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杨锡道:“我辰河商会既然为商会,自然是以利益为先,贵国让我支援粮草用度,也不是不行,但这每一斤粮食,皆为我辰河人之血汗结晶,并未有天上掉下来之物,是以每一斤粮食,都需要按价或者按物交换,当然贵国也可于我辰河商会扶余分会银行进行贷款,这利息照算便是。至于出兵攻打辽东军马,我辰河商会却一直在做,但遗憾的是,我辰河商会扶余驻军只有一万,也只能算是略尽绵薄之力了。”
马加知道,没有一点付出,估计事情难办,于是考虑到贷款上面来。
这贷款却有利息,且利息不低,但最后马加还是决定先解燃眉之急。
至于增加驻兵数量之事,扶余国便是不能答应的,此一条却只能作罢。
六月,扶余分会银行接到老大一单贷款。
扶余国向辰河商会贷款白银十万两,利息两分,那每月利息便需要两千两。
搞定扶余国,杨锡又做出向辽东大举调兵之态,并与书公孙康,责问此前封锁辽水与辽河港之事。
公孙康没办法,只得向杨锡服软,杨锡便提出自己条件。
杨锡提出条款很简单,第一,辽东从扶余国撤军。第二,取消对辰河商会辽河港的封锁。第三,将十税一的关税改为三十税一。第四,将辽水口,辽河港方圆二十公里,割让给辰河商会,作为辽水之战辰河商会损失赔偿。
杨锡的条款实在过于苛刻,公孙康本想拒绝,但一众谋士认为,辽东尚未稳定,待一两年稳定之后,再举兵北上,可血今日之耻。
于是公孙康暂时答应了杨锡的条款。
公孙康派其弟公孙恭,抵达辽河港,与辰河商会代表董丸签订了战后四条,史称《辽河协定》。
四条的具体细节,皆由董丸、徐庶等拟出详细,七月初七公孙恭正式在协定签字。
协议签订,杨锡集结于扶余国境的兵马,遂撤回大鲜卑城。
公孙康与扶余国兵马也各自撤退。
辽河港经营十余年,这是辰河商会在辽东的唯一基地,左右为辽西、辽东二郡,根基极其厚重,今驻港水军达二万人,渤海舰队百分之八十的实力都屯驻于此。
所有辰河商会在辽水水域的行商,皆由此集散,可见辽河港地理位置之重要。
如今辽河港人口也有三万余人,以商业集散为主,杨锡要二十平方公里土地,便是用于建城。
城池的名字,杨锡早以拟定,便称辽河城。
辽河城的位置,只有杨锡知道,后世称为营口。
为防万一,杨锡规划辽河城时,便直接从辰河群岛调兵马一万,入驻辽河城。
原辰河群岛少将蒋钦,调至辽河城,统领这一万兵马,为辽河城独立团。
公孙康将一应官员撤出了此地,留下万余人口,皆不愿随他搬离。
细节上早有约定,不可强迫原住民搬离,公孙康无奈,又丢给了辰河商会人口一万多。
但按照他的想法,一两年内,就会再将此地取回,那时候,辰河商会将是为自己做嫁衣裳。
但他们万万想不到,就是这么一个辽河城,将来会发展成辽东军事、政治、经济重镇,航空母舰一般的都市。
第三百四十二章 政治地震
建安十四年七月中,辽东战事暂歇,但大鲜卑城极其热闹。
比战时更热闹。
战时热闹的是军队,此时热闹的却是普通百姓。
七月中该收春小麦了。
黄橙橙,金灿灿的小麦成熟了。
大鲜卑郡总计开出旱田九百万亩,发放给县民七百万亩,辰河商会留种土地为两百万亩。
按照此时的田亩(一亩为后世的0。228亩),一般一亩能产春小麦六十公斤,一百万亩相当于六十万公斤。
两百万亩产一百二十万公斤,合一千二百吨,两百万石!
曹操第一年屯田,全国只得粮一百二十万石。
但曹操不用发工资,杨锡的屯田兵,都需要发工资的,这自然要不相同。
曹操军马得自与青州黄巾,许多都是流民,给口饭吃,便谢天谢地,而且大部分士兵,便是为了混饭,不被饿死,才去入伍。
杨锡的兵马皆有军饷,按照军衔来领工资,消耗自是不一样。
小麦的丰收,还真归功于杨锡的决策正确。
杨锡种的春小麦,春小麦的抗旱能力极强,株矮穗大,生长期短,适于春天播种。
但有一个缺点,不如冬小麦粉好吃。
不过此时的百姓,那还没有挑剔味道的资格,能吃饱,算很好了。
特别是曹操等人地盘,不饿死已经算是不错。
辽西小麦大丰收,各地行商更是往辽西草原中涌去,他们将大鲜卑城的文化、经济各方面,带回了辽东、幽州。
一时间引发了一股不小的移民热潮,特别是更北方的胡族,听说有这么一个地方,小小的部落纷纷搬来,寻求庇护。
杨锡看这形势,知道要不了几年,这里将会变成塞外的辰河城。
八月,简肆大婚。
大鲜卑郡卫戍总司令简肆,迎娶扶余国三公主,这种重大事件,自然是当时的盛事。
大鲜卑县民报头条啊,而且报纸上明白写着,主婚人为辰河商会会长杨锡,真是火热事件不断。
闹完洞房,各自回家,杨锡来到秦青住处。
“怎么?羡慕啊?”杨锡喝了点小酒,手不太安分,但也仅仅是放在人家肩上而已。
秦青这次没有抖落,而是撅嘴道:“也没什么,不就是结个婚嘛,又不稀奇。我反倒更喜欢征战沙场。”
“你喜欢征战沙场?你思想就不对,战争是要死人的,你知道我为什么从头到尾,不断的壮大自己的实力吗?”
“为争霸天下?”
“不!你们都不了解我,我发动的任何一场战争,壮大的每一分力量,都是为了减少战争,甚至阻止战争。每一个生命,都是值得尊重的,不要因为他是敌人,就需要将其杀死。当然,你现在不理解,将来会的。好了,不说这个事,说另外一个事吧。”
秦青有点模棱两可,不知杨锡话中含义,但也有些似懂非懂,点头道:“还有什么事?”
“我们又该回南方了。”
“啊,这么快?我怎么觉得我们战象营就像是你的花瓶摆设啊,都没有出战,随便到公孙康的地盘陈设了一下,就又回南方?”
“你以为打仗一定要冲锋陷阵吗?所以说学文化很重要。好了,过几日准备回家了。来!给哥抱下!”
这段时间两人越发亲密,但感情却在发芽,这是一种微妙的状态,没有那么多露骨的**爆发,更像是一杯迷人的酒。
杨锡在品尝着这一杯美酒,秦青也是。
这杯美酒,每个人品的味道又不一样。
秦青品他,觉得是清泉过小溪的味道,那么清新。
杨锡品出的,却是波尔多的葡萄味。
两人都知道,酒需要慢品,品出来的,才是人生。
秦青朝外假装逃离,杨锡轻轻将其往怀里一抱,只在发线间轻点,然后道晚安。
……
八月,杨锡自大鲜卑城出发,乘船南归。
杨锡为何要急着南归,却有原因。
杨锡为了解此时局势和天灾**,每每都会查询科技树中记录。
恰好便查到有史料记载,“建安十四年,十月,荆州地震”。
这个地震动静不会太小,要不然不会单独记录出来。
但具体记录又没有,只有时间、大概地点。
而且这大概的地点也太大概了,荆州!
荆南、江夏、南郡、南阳。
这些地方都属于荆州。
杨锡不知道荆州哪里地震,但一定要提前回来,做好救援准备工作。
杨锡大概推算了一下,荆州绝大部分不在地震带之上,最有可能便是武陵郡靠近四川盆地这一带。
九月,杨锡回至辰河城,山川地震没来,倒是先引发了一场政治大地震。
零陵郡,零陵郡县民报上发表文章,有人分析,今天下大势,辰河商会做为天下最大势力,人口至六月统计已然超过两千五百万,军队、船卫、治安军力警力相加,超过一百万。如此强大的势力,应该自立一国了。
而且这编辑还全盘分析,立国之后的好处。
这一篇报道,在七月份发于零陵县民报,当月零陵郡各小报纸,皆纷纷应和。
零陵郡虽人口如今只有百多万,但零陵大学中,便有学生俱乐部办的各式报纸十多种,什么零陵青年报,零陵商报等。
各小报纸纷纷有人提出支持该观点。
但也有少部分人在报纸上表示反对,言没有名正言顺,这些估计便是老旧世家的代表了。
但这种观点已然极少。
这一争论纷纷扬扬搞了二十天,结果零陵总督刘度竟然也亲自纂文,发表于零陵县民报,言支持辰河商会自立建国,并鼓励学子们请命,请辰河商会实际掌权人杨锡,自立为王,实行名义和实际双重自治。
刘度纂文,意义又不一样,这便引起了其他郡总督的注意了,直接将意见引导向了各地方高层。
桂阳总督蒋琬第一个提出赞成观点,西陵总督黄杰在西陵县民报号召县民万人请命,也表示赞成。
至八月中,此事传遍辰河区,各大报纸每日都有观点跳出。
此时舆论的观点,已然不是围绕自立一国的问题争论了,而是立国之后的体制问题。
九成人提议自立,其中六成人赞成要改变如今的政治方式,但具体应是何等样子,却没有人提出革命性意见。
因为他们不知道,这个世界上,有君主立宪、民主集中等等这些玩意儿。
但一些激进学生,竟然开始组织起上街游行,表达意愿,打着各种标语。
这首次上街游行的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