或恐早就脱离了蜀汉的控制。

    霍弋并没有因为刘禅的拒绝就断了回援成都的心思,他一直密切地注意了朝野的动向,听到吴人入境的消息,霍弋便立刻抽调出南中的两万人马,北上键为郡,饮马长江畔,霍戈的打算就是封死长江航道,不让东吴有机会从南路进攻成都。为此霍弋特地从南中有限的兵力之中,抽调出两万人马,亲自率领,北上救援成都。

    这些消息刘胤也是知晓的,霍弋的兵虽不多,但却是久经善战的山地勇士,必要的时候,可以让这支军队协防成都。

    何况刘胤并不认为被截断粮道的陆抗军还有吞并成都的打算,只要自己这边动手成功,陆抗必将陷入粮草匮乏的窘境,实无余力再取成都。

    信使飞快离开了郪县,疾马如飞,虽然不能保证今晚刘禅就可以看到奏折,但一切顺利的话,最迟明天刘禅就可以得知,刘胤还是很期待刘禅的做为。对于蜀汉朝廷而言,能否安然地渡过此次危机,成败真的在此一举。(未完待续。。)

第227章 不翼而飞的奏章

    ps:  正版读者请十分钟后再看,谢谢配合

    看着邓良远去的背影,征西将军留平鼻孔里重重地哼一声,轻蔑地道:“伶牙利齿,巧舌如簧,蜀国就剩下这些人了,难怪都要亡国了。”

    朝堂上的几位文武大臣都面露出会心的微笑,吴蜀虽然是同盟,但相互之间却未必待见,正如蜀人看不起吴人,吴人也从未正眼打瞧过蜀人,当然这个也仅限于私底下,背后的相互嘲讽显然早已是一种惯例,当着蜀国的使臣的面,倒也没人干出失礼的事。

    孙休也笑了笑,这样的亲和力显然可以拉近与大臣们的关系,他道:“正如诸卿猜测的一样,蜀主刘禅派使臣来是向江东搬救兵的,诸位爱卿如何看?”

    留平性子最直,粗声道:“他蜀国亡不亡,关我们什么事,凭什么要让江东子弟们去流血,就算救蜀国下来,我们大吴又有什么好处,难道蜀国肯割让几座城池出来?依某之见,一个字,不救!”

    “你这是一个字吗?”抚军将军步协斜睨了他一眼道。

    留平脸一红,不过他依然粗声粗气地道:“某就一个大老粗,斗大的字识不得几筐,不过某就认个死理,没好处的事,不干!让江东子弟流血流汗,那些夸夸其谈的家伙却坐享其成,门都没有!”

    荆州刺史施绩慢条斯理地道:“我倒是认为邓良的话几分道理,方今天下魏强而吴蜀弱,吴蜀联手。方能保住天下平衡之势。三足鼎立之局。始于赤壁之战,正是因为当时孙刘合兵,方能击败了如日中天的曹操,才筑就吴蜀魏三分天下的格局。今魏国强势伐蜀,如果我们坐看蜀国灭亡,焉不知蜀亡之后魏会不会乘势兴兵伐吴?唇亡齿寒,一点也不假。陛下,臣以为蜀国需救。而且得尽快出兵,以目前的形势,蜀国恐怕撑不了多久。”

    孙休没有点头,也没有摇头,而是将目光投下了其他几人,道:“诸卿可有其他意见?”

    侍中张布道:“方才留将军所言也是有些道理的,话糙理不糙,咱们大吴可以派援助蜀国,但天下没有白吃的筵席,蜀国总得拿出一点诚意才行吧。不想付任何的代价,空手套白狼?那就非常地抱歉了。江东将士的血可不是白流的。诸位所在的这块荆州之地,想当年周瑜大都督率江东子弟浴血奋战火烧赤壁才得以大败曹操,刘备做了些什么,坐享其成独吞了大半个荆州,美其名曰是向江东‘借’的,但结果呢,却是有借没还,一赖赖了十一年,若非先帝英明果断,趁着关羽攻打樊城的机会拿回了荆州,这荆州若是等蜀国还回来,还不知道是何年何月。”

    众人皆以为然,频频点头。这刘备借荆州的典故,在江东可谓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就连三岁的孩童都耳熟能详,这与东吴刻意的宣传不无关系。在江东版的收复荆州故事中,东吴是处于弱势的一方,荆州一地,被刘备巧取豪夺了,这个老赖,说好今天还明天还,就是始终不还,开始的时候承诺着打下益州就还,可真得打下益州了,一样耍无赖。孙权做为债主,为了讨还荆州,求爷爷告奶奶,什么招数都使尽了,就是拿这个泼皮无赖没有办法,最后被逼急了,兔子急了还咬人不是,乘着关羽北攻樊城荆州空虚的机会,一举夺回了荆州。

    天下人都在骂孙权背信弃义不守道德,我们江东冤呐,真的是冤死了,拿回属于我们自己的东西,怎么就成为了背信弃义,如果说有人背信弃义的话,那也只是借荆州不还的刘备,怎么结果却是众口一辞地谴责江东,没有人去骂刘备这个无耻小人。

    后来的事,就不用多说了,丢了荆州气得刘备暴跳如雷,御驾亲征要来讨个公道,但却被陆逊打了个落花流水,结果证明刘备他是自讨苦吃,咱江东绝不是软柿子任由他揉捏,天义公理还是站在咱这一边的,要不当年诸葛亮还不是上杆子想和跟江东和好。

    当年如果若不是大帝孙权痛下决心,只怕到现在荆州还是会落在蜀国的手中。这无疑也给吴人一个启示,那就是该争的利益一定不能放弃,荆州夺了回来,吴蜀关系也没有恶劣的不可想象的地步,反而是因为拿到了荆州,使江东地区稳若磐石。此番出兵救援蜀国,如果没有一点好处,吴国凭什么出兵?

    建宁太守盛曼道:“张大人所言极是,蜀国例来无赖至极,言而无信,此番要求吴国出兵,舍不得拿出一点实质性的东西,毫无诚意可言。依臣之见,不如暂缓出兵,等到蜀国真的抗不住之时,我们便可向其提出条件,就算拿不到江州三郡,至少也得拿下巴东郡才行。不过蜀国逼到无退路的地步,他们是不肯割舍任何领土的。”

    施绩眉头大皱,道:“吴蜀既为同盟,如此落井下石公然勒索是否有失道义?我看那邓良此次出使,必定没有割地的权限,如果我们向其索要江州三郡,只怕须蜀主点头才行,而蜀中形势,已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吴国再不出兵的话,只怕益州二十二郡,尽为魏国所得了。”

    盛曼嘿嘿一笑道:“蜀国山川险要,就算成都丢了,蜀国也未必能亡,不让他们吃点苦头,他们是舍不得割肉的。”

    留平、步协也表示吴国可以出兵救援,但不能是无条件的,蜀国答应割地之前,吴国是坚决不能出兵的。

    众臣议论纷纷,但孙休一直危襟正坐,脸上挂着不置可否的笑容,始终没有表态,等众人都说完了,孙权才把目光投向了一直没有开口的陆抗身上,微微一笑道:“不知陆卿有何高见?”

    陆抗也一直是默不作声,听得孙休问他,这才拱手道:“陛下,臣以为此时出兵是最佳机会,应该立刻出兵,不容耽搁!”留平、步协、盛曼几个一听就急了,道:“幼节,蜀国若不拿江州三郡出来,只怕咱们到头来都得白忙乎一场。”(未完待续。。)

第228章 附在大树上的蛀虫

    “规矩变了?”刘胤眉头紧锁,道:“这封奏疏关系到大汉社稷,何人敢玩忽职守,难道不怕犯杀头之罪吗?”

    郤正有些无奈地道:“现在所有的奏疏都是由中常侍黄皓经手之后才转呈的陛下,至于那些奏疏是可以给陛下看的,完全是黄皓一人说了算,先前姜大将军的几道告急文书就是被黄皓藏匿,延误了军情,才导致汉中失守的。”

    黄皓?刘胤这时才恍然大悟,敢情自己的奏章并没有遗失,而是让黄皓给阴了。说实话,刘胤对黄皓的印象基本上来源于史书,史书记载黄皓擅权误国,陷害忠良,但刘胤真正置身于朝堂之上的时候,却似乎没有觉得黄皓有什么可怕之处。不光是刘胤,许多的朝臣都有这个错觉,认为黄皓不过是一个谄佞小人,仗着皇帝的宠信为非作歹,但归根结底他终究不过是一个中官太监,影响力颇为有限,离开了天子,他屁也不是。

    刘胤也见过几次黄皓,只觉得此人为人城府很深,刘胤也非趋炎附势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