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在本次世界大战中。德国也在力所能及地扩大海军规模。
如果不是要在二条战线上作战,并且必须面对由美国与英国武装起来地俄罗斯军团,德国很有可能在战争结束之前就打造出一支足以问鼎欧洲霸主宝座大舰队,并且战胜夙敌英国。
在法国战败之后,德国曾经启动过一个叫“海军五年规划”的海军展战略计划。
按照该计划,德国海军将在未来五年之内建造十二艘快战列舰,二十四艘战列巡洋舰(后改为大型巡洋舰),五十六艘巡洋舰,以及一百余艘驱逐舰的庞大舰队。同时,德国将扩建面向波罗的海的基尔军港,以及面向北海地威廉港,同时还将把法国西部与西北部地区的港口进行修缮,以便进驻德国海军舰队。
可以这是一个非常有野心地战略规划。
问题是,德国缺乏将计划具体实施的能力,或说缺乏支持该计划地强大国力。
先是德国的经济能力已经在战争中绷到了极限,而且俄罗斯在得到了美国地大力支持之后,战争潜力也爆了出来,并且为了减轻英国的压力,将战略重点放在了西线。加上明帝国在大6东线战场上采取了以守代攻,将重点转移到太平洋上的战略,从而使德国不得不在大6西线战场上承担起重任,并且在长达二年多的时间内与俄军死拼,导致德国难以分配出更多的工业产能为海军服务。
其次德国没有建造如此先进战舰的技术基础。在“沙恩霍斯特”级战列巡洋舰与“俾斯麦”级战列舰的设计工作都需要帝国的技术支持,在不得不向帝国采购“德意志”级战列舰,并且追加订购了“柏林”级战列舰的情况下,德国的造船部门根本没有能力足够工程师来承担设计工作,而且很多基础技术都处于空白状态。也就是如果德国不能从外界购买相关的技术,或获得相关的技术支持,连新式战舰的设计工作都难以完成。
后就是德国的海洋意识。在德国的历史上,其每次崛起几乎都与其在6地上扩张有关,而与其在海洋上的扩张没有太大的关系。另外,从地缘因素上看,德国需要同时面对二个方向(一战时甚至是三个方向)上大敌人,且其本土的战略纵深不足以使德国在平时维持一支相对有限的6
,在战时采用以空间换时间的战略来扩充6军,从而时向海军足够的经费。也就是德国本身就是一个大6性国家,与海洋没有太大的关系,其国家战略的根本重点也在大6上,而不是在海洋上。
综合这三点因素,就不能看出德国的野心远远过了其根本实力。
事实也确实如此,在确定下计划之后,德国海军就委托几家造船厂开始设计代号为“h43新式快战列舰。可是直到七十五年这种原本计划在年初完成设计迟在年底开工建造的基础设计工作都没有能够完成。而当时承担设计工作的汉堡福斯造船厂(“俾斯麦”号战列舰的设计与承建船厂)三套设计方案都算上不先进,即便是采用新技术最多,设计难度最大,建造成高的原始设计的基本性能都没有达到“皇帝”级乙型战列舰的水准。
至于开工建造,那更是水中望月了。
后来,德国海军又先后与合作的造船厂展开了三套快战列舰的设计工作。结果与“h43有太大的区别,基本上都属于没有任何实际意义且异想天开的“设想”,而不是设计。
拿最具有代表性的方案来看,其标准排水量达到了破天荒的十二万吨,满载排水量更是达到了十五万吨,配备四座三联装五百五十毫米主炮炮塔,以及数十门二种口径的副炮与射炮,航达到了三十续航力过了一万二千海里,装甲更是强到足以抵挡世界上任何一种战列舰主炮直接轰击的程度。
显然,这根本不是设计,而是“设想”,甚至只算得上是“幻想”。
暂且不论其设计是否合理,以及能否完成。就算能够完成设计工作,德国也没有任何一座船台能够建造这么大的战列舰。另外,以德国的工业实力,根本建造不出配套的动力设备,厚度近一米的装甲板在当时也完全不可能制造出来,而其乎想像的主炮恐怕连组装都成问题。
当然,从另外一个角度也能看出,德国确实希望建立一支世界性大海军。
再换个角度就不能现,德国努力打造世界级海军的根本动机就是与明帝国争夺战后的世界霸权,或确保德国在未来成为世界性国,而不仅仅是欧洲地区国。显然,德国参加这场战争的根本目也是希望取代美英法,成为西方世界的统帅,从而组建起一个能够与明帝国抗衡的国家组织。
现在,德国丧失了唯一的作战舰队,其愤怒可想而知。
在白佑彬处理前线事务的时候,卫延年却在忙着处理善后工作。实际上,大部分的事情都不是由他负责也轮不到他这个帝国海军的军事统帅来负责。当时,想要借美国之手除掉德意舰队的人不是卫延年,他也没有权利做出如此重大的战略决策。
不言而寓,真正的幕后导演是帝国海军元帅陈锦宽,以及帝国辅萧鼎昆。
准确是帝国辅萧鼎昆从帝国的根本国家利益出终批准了由陈锦宽提交的相关计划,卫延年与白佑彬只不过是这份计划的实际执行而已,或说只是萧鼎昆与陈锦宽手上的工具。
六月二十七日,萧鼎昆与陈锦宽就启程前往德黑兰,参加同盟国第三次脑会晤。
临行前,陈锦宽给卫延年安排了一个很重要的任务,那就是争取尽快控制住北大西洋上的局面,不给德意等国插手的机会。
显然,萧鼎昆已经在为战后的世界格局做直接铺垫了。
第三次同盟国脑会议肯定不会很和睦,也不会很平静。德意二国肯定会在会议上指责帝国的独断专行,而萧鼎昆只想把生米煮成熟饭,只要成了既成事实,不管德意怎么抗议,结果都不会有太大的改变。
结果,在当地时间二十八日上午,白佑彬收到了卫延年从舟山来的电报。
当时,“云南”号战列舰的简易修复工作已经结束,其他几艘受损比较严重的战列舰的简单修复工作也已完成。另外,谢伦已经派来了二支破交舰队,准备为返回直布罗陀的受损战舰护航保护。第队,以及负责为那些受损不太严重的战舰面维修服务的工程船只也正在赶来的途中。
将相关的事务交给了杨定方之后,白佑彬就率领“胜利”号旗舰,需要返航的后勤保障舰船,以及那些受损战舰踏上了返航的路途。
当时,白佑彬就意识到,北大西洋上的局势已经生了重大转变。( )
第十四卷 双管齐下 第六十九章 角色转变
佑彬是在七月三日回到直布罗陀的在返航的途中,很多战区内的繁杂事务,比如为受损战舰安排维修工作,确定有功人员名单,为此次作战行动的阵亡官兵书写悼词,为那些调往北大西洋战区或者是临时安排到北大西洋战区的战舰与军用船只安排停泊与补给等等
等他回到直布罗陀的时候,先见到的不是谢昶伦,而是姜瑞麟
此时,白佑彬才知道,海军总参谋部确实早就做好了应对德意海军责难的准备工作与杨定方设想的一样,海军总参谋部将责任推卸到了情报机构,认为是情报机构没有及时准确的提供美国海军作战舰队的行动情况,才导致第四舰队没有能够及时的拦截美军作战舰队,并且导致德意舰队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遭到了美军作战舰队的伏击,最终全军覆没为此,帝国海军总参谋部已经处理了失职的情报人员,连雷霄霆已经从准将降为上校当然,这类情报工作不到位的情况在战争中非常常见,属于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失误,因此帝国海军并不会为此承担任何责任
理由是编好了,接受不接受那就是德意海军的事了
姜瑞麟亲自找上门来,就是要白佑彬守口如瓶,并且格外叮嘱知情的军官
显然,这不算什么难事真正知道实情的只有肖定邦与庞晋元二人,而这二人都非常可靠虽然杨定方已经有所怀疑,并且猜出了事情的真相,但是他没有接触过相关的文件,一切都只是猜测,另外杨定方也非常可靠,不会乱说话
晚上的时候,谢伦找上了门来
谢昶伦来地目的不是要白佑彬保密,而是送来了海军总参谋部刚刚送达的作战计划按照这份由卫延年亲自确定地作战计划,北大西洋战区要全面6战第八军,争取在七月底之前打下太子港与罗德城
直到此时,白佑彬才知道,郑恩博确实留在了前线
按照新的指挥体系,郑恩博将负责统筹分配前线的作战舰队,也就是第61舰队与第队地兵力,而6少丰则统筹指挥6战第八军与6战第十军,同时担负起二个方向上的登6作战行动白佑彬将以前线总指挥的身份,在直布罗陀负责后勤保障工作,以及作战物资与运输船队地调配工作
此时地情况是白佑彬最不愿意见到地可又是他不得不过地一道坎
军队中将军分成了二种
一类就是白佑彬这种能够在前线领军作战并且战胜敌人地“战将”而另外一类则是江洪波与卫延年这类能够在后方负责军队与物资地调动为前线作战部队提供无所不及无处不到地为战胜敌人提供最有利地保障
作为战将到顶就是上将军衔在帝国海军中很少有战将能够在战场上成为大将
作为海军军人最高职位却是海军元帅
显然要想成为海军元帅除了要具备领军打仗地能力之外还必须具有统筹指挥地能力
不管是陈锦宽,还是现在地卫延年,乃至帝国历史上的历任司令官与总参谋长,都得在成为战将之后,完成蜕变,成长为一名有战略眼光,以及战略协调能力地将领只有真正掌握了战略协调能力,有着明确的大局观地将领才有机会成为海军总司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