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俾斯麦”号还被困在德国在北海方向上的港口内,而“提尔皮茨”号与二艘“沙恩霍斯特”级战列巡洋舰则在波罗的海。即便德国海军会采取行动,也肯定是借此机会让“俾斯麦”号返回波罗的海,而不是挑战英国本土舰队。
当天下午,第43舰队的四艘“皇帝”级乙型战列舰的改装工作全部完成。
更换战舰内部地输油管道是必须的工作,只是这也仍然无法让四艘战列舰使用那些高杂质的重油。
当天晚上,白佑彬就下达了作战动员令。
不管是第41舰队,还是第4舰队的官兵,都必须在十二点之前返回各自的战舰,并且做好出相关地准备工作。
五月一日凌晨,二支舰队的十艘战列舰全都点燃了锅炉。
当日。以“果敢”号和“海豹”号为的四支破交舰队离开了直布罗陀港。它们没有立即进入大西洋,而是向东进入了地中海。
当天晚上,姜瑞麟再次送来消息。
英国大西洋舰队已经在下午的时候离开了拉科鲁尼亚港,预计在二日傍晚就能到达加地斯湾南部海域。
针对这一情况,白佑彬迅对作战计划进行了调整。
二日上午,在向钟长生汇报了舰队情况之后。白佑彬就登上了“武宗”号战列舰,率领第舰队离开了直布罗陀港。中午,由六艘老式战列舰为核心地第41舰队也离开了直布罗陀港。
为了配合白佑彬地行动,钟长生没有留在直布罗陀要塞,而是亲自指挥第41舰队。
下午三点,第41舰队率先通过了直布罗陀海峡,进入了大西洋。二个小时之后,在第43舰队地率领下,由四艘战列舰。一艘战列巡洋舰,十三艘大型巡洋舰,以及二十多艘轻巡洋舰。三十多艘驱逐舰组成的庞大舰队也通过了直布罗陀海峡,进入了大西洋。
日落前,白佑彬让舰队进入了无线电静默状态。
安排了侦察任务之后,白佑彬就来到了司令舰桥内。似乎所有官兵都预感到战斗会在夜间爆,大部分参谋军官都主动放弃休息,聚集在司令舰桥内。
按照第一套作战计划,也就是主要作战计划。
第41舰队进入大西洋海域之后,将摆出掩护第43舰队与破交舰队突破英国大西洋舰队拦截的架势,而第43舰队与破交舰队则将全向西航行。尽快离开英国大西洋舰队可能出现的海域。
从姜瑞麟提供的情报来看,英国海军肯定做好了拦截第43舰队的准备工作。
按照白佑彬的分析,英国大西洋舰队肯定会避免与第41舰队交战,并且全力搜寻第4舰队的行踪。
在出之前,白佑彬还组织舰队参谋进行了一次兵棋推演。
从推延地结果来看,英国海军很有可能派遣侦察战舰监视第41舰队的行踪。如果能够顺利现第43舰队,则集中大西洋舰队的六艘战列舰,以及二艘“前卫”级战列舰重点打击第43舰队。战斗中,主力是六艘老式战列舰。二艘“前卫”级主要负责阻止第43舰队高突破大西洋舰队地防线。如此一来,二艘“前卫”级战列舰必然会单独行动。
如果不能及时现第43舰队,就只能通过第41舰队的行动来推断第43舰队的行踪。
这一点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该怎么打。
四支破交舰队是不用指望了,白佑彬只给其安排了侦察任务,而没有安排战斗任务。毕竟,用昂贵的大型巡洋舰去执行舰队决战的任务,既不划算,又没有多大的实际意义。这一点在之前的海战中已经得到了证明。
在制订作战计划的时候。白佑彬就对第41舰队寄予了很大地希望。
没有第41舰队的协助,仅凭第43舰队。最多只能击败英国大西洋舰队,很难确保让胜利的果实最大化。
正是如此,钟长生才放下了架子,亲自指挥第4舰队。
对此,白佑彬并没有感到高兴。毕竟,他没有与钟长生合作过,对这位海军上将的指挥风格并不是很了解。如果配合不好,那么这次作战行动将遇到很大的麻烦。( )
第十一卷 战略转折 第八章 变化因素(第三更)
因为没有太多的时间理顺第四舰队的人事关系,所以白佑彬将第四舰队参谋部的军官都留给了钟长生,只身去了“武宗”号战列舰,并且由前第11舰队参谋部的军官充当他的副手,其中就包括了第43舰队指挥官杨定方。该章节由网友上传,网特此申明
考虑到杨定方现在的身份,在上舰之后,白佑彬就明确了态度。他只负责二支作战舰队的联合指挥事宜,第43舰队的战术指挥仍然由杨定方全权负责。当然,在与敌人遭遇之前,第4舰队仍然得听白佑彬的命令。即便在战斗之中,为了确保歼灭敌人,白佑彬随时都可以收回指挥权。
漆黑的海面上,排成一字长龙的四艘战列舰劈波斩浪,以二十四节的度向西而去。
海浪扑打在舰体上,出了“哗哗”的声响。每隔几分钟,相邻的两艘战舰就会用聚光灯出询问信号。
随着一阵阵清凉的海风迎面刮过,白佑彬的心情也渐渐平静了下来。
第43舰队的四艘“皇帝”级乙型战列舰在离开太平洋之前,都在狮城进行过小范围的改进。因为狮城没有相关的基础设备,所以没有按照计划换装七十二年型主炮。当时,在太平洋上作战的另外几艘“皇帝”级乙型战列舰都利用维修的机会更换了主炮,使其主炮威力提高到了“省”级战列舰的水平。
当然,对付英国海军的战列舰,六十七年型舰炮也足够了。
相对而言,英国海军的战列舰更加偏重度,在防护方面一直不如美国海军的战列舰。这也是由英国海军的战术任务,以及作战特点决定的。
大部分时候,英国海军的主要任务就是对付德国海军。
为了能够及时拦截从波罗的海杀出来的德国舰队,英国海军的战列舰必须具备优秀地度性能。另外,德国海军战列舰的性能并不是很先进,所以英国战列舰对防护的要求并不是很高。甚至对火力的要求也不是很高。
拿“俾斯麦”级战列舰来说,其标准排水量朝过了四万吨,满载排水量过了五万吨,比“皇帝”级乙型战列舰还要大得多,但是其度仅有二十九节;主炮也只有八门三百八十二毫米舰炮,不管是在火力密度还是穿甲能力方面。都远不如“皇帝”级乙型战列舰;其装甲防护更为糟糕,因为采用了已经严重过时的“全面防护”概念,要求舰队所有部位都能抵挡六英寸穿甲弹,结果其重点部位的防御连“长江”级都比不上。更要名地是,“俾斯麦”级的水平装甲甲板采用的是已经被各国所抛弃的“穹甲”结构,这不能不说是非常严重的设计缺陷。
当时。很多人都认为“俾斯麦”级不是战列舰。而是用于执行破交任务地级装甲舰。
这一说法也不是没有道理。不然为什么要采用只对轻巡洋舰与驱逐舰有防护意义地“全面防护”设计呢?
在“俾斯麦”号参加地唯一一场海战中。其防护问题就暴露无疑。
“乔治五世”号从万米外打来地一枚十四英寸穿甲弹就贯穿了其油舱外地装甲。导致燃油泄露。另外一枚十四英寸穿甲弹则打中了其舵舱。导致舵机受损。转向能力严重下降。最终迫使其结束作战行动。逃往威廉港。
在同样地情况下。十四英寸穿甲弹对“皇帝”级乙型战列舰几乎没有威胁。
当然。德国海军地三百八十二毫米舰炮能够打穿英国战列舰地装甲。那么“皇帝”级乙型战列舰地四百毫米舰炮就能更加轻而易举地干掉英国战列舰。按照最保守地估计。四百毫米穿甲弹能够在全射程范围内打穿“伊丽莎白女王”级地装甲。即便英国海军加强了其防护。特别是水平装甲地厚度。其避弹区地范围也不到三千米。虽然“前卫”级是英国海军最新式地战列舰。但是从白佑彬获得地情报来看。这种战列舰地防护能力相当糟糕。其水平装甲地最大厚度仅一百六十毫米。倾斜设置地主装甲带厚度仅三百五十六毫米。其防护能力仅比“乔治五世”级稍微好一点。并没有实质性地提高。而“乔治五世”级地防护性能也只比“伊丽莎白女王”级提高了大概百分之一十五。因此。“皇帝”级乙型战列舰地主炮对“前卫”级地威胁仍然非常巨大。
其实,最重要的还是英国海军战列舰在防护设计上的观念有问题。
英国海军更为重视主装甲带地厚度。而不是水平装甲的厚度。这也是由北大西洋上的实际情况决定的。即便在雷达出现之后,也往往因为天气极端恶劣,导致雷达无法挥作用,海战往往在很近的距离内展开。如此一来,决定战舰生存能力的不是水平装甲的厚度,而是主装甲带的厚度。
拿“前卫”级来说,其水平装甲最厚处仅有一百六十毫米,最薄处只有四十五毫米。同期的战列舰中,第二批“南达科他”级地水平装甲厚度达到了二百二十毫米。前二批“衣阿华”级达到了二百四十毫米。帝国海军地“皇帝”级乙型达到了二百二十毫米,“省”级过了二百四十毫米。最关键部位更是达到了创纪录的三百一十五毫米。
由此可见,英国海军地战列舰在远程防护方面确实存在着严重问题。按照海军情报局提供的数据,“皇帝”级乙型战列舰装备的六十七年型舰炮不但能够对付“前卫”级,还能轻易对付“狮”级战列舰。如果换成七十二年型舰炮,对付英国海军的“狮”级战列舰都不在话下。
战舰性能上的巨大优势不但是信心的来源,也是决胜的关键。
只是,白佑彬现在还缺少另外一个关键条件:兵力。
第43舰队只能对付某一支英国舰队,而不可能分兵作战。四艘战列舰是确保舰队战斗力的最低数量,如果少于四艘,战列舰编队的战斗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