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巨浪-第26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当然,这是你提出的作战构想,你应该最了解自己的想法吧?”陈锦宽朝白佑彬看了过来,“而且,作为舰队参谋长,其本职工作就是为舰队制订作战计划。===另外,你以前也参加过总参谋部的相关工作,有一定的经验。如果有什么麻烦,可以找总参谋长帮你解决。当然,也可以直接来找我。”

    “那我们现在就开始吧。”说着,卫延年就站了起来。

    紧张的战役策划工作也就从这个时候开始了。

    当时,白佑彬并不知道,陈锦宽把海军元帅的前程都押在了这次的战役行动上,如果这次战役失败,陈锦宽必然引咎辞职。另外,卫延年也把自己的前程押了上去,作为海军总参谋长,他要对舰队的作战行动负直接责任。

    归根结底,都是白佑彬的这个“作战构想”太“前卫”了。

    当时,他还没有想到具体的实施方法,只是在构想中提到,利用海军已有的快战斗支援舰与快综合补给舰,第一舰队前出东太平洋,在巴拿马运河南面拦截刚刚进入太平洋的敌舰队。

    也就是说,这是一次万里奔袭行动!

    与之相比,当初第62舰队前出南大西洋,拦截Z舰队的作战行动根本就算不了什么。换句话说,即便走最短的航线,第一舰队要到一万海里外的海域去对付敌舰队。而帝国海军除了四艘“海龙”级巡洋舰的续航力过了二万海里之外,其他战舰的续航力都在二万海里之内。另外,沿途没有任何由帝国海军控制的港口。因此,没有快综合补给舰的支持,舰队不可能执行这样的任务。

    考虑到各种实际因素,舰队最终要往返航行近三万海里,相当于围绕地球赤道航行一有三分之一圈,才能在完成任务之后返回那霸。

    不说别的,这么远的航程就足以让任何一名舰队指挥官放弃了。

    由此可见,这样的作战设想也确实只有白佑彬这样的年轻人才想得到,或说才敢想,并且才敢将其当作作战构想。

    只是,陈锦宽为什么会采纳这么“疯狂”的作战构想呢?

    这就得从太平洋战场上的实际情况来看,如果协约国集团的八艘快战列舰进入了太平洋,局势将生逆转。

    先,帝国海军正在规划的,攻打关岛的作战行动必然搁置。到时候,即便第一舰队全体出动,美国海军只需要在这边投入五艘战列舰,就足以让第一舰队不敢轻举妄动,更不敢在美国海军的威胁之下炮击关岛,帮助6战队上岸。如果没有第一舰队的支持,6战队就只能呆在登6舰上,甚至得龟缩在日本的港口内。

    其次,西南太平洋上的战斗也将受到影响。

    到时候,即便只有欧洲联合舰队到达西南太平洋战场,帝国海军将修复的六艘战列舰全部编入第三舰队,帝国海军在所罗门群岛的攻势作战必然停止,6战队将在瓜岛继续与美军苦战,而第三舰队则要面对至少五艘快战列舰的威胁。

    如果出现这种情况,太平洋战争将进入相持阶段。

    不管是帝国,还是美国,在一到两年的时间内都难以获得足够的战略优势。因此,太平洋战争将变成名副其实的消耗战,双方海军的损失都不会小到哪里去。而随着美国的战争动员逐步完成,帝国海军甚至有可能遭遇前所未有的惨败。

    在此情况下,陈锦宽只能放手一搏。

    正如陈锦宽当初跟卫延年说的,作战中谁都避免不了采取冒险策略,关键就看所承担的风险与所能获得的好处是否成正比。( )

第八卷 万里歼敌 第十四章 群策群力(加更第一章)

    有了构想,并不等于有了作战计划。 书。

    在制订详细的作战计划时,白佑彬遇到了不少的麻烦,同时也得到了一个让他非常满意的助手蓝凌波。

    去年年底,白佑彬率领第3舰队奔赴俾斯麦海的时候,蓝凌波获得了一次深造的机会。

    当时,海军总参谋部需要更多的高级参谋,因此从几所海军的高等学府抽调了十多名教员,在青岛开设了高级参谋培训班。因为蓝凌波在总参谋部的表现比较出色,所以被委派去进行学习深造。

    如果在以往,这类深造最多是让普通参谋拿到了成为高级参谋的通行证。

    这次却完全不一样了,因为面向的是海军总参谋部与海军司令部的参谋军官,所以培训班不会教一些普通课程,而是把重点放在了几门刚刚兴起的学科上。比如,战场统筹学,军事统计学等。这些学科几乎都是在上次世界大战,以及这次战争爆之后才有人提出来的,主要就是用科学的手段来分析战争,然后找出规律,再利用规律来判断战场上的局势走向,分析敌人可能采取的行动,以及己方应该采取的行动。

    毫无疑问,几十年之后,这些学科都成为了军事学院的必修课程。

    只是在当时,几乎没有一个将领认为可以用科学的手段来分析战争。说白了。大部分将领仍然认为战争是指挥官地事情,而指挥官的个人特点决定了战争的无规律性,又怎么可能从战争中总结出规律呢?

    如果放在二百年前,这个说法没有错。

    可是放在当时,就肯定错了。随着参谋制度的推广与普及。指挥官做出的决策很大一部分都是由参谋提供。或在参谋地帮助下完成地,参谋在军事行动中的地位明显提升,而参谋并不是一个人,而是一个集体。即便组成这个集体的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特点,可是集体本身是有规律可寻的。如此一来。军事行动就变得有规律可寻了。

    最为显著地例证就是。在“萨兰加尼与巴西兰海战”中。李玉民忽视了日本联合舰队从苏里高海峡进入苏禄海,再绕道进入苏拉威西海,从侧面袭击主力战斗群地可能性。如果用军事统计学来分析。当时日本联合舰队有八成地可能走这条航线。结果,李玉民不懂军事概率学。或不重视军事概率学,所以不但没有抓住歼敌的最好机会,反而在战斗中陷入被动。

    后来,这一战例也成为了军事概率学教科书中的经典战例。

    当然,军事科学并不是在这个时候才出现地。实际上,早在兵棋推演得到军队认可的时候,军事科学就诞生了。因为,从严格地意义上讲,兵棋推演本身就是一门极为严谨的军事科学,是利用战争规律,或战争规则来推测战局展的学问。只是,在当时几乎没有人认为兵棋推演是一门学问。

    有了蓝凌波这个得力助手,白佑彬很快就理清了思路。

    关键有两点,一是后勤保障,二是选择航线。因为选择不同的航线对后勤保障的需要不同,所以航线选择更为重要。另外,反过来,因为当时能够伴随舰队作战的快综合补给舰只有四艘,所有后勤保障能力也影响到了航线的选择。

    航线选择必须要兼顾两点,一是隐蔽性,二是利用洋流。

    要想达到隐蔽性,就必须离开国际航线,走偏远航线,甚至是从没有航线的海域经过。只是,大部分国际航线都会兼顾到洋流。毕竟,顺着洋流航行,不但能够节约燃料,还能提高航行度。

    经过反复考虑之后,白佑彬选择了一条“大迂回航线”。

    舰队从那霸出,沿日本暖流的北面支流进入北海,再经津轻海峡进入北太平洋,沿北太平洋暖流向东航行,到达西经一百五十度,北纬四十度海域附近,沿北太平洋暖流的支流南下,随后借助加利福尼亚寒流的一条支流继续向南航行,到达西经一百三十度,北纬八度附近后,沿北赤道逆流向东航行,最终到达科科斯海岭与马尔佩洛岛之间的海域。

    这里就是白佑彬设想的决战海域。

    任何一艘通过巴拿马运河,从大西洋进入太平洋的舰船都要经过马尔佩洛岛附近海域,而且按照传统思想,这里远离帝国海军的活动海域,是绝对安全的。因此,在此处设伏,能够将突袭的效果最大化。

    确定了这条航线后,问题就出来了。

    先,这条航线的总航程达到了一万六千五百海里,而“皇帝”级战列舰的续航力只有一万五千五百海里,“皇帝”级乙型战列舰的续航力只有一万四千五百海里。即便沿途可以利用洋流,使续航力有所提高,可是在到达战场之前,为了确保战舰有足够的燃油进行战术机动,所以在到达战场之前,必须进行一次补给。

    问题是,帝国海军现在只有四艘快综合补给舰。

    因此,这次补给只能为每艘战列舰补充大概百分之六十五的燃油。

    如此一来,舰队在完成任务之后要想返回帝国本土港口,就得进行第二次补给,而且这次补给的燃油量不得低于战舰总载油量的百分之六十。也就是说,还需要另外四艘快综合补给舰才能满足作战要求。

    这还没有考虑其他的战舰,因此最终需要的快综合补给舰数量不会少于十二艘。

    毫无疑问,即便再等上一个月,帝国海军也只有十艘快综合补给舰。而这些综合补给舰肯定是敌国谍报人员重点监视的对象,如果十艘快综合补给舰全部出动,而帝国海军又没有什么大规模的行动,结果必然会让敌人感到危险,从而让第一舰队失去偷袭敌舰队的机会。

    最重要的是,舰队不可能等到一个月之后再出。

    最终,蓝凌波提出了一个解决办法。即用普通油船为快综合补给舰提供补给。这些油船不一定要从帝国本土港口出,可以直接从印度洋地区调遣。另外,这些油船也不需要跟随舰队行动,只需要在预定的时间到达预定的海域就行了。当然,为了保险其间,准备的油船数量肯定要比实际需求得多得多,毕竟度并不快的油船在东南太平洋上很容易遭到敌国袭击舰的攻击。

    卫延年也在这个时候提出,第一舰队执行任务的是,海军与6战队会加大在西南太平洋,也就是瓜岛战场上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