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巨浪-第58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其实,这也正是快战列舰与条约型战列舰的主要区别。

    大部分条约型战列舰的最快度都能达到三十节左右,有的甚至比后来出现的快战列舰还要快一点。可是,大部分条约型战列舰只有当航控制在十到十四节之间的时候,才能使炮击命中率达到可以接受的程度。相反,快战列舰不但度快,而且可以在相对较高的航下进行炮战,比如第一代快战列舰的交战航可以达到十六节,第二代就提高到了十八节级与“衣阿华”级的时候,甚至可以在二十节的时候保持相对较高的炮击命中率。简单的说,快战列舰可以在相对较高的航下保持航行的稳定性,而这是几乎所有条约型战列舰都不具备的能力。

    “俾斯麦”号左转之后,“提尔皮茨”号立即成为了重点炮击对象。

    ,“提尔皮茨”号与美军战列线的距离仅有一万四千美军炮火的转移度非常快,“俾斯麦”号在一点四十分左右转向,一点四十二分的时候,第一批炮弹就落在了“提尔皮茨”号附近。

    仍然是毫无悬念的八对一。

    也许,“提尔皮茨”号与“俾斯麦”号最大的差别是,该舰有一名相对理智的舰长。

    在现情况不对劲之后,“提尔皮茨”号也立即左转,并且进行了高强度的战术机动,以干扰美军的炮击。

    问题是,战术机动在很多时候只对光学观瞄设备有效,对雷达无效。

    在由雷达指挥火炮的时候,炮战基本上就是一场“概率战”。

    火控雷达能够测出目标的航向、航(帝国海军的第五代火控雷达甚至能够测出敌舰的转向角度,以及加度),然后由弹道计算机计算出炮击参数。此时的炮击参数是一个相对数据,并不是光学观瞄设备提供的那种精确瞄准数据,所以炮击是针对某一片海域,而不是某一个目标的。如此一来,只要挨打对象在炮击范围之内,就很难避开所有的炮弹,战术机动产生的效果也不会很明显。

    打到这个地步,“提尔皮茨”号最佳的选择就是撤退。

    问题是,美军舰队根本没有给“提尔皮茨”号撤退的机会。

    一点四十七分尔皮茨”号刚刚转过九十度的情况下,一枚十六英寸重型穿甲弹就击中了该舰舰体右侧距离舰大概三分之一舰长处。

    万幸的是,炮弹的入射角太大了,在打穿了露天甲板与穹甲之后,并没有向下行进,而是向前行进,最终打在了B炮塔弹药舱外的装甲盒上,然后生了爆炸。结果,这枚穿甲弹只是炸毁了B炮塔的液压旋转装置,并且在战舰舰体上开出了一个巨大的窟窿,导致相邻几个舱室进水,并没有对战舰构成致命的威胁。

    只是,“提尔皮茨”号的好运也在这个时候用光了。

    一点四十九分,一枚十六英寸穿甲弹(因为距离已经不到一万一千米了,所以美军换用了标准穿甲弹)直接击中了“提尔皮茨”号右舷部,命中点就在二号锅炉舱附近。穿甲弹毫不费劲的打穿了“提尔皮茨”号的主装甲,并且连续穿透了三层舱壁,最终在二号锅炉舱旁边的舱室内生爆炸。因为三根高压蒸汽管道被炸断,导致该舰丧失了近三分之一的动力,度也立即降了下来。

    二点过,又是一枚穿甲弹落在了“提尔皮茨”号的舰体上。只是,命中点不在战舰的中部,而是在尾部。穿甲弹先打穿了次主装甲(“俾斯麦”级沿用了全面防护的设计,次要部位的装甲厚度也有一百多毫米),然后打穿了包裹在舵舱外的,厚度过了三百毫米的装甲,最终在舵舱内生爆炸。

    结果可以说是灾难性的,“提尔皮茨”号在丧失了部分动力之后,又丧失了机动能力。

    接下来的战斗完全可以用“惨烈”来形容。

    虽然“提尔皮茨”号上的德国海军官兵一直没有放弃抵抗,但是在面对如同暴风骤雨般刮来的炮弹时,其抵抗多多少少都显得毫无意义。

    十分钟内,至少有二十八枚十六英寸穿甲弹,以及过二百枚的六英寸穿甲弹击中了“提尔皮茨大部分十六英寸穿甲弹都打在了“提尔皮茨”号的舰体上,并且生了爆炸。

    面对如此重创,“提尔皮茨”号并没有立即沉没。

    一是损管队员及时的向已经失去战斗力的炮塔的弹药舱内注水,二是该舰的吨位确实够大,即便在一侧进水量已经过了五千吨的情况下,都没有立即翻覆。

    直到佩皮诺指挥的四艘“维内托”级战列舰到达,“提尔皮茨”号的噩梦才结束。

    只是,此时仍然浮在海面上的“提尔皮茨”号已经奄奄一息了,其右倾角度已经过了十七度,随时都有可能翻覆。

    战舰上的德国海军官兵正在做最后的努力,如果无法抑制舰体向右倾斜,该舰肯定会翻覆沉没。

    大概在凌晨三点左右,“提尔皮茨”号的舰长下达了弃舰令。

    当时,该舰的右倾角度已经过了二十一度,而且还在加剧。另外,一号锅炉舱也因为严重进水而关闭了。在无法为电机提供充足动力的情况下,排出舰体内的海水已经不大可能,也就不可能阻止战舰翻覆。

    凌晨三点三十分左右斯麦”号沉没了大概一个小时二十分钟之后,“提尔皮茨”号也在翻覆之后迅沉没了。因为舰长及时下达了弃舰令,所以该舰二千余名官兵中有一千六百多人幸免。(未完待续,)

    【您现在访问的是万卷书屋:欢迎注册用户,享受1o组书架功能实时关注小说更新。】( )

第十四卷 双管齐下 第四十六章 独木难支(第三更)

    四艘“维内托”级战列舰参加战斗的时候,米切尔的TT到了极限。

    面对挨了几十炮之后,不但没有爆炸沉没,还在继续开火还击的“提尔皮茨”号,米切尔不得不佩服德国战舰的抗打能力。可他更得留意已经逼近的四艘“维内托”级战列舰,并且在强大的时候改变交战安排。

    二点十三分,“维内托”号先向右转向。

    此时,“维内托”号距离美军战列线已经不到一万米了,而距离其左后方,仍然在挨打的“提尔皮茨”号大概二千五百米。

    三分钟内,高航行的“维内托”号就完成了转向,且把航降低到了十四节。

    二点十七分,“维内托”号先向美军主力编队内的五号主力舰开火。

    几乎同时,米切尔下令采用第二套交战方案,用二打一的交错战术对付已经到达战场,并且正在进入线列战队的四艘意大利战列舰。其具体的交战方式是:一号与五号主力舰队对付“维内托”号战列舰,二号与六号主力舰对付“意大利”号战列舰,三号与七号主力舰对付“罗马”号战列舰,四号与八号主力舰对付“帝国”号战列舰。

    这一战术很奇特,却比较有效。

    先,当时美军主力编队为了提高炮击命中率,采用了紧密编队的方式,八艘主力舰相互间的间隔距离只有一千码左右(不到四个舰长)。其次,“蒙大拿”级战列舰主炮回旋角度非常大,不存在射击死界的问题。三是,在采用交错炮击之后,对手很难迅找准交战对象,从而增加了难度。最后,也是最重要的,可以在干掉对方一艘战列舰之后,非常方便的调整交战秩序。

    比如,如果“罗马”号先完蛋,那么三号主力舰可以对付“意大利”号,七号主力舰则可以对付“帝国”号,从而在局部形成三打一的绝对优势。

    可以说,打到这个时候,米切尔已经下定了全歼对手的决心。

    二点二十二分。四艘“维内托”级战列舰都完成了编队转向。排好了战列。

    此时。炮战已经打得非常激烈了。

    不得不说。“维内托”级战列舰在理想状况下地战斗能力还是比较优秀地。特别是其采用了大药室地三百八十一毫米主炮。在一万米以内地威力是绝对不容小看地。

    在二点二十分地时候。“维内托”号就让美军地五号主力舰。即“堪萨斯”号(BB93与“南达科他”级地第八艘。也就是BB68同名)尝到了苦头。

    从了望员汇报地情况来看。穿甲弹应该打中了“堪萨斯”号地c炮塔。虽然无法判断出是否击穿了其正面装甲(“蒙大拿”级战列舰主炮炮塔正面装甲地厚度达到了惊人地二十二点五英寸。也就是五百七十二毫米。且有一顶地倾角)。但是。这座炮塔在随后地十五分钟之内都没有能够参加战斗。

    在二点二十五分地时候。“维内托”号由让“堪萨斯”号挨了一枚炮弹。

    命中点在塔式主桅的下方,左侧的2B号副炮炮塔前端,肯定打穿了上层建筑外的装甲,并且在上层建筑内生爆炸。显然,“蒙大拿”级战列舰的上层建筑,特别是次要部位并没有得到足够的保护。

    其他三艘“维内托”级战列舰的表现也很不错。

    打到二点半的时候,遭到炮击的四艘美军战列舰都挨了炮弹。

    按照当时意大利舰队的统计结果,在这几分钟的炮战中,四艘战列舰的炮击命中率接近百分之三。对四艘并没有配备先进的火控雷达,没有火力指挥系统,没有弹道计算机的战列舰来说,能够在夜间打出这一成绩,已经是非常不错的了。

    只是,数量上的巨大差距,战舰性能上的本质区别,是很难得到弥补的。

    或者说,佩皮诺选择了一种对自己并不是很有利的战术。

    缩短交战距离,可以打穿对手的装甲,提高命中率。

    可同时,这也将四艘“维内托”级战列舰推入了万劫不复的深渊,让四艘“维内托”级失去了逃跑的机会。更要命的是,对于官兵素质本来就不高的美军舰队来说,缩短交战距离,也能够提高命中率,确保在尽量短的时间内干掉对手。

    显然,这正是米切尔希望获得的机会。

    二点二十三分,“维内托”号第一次中弹。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