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而郑子产当年说的是:唯有德者,能以宽服民。
其后才是接下来的水火分析。
假如刘彻同意了这个家伙的说法,就等于承认了自己无德,至少也是‘德甚薄’。
因此,才不得不行宽猛相济的政策。
虽然,这种承认,完全然并卵。
只是个面子问题。
但,百分之八十以上的皇帝,都是爱面子的。
像刘邦那样,完全不要面子,只要里子,压根不在乎自己形象的君王,少之又少。
刘彻当然也是要面子的。
他若是不要面子。
哪里还需要向朝臣们问计,直接下令,命令卫尉和京辅都尉出场抓人就可以了。
他向朝臣们问计,本质上,就是想要找一个背锅侠出来。
这样,出了问题,都是奸佞的罪。
有了功劳,是皇帝的英明神武。
这看上去,似乎与他之前对官僚们的看法和想法,完全是两个想法和心态。
几乎就是一个无可置疑的双重标准。
然而,这就是皇帝的本质。
朕可以无情无义,朕可以朝令夕改,朕可以卑鄙无耻。
但大臣们不行。
在理论上来说,双重标准,严于律人,宽于律己,是皇帝的天赋和标配。
换了任何人做皇帝都是一样。
…………………………
“国难思忠臣啊……”刘彻有些怀念去处理刘礼和刘富丧事的刘舍了。
若这位头号狗腿子在,那里还需要这么抛媚眼?
稍稍动动眼皮子,人家就兴高采烈的跳出来背锅、接盘了。
好在,老刘家的皇帝,虽然很多时候都很要面子。
但,实在没有办法的时候。
面子这种东西,他们丢的最快。
就像刘彻。
大臣们不愿意背锅,事情难道就不能干了吗?
刘彻站起身来看向那个提议的大臣,说道:“卿言之有理,朕德薄,无以佐天下,不能感化士民,只能退而求其次!”
反正,老刘家自己对着自己喊‘德薄’也喊了足足五十六年了。
也不差这一次。
无非是丢点脸面罢了。
脸面又不值钱。
但那位大臣却吓得立刻匍匐在地,大气也不敢出一声。
天子自己喊自己德薄,那是人家谦虚。
假如,某个大臣当面告诉这位陛下他‘德薄’。
这位大臣会是个什么下场?
运气好一点,如冯唐对太宗说:鄙人不知忌讳,于是至今在南国打转,终生不能入朝。
运气差一点的话,那就可以直接摘去乌纱帽,回家种田,然后再祸连子孙。
“命令卫尉,立刻肃清长安街道!”刘彻站起身来,做出了决断:“长安不许看到任何扰乱秩序之人,有关人等,若要鸣冤,或可至廷尉衙门,递交诉状,也可走执金吾衙门,申辩罪名!”
群臣听了面面相觑。
去廷尉递交诉状,或者去执金吾申辩罪名?
这岂非是:堂下何人,为何状告本官?
还有比这个更搞笑的事情吗?
刘彻也知道,这样说,似乎有些吃相太难看了。
而且,会给天下人一种错觉,既他这个天子,根本不讲仁道。
尤其是对士大夫和地主们不够‘友好’。
这可是一个很不妙的名声。
这天下,也终究是天子与士大夫列侯共治之的天下。
皇帝可以偏帮下层泥腿子,但也需要照顾士大夫贵族的感受。
打一巴掌,必须得给颗甜枣安慰。
“诸民若对裁决有异,或者不认同廷尉及执金吾之判罚,可至北阙击登闻鼓而鸣之,朕闻鼓而必出!”刘彻丢下这么一句话,就转身拂袖而去。
汲黯立刻就带着尚书郎和侍中们跟上。
独留下其他人面面相觑。
直到天子远去,这些大臣,才叹了口气,有些战战兢兢的起身。
“击登闻鼓?”有人在心里摇摇头。
汉家确实有这么一个击登闻鼓而鸣之的制度。
这是当年缇萦救父后,太宗孝文皇帝给天下百姓和受冤者留下的最后一条道路。
只是,这条路,等闲不会有人敢走。
原因在于,鼓响而天子出焉。
天子出则九卿会审,三堂共议。
该案的一切往来文书和裁决证据,统统将会摆上台面,暴露在阳光下。
除非有人能拍着胸脯,保证自己一定是喊冤的。
不然,呵呵……
惊动天子,而你又不能证明自己清白?!
该当何罪?
至少也是杀全家的大不敬之罪!
更何况,这登闻鼓,也不是那么好敲的。
登闻鼓立在公车署内,公车署在北阙之下。
想敲响登闻鼓,首先要感动北阙驻军,让他们放行,然后,还得让公车署的署长也点头同意进入。
但问题是,假如某人能感动北阙驻军,让他们放行,又能说服公车署的署长,让他进入。
那么,在实际上,此人其实已经得到了天子的同意。
是天子授意他去敲鼓的。
而倘若天子授意了,那么还有什么案子是翻不过来的?
所以,这就是一个悖论。
登闻鼓立在公车署将近二十年,至今被敲响的次数,不过三五次。
而每一次都导致了一位列侯甚至一位九卿的垮台。
“看来这刘氏对齐鲁的戒备和恨意,至今未曾消散……”许多人都在心里想着。
颜异更是有些失魂落魄。
齐鲁士民数百人,穿郡过县,冒着重重危机来到长安,但迎接他们的结果却是如此的悲哀。
这让颜异有些无法接受。
颜异看过执金吾和廷尉上报的那些被判处死刑的士大夫和地主的案卷。
仅从案卷上罗列的罪名和列举的罪证来看。
这些士大夫和地主,完全是‘死有余辜’。
鱼肉乡里,横霸市井,唆使游侠,对百姓敲骨吸髓,勾结官吏,摊派徭役和税赋,动辄侵夺民田。
可谓是罪孽深重,死不足惜!
但是……
“陛下对吾齐鲁何其薄也……”
天下这么干的地主和士大夫,又不仅仅是齐鲁这么干。
齐鲁地主也仅仅是稍微出格了一点,贪婪了一点,不那么讲吃相。
何至于此!
且……
君子死而冠不免!
就算要治罪,也不该用律法治罪啊。
完全可以更人性一些。
事事都按法律来办,汉家与秦朝有何区别?
法理之外,不外乎人情嘛!
“唉……”颜异长长一叹:“长此以往,恐怕天下,将要沸沸扬扬,物议纷纷了!”
地主和士大夫们,从来都是兔死狐悲,物伤其类。
恐怕,经此一事,有人要跟朝廷离心离德,心怀怨怼了。
尤其是那些被处死的地主士绅和士大夫的亲朋好友们。
他们大抵,将会视朝廷,如同仇寇!
………………………………
“陛下,请恕臣直言……”汲黯也跟颜异一般有着同样的担心,此刻,他也忧心忡忡的对刘彻说道:“陛下以雷霆之怒,致法于尔辈,臣恐,从此齐鲁多事矣!”
作为士大夫官僚集团出身的精英,汲黯对那些根深蒂固的士大夫官宦家族的力量和生命力,有着足够的认识。
这些人,这些家族,常常深深扎根于地方。
很多人的家族,世代就是当地的大地主。
一个家族,能辐射方圆百里的地方。
当地的百姓,有很多连续几代人,都是给这些家伙做佃农、长工的。
而这些家族,也常常是枝繁叶茂,除了嫡系之外,还有无数旁系。
所以自古中国都有夷三族,连坐的法律。
一个人犯罪,连坐同族近亲三代。
脑袋砍起来,一砍就是几百个。
这并非是残忍,而是为了斩草除根,彻底将威胁连根拔起。
但,这个办法,显然不适合用在现在的齐鲁士大夫和官宦家族身上。
要是用了,就是一场几万甚至十几万脑袋落地的大案。
国家不动员军队,根本办不到。
而且,影响也很坏。
所以,这注定是一次砍首恶脑袋的刑罚。
杀的最多是这些家族的嫡系。
而那些支脉,则会留下来。
然后,他们会继承嫡系和主家的财富。
再然后,他们就会记住今天的这个仇恨。
并且会想方设法,与国家和天子为敌,憋着劲拖后腿。
甚至隔三差五来个造反和起事。
朝廷和国家必将疲于奔命。
刘彻却是呵呵一笑,看着汲黯,说道:“卿以为多事?”
“朕以为从此天下太平!”
汲黯傻傻的抬头,看着自己的天子,却发现,对方已是杀气腾腾,满脸的兴奋。
“首恶者诛!”刘彻把玩着手里的一方玉印:“胁从及三族皆流!”
士大夫和地主们玩的那些把戏,刘彻闭着眼睛都能说出来。
自然早就知道应该怎么应对了。
事实上,不仅仅他知道,汉家上下的朝臣和地方的郡守们也统统都知道怎么对付那些地主豪强。
很简单,能杀就杀,杀不了流放。
流放不了,就往关中迁徙,迁到天子陵寝之侧,美其名曰:强本弱末。
实则是彻底消除隐患的策略!
“安东诸地,及东海郡诸县,可是求贤若渴啊!”刘彻大笑着说道:“这样,一次就可移民数万,乃至于十万口!”
“不止可以立刻充实边塞,更可让当地的文教和诸般事务立刻运转起来,实在是大善!”
汲黯听着却是身体都在瑟瑟发抖。
天子口中的话语,实在是太震撼,太霸道,太恐怖了!
“若他们去边塞为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