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最后的三国-第11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现在的形势却对吴国极为有利,魏蜀打的不宜乐乎,而吴国现在正处于黄雀在后的状况,时势造英雄,陆抗此刻便有一种跃跃欲试的冲动,他渴望建功立业,更渴望名著于世,他要告诉世人,人不仅是陆逊的儿子,更是江东的一代名将。

    “朕就坐镇武昌,看陆卿成就不世之功!”孙休的目光之中有着殷切的期冀。

    “臣定不负陛下之望!”有压力就有动力,陆抗意气纷发,慷然领命。

    对于吴国而言,这也是近乎孤注一掷的赌博,虽然吴国有甲兵号称三十万,从西陵到广陵,从荆州到交州,绵延近万里的疆域,那一处也得需要兵马驻守,所以十万人几乎是吴国可以调用的机动兵力的上限,正因为陆抗有壮志,孙休有雄心,所以他们君臣才一拍即合,将全部的机动力量投入到未知风险的博奕之中。

    虽然早一天就已经敲定了出兵的细节,孙休还是直到第二天的下午才召见了邓良。

    邓良在驿馆之中坐若针毡,时间耽搁的越久,失败的可能性便越大,邓良几乎有去再见孙休的冲动,但未奉诏,邓良恐怕连武昌行宫的宫门都进不去。一直挨到未时,宫中来人称吴主召见,邓良这才略松了一口气,急冲冲地入宫去见孙休。

    这次接见邓良的,只有孙休,其余大臣俱都不在,孙休道:“朕思量再三,既然蜀中危急,朕岂可坐视不救?今已令西陵都督镇军将军陆抗引兵三万,克日进发,不过大军在蜀所需粮秣辎重,山路维艰,转运困难,还须贵国支应。”

    邓良闻之,一颗悬着的心立刻放回到了肚里,稽首道:“多谢陛下隆恩。至于所需粮抹辎重,陛下无须担心,敝国早已备齐,只等陆将军的到来。还望陆将军可以早日出发,蜀中百姓早已是翘首以待。”

    “朕已下令,大军明日即可出发。”孙休当即允诺了出兵时间。

    邓良再拜道:“既如此,臣便在永安城相候,等待陆将军大驾光临。”

    带着完成任务的喜悦,邓良径直返回了永安城。

    出使东吴时顺风顺水,邓良顺流而下,不出七天,就已经抵达武昌,此番回川,从武昌到永安,短短的路程竟然也耗费了三日之久,不过有着满意的结果,邓良还是一身的轻松,到达永安之后,第一时间邓良便去见永安都督罗宪。

    永安城原名白帝城,当年刘备在夷陵战败之后,就留驻白帝城,再没有回到过成都,于是在白帝修了行宫,称之为永安宫,取寓永久平安之意,后来刘备病重,召诸葛亮和李严到永安宫,这就是著名的“白帝托孤”。刘禅即位之后,再也没有来到永安宫,这座当年先主避难的行宫也就日渐荒废了,白帝城却从此改名为永安城。

    永安城三面环山,一面临江,扼守瞿塘峡口,而瞿塘峡素有“夔门天下雄”之誉,乃是川东门户,水陆要冲,雄奇险峻,蜀汉方面一直以来就重视永安的战略位置,在巴东设永安都督,李严就是第一任的永安都督。

    其后李严转任江州都督,由护军陈到继任为永安都督,在漫长的四十余年历史之中,其他三镇庲降都督、汉中都督和江州都督,或被撤裁或迁治,但永安都督却一直留驻永安,从未有过改变。陈到之后便宗预;宗预之后便是阎宇;而罗宪就是第五任的永安都督。(未完待续。。)

第184章 永安都督罗宪

    邓良的船抵永安之后,遂弃船登岸,径直来求见罗宪。

    罗宪四十多岁,虽然是一身的戎装,但举手投足之间,却显露出儒雅的气质。罗宪早年就才名卓著,曾拜入大儒谯周的门下,与陈寿也算是同窗,时门人称其为谯门子贡。延熙元年,罗宪入仕为太子舍人、尚书吏部郎,后迁宣信校尉,两次出使吴国,吴人“称美焉”。尚书令陈祗病死,黄皓开始专权,朝中许多大臣依附于他,唯独罗宪清白而有气节,不肯趋炎附势,黄皓深恨之,找了个机会将罗宪贬为巴东太守。时右将军阎宇出任永安都督,以罗宪为护军,驻守永安。景耀六年,魏军大举犯境,阎宇奉诏西还成都,罗宪便开始担任永安都督。不过阎宇临行之前带走了大部分的兵力,现在永安城的驻军,尚不足一营之数。

    邓良先前做过尚书左选郎,而罗宪也在尚书台任过职,两人的私交还是不错的,不过此次见面,除了寒喧之外,公事还是排在首位的。

    邓良对此次引援东吴入蜀相助之事还是颇为自得,向罗宪陈述此次东吴之行的详情,自然是要罗宪打开永安城,允许陆抗的部队入境。

    罗宪听闻之后,不仅没有面带喜色,反而是忧虑冲冲。“子玉此行,吴主除了允诺出兵之外,就没有别的什么要求吗?”

    邓良呵呵笑道:“我看那吴主孙休也称得上是明君仁主,知道唇亡齿寒的道理,所以此次吴国能如此快地派出援兵。与其明智果决不无关系。至于要求。除了需要我们给吴军支付些粮秣辎重之外。倒是没有别的什么要求?”

    罗宪眉头紧锁,又追问了一句:“难道孙休就没有提及割地之事?”

    邓良摇摇头,道:“没有。”

    罗宪的脸色陡然间凝重起来,他曾经两次出使吴国,这几年又一直镇守永安,对于吴人,他还是有着很深的了解,这可是一帮无利不起早的家伙。如果此次吴人趁着救援的机会,狮子大开口,罗宪反倒不会有什么奇怪的,但此次入蜀援助,吴人竟然没有提任何的要求,这可令罗宪大为诧异。

    事出反常即为妖,这与吴人一向的风格大相径庭,以罗宪对吴人的了解,吴人对益州的觎觑之心从来就没有停止过,陆抗出督西陵之后。更是加紧了备战的步伐,这些情况。又如何瞒得过慧眼如炬的罗宪。

    “这里面肯定有阴谋,在搞清楚吴人的真实意图之前,我不能让他们进入永安。”罗宪表情严肃地道。

    邓良一听就急了,道:“令则兄,你是不是太过敏感了?现在阆中危急,急待吴兵前去援救,多耽搁一刻,阆中就有失守的危险。”

    罗宪沉声道:“那也总比引狼入室的好,子玉,你的心情我可以理解,但你初到吴地,根本就不了解吴人的心思,当年他们可以背信弃义的夺取荆州,焉知今日他们不会落井下石,趁火打劫?”

    邓良道:“令则兄,你多虑了,此一时彼一时,两国修好了这么多年,当年的不愉快的旧事还提他做甚。当今吴主英明睿智,他焉能不知季汉的存亡对吴国的影响,益州若失于魏人,于吴国有百害而无一利,他们出兵,与其说是救汉,倒不如说是自救,怎么到了罗兄的眼中,反倒成了包藏祸心,图谋不轨?”

    罗宪冷笑一声道:“好了伤疤忘了疼,现在蜀中之人偏安于益州,还有谁记得荆州之痛?虽然我不能确定吴人就是包藏祸心,但他们此次能如此大公无私不计报酬地前来援助,这本身就是一件匪夷所思之事,吴人的心肠,还没有好到如此地步。”

    邓良摇头道:“令则兄,我知道你对吴人没有好感,但仅凭感觉,没有证据,你这岂不是意气用事?退一万步讲,陆抗的三万人就算有什么歹意,进入蜀中之后,既无粮草,又无后援,有你罗大都督扼守永安城,吴人那是前进无路,后退无门,他们能掀起多大的风浪来?更何况,此次吴兵前来,是陛下亲自下的诏书,倘若罗兄无故将他们阻拦在永安城外,陛下定然震怒,如果降罪下来,你我都吃罪不起。”

    罗宪沉默了,他仅仅是镇守永安城的一方都督,涉及到双方邦交之间的事务,也不是他所能够承担的,何况吴人来援,是否怀有敌意,罗宪也是无法确定的,仅仅是凭着自己的一种直觉而已,但直觉远不能成为阻止吴人入境的理由,想要阻止他们,非得拿出真凭实据来。但这个真凭实据,在吴人没有下一步的行动之前,无论如何也是不可能拿得到的,除非你是对方肚子里的蛔虫。

    邓良道:“好了,令则兄,我知道你对吴人有些成见,但现在大敌当前,魏人才是我们共同的敌人,同仇敌忾,共赴国难,在这个时候,不能掺杂太多的私人情绪。当然,罗兄一片拳拳护汉之心让小弟也颇为敬佩,小心无大错,罗兄在永安戒备一下也是好的,我会知会陆抗,让他快速通过永安,不得在永安停留。”

    罗宪也只得点头道:“好吧,事已至此,我也无话可说。至于戒备之事,永安城从来都是兵不卸甲马不离鞍的,这个子玉勿需担心了。”

    邓良拱手而退,前去和陆抗接洽入境之事。

    罗宪重重地叹了一口气,其子罗袭上前道:“父亲既疑心吴人别有图谋,何不遣人到吴地一探究竟。”

    罗宪摇摇头道:“就算吴人真的别有所图,也是极为机密之事,相信除了吴主和几个重臣之外,其他人难知真相,派人前往吴地,定然是一无所获。而且陆抗通关在即,没有恰当的理由,是无法阻止其入境的。”

    罗袭忧虑地道:“如果事情真如父亲所预料的,那可是比魏国入侵更为可怕的事,真要发生的话,益州岂不危矣。”(未完待续。。)

第185章 血书

    张乐解释道:“饭菜是牢房后厨的伙夫做的,这些伙夫在牢厨做饭很久了,从来也没有出现过中毒的事,这回却不知是何缘故。”

    “将厨子传上来!”刘胤目光严厉地低沉喝道,自有手下去传唤厨子。

    “怎么样,能不能救过来?”刘胤问医匠道。

    医匠躬身道:“回禀右丞大人,饭菜内搀有剧毒的鹤顶红,黄染已经是中毒身亡,申原可能吃的较少,中毒比较浅,抢救及时,吐出了腹内毒物,现已无恙。”

    黄染已经是直挺挺地躺在了那儿,口吐白沫,双眼倒是没有闭上,泛着死鱼的白色。黑鲨经过抢救,倒是没有了生命危险,只是精神萎靡,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