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朝廷过去,就常常会在一些案件上,采取由廷尉与多个部门共同审理的政策,以保证审判公正跟程序合理。
如今,天子将这个政策挪到民政上,好像也很正常。
而赵禹跟直不疑等人心里却是冒了一阵冷汗:“辛亏吾等反应及时,不然,若让陛下的念头成为律法,日后,岂非随时可以挪到民法之中?”
刘彻将视线投向擅权们。
面对刚刚宣布的又一个重磅打击商贾的政策。
这些擅权,普遍无动于衷,仿佛跟他们没有关系一样。
这很正常——擅权们都是关中人,关东的商贾,本来就跟他们半毛钱关系都没有。
不过……
“兔死尚且狐悲……岂能真的无动于衷?”刘彻对此很怀疑。
无论这些擅权是否真的无动于衷。
他们都成了一个媒介。
一个将今天在朝会上的事情,告诉给其他人的媒介。
刘彻相信,在不远的将来,今天,发生在这个殿堂里的事情,将传遍天下。
这样,至少,最起码能让那些被迁徙到关中商贾在一段时间内,不会跟士大夫官僚们靠的太近。
“只有这样,才有朕插手跟控制的机会啊……”刘彻在心里想着。
官商合流甚至官商一体,是大势所趋。没有人能阻止。
即使两千年后也依然如此。
可能无非就是政府的商人跟商人的政府之间差别,尤其是大商人、财团。这一点更加明显。
既然无法禁绝,那唯一的办法。自然就只有自己参与进去了。
“主爵都尉将立……”刘彻继续说道:“卿等可有推荐人选?”
若是之前,大家对主爵都尉的态度,那是必须拿下的肥差。
但如今,却是唯恐避之不及。
像这样一个职权未必很大,还必然得罪人的职位,公卿士大夫们,只有一个念头——离它远一点!
一时间,场面有些冷场了。
甚至已经有人决定——假如天子执意要求推荐的话,那就将自己衙门的几个刺头丢出去填坑吧。
好在。大家的担忧并没有成为现实。
很快,尚书令汲黯就很善解人意的出列拜道:“臣黯以为,故太子舍人主父偃,自服侍陛下以来,忠心王事,办事勤勉,或可为陛下解忧!”
主父偃?
很多大臣对这个名字都很陌生。
即使偶尔有听说过的,印象也不深,只知道。此人似乎在今上即位后,就随前朝中大夫周仁之子周远,一起去了江都国,主持当地的晒盐工程。
如今。陛下将此人从江都调回来,好像也算符合情理。
毕竟,潜邸大臣。外放地方磨砺之后,调回来再委任大任。这也算汉家传统。
刘彻闻言,点点头。道:“尚书令所荐举人选,颇合朕意,即以主父偃为主爵都尉左都尉,主掌天下郡国擅权平贾之协调,掌均输百货,调解物价之权!”
郡国平贾擅权,当然不能长期游离在官府的控制之外。
这也不符合大一统的中央集权趋势。
所以,将平贾擅权的地位,明确为半官方,类似三老一样,也就是必然了。
当然,这个任命的背后,还隐藏着刘彻在未来要成立工商物价管理局的意思。
掌握物价,制定物价,并且借此影响天下。
这是每一个封建王朝,都曾经做过的梦。
而臣子们一听刘彻的这话,却是立刻就想到了:“这主爵都尉,将立左右都尉?”
“这是备盗贼都尉衙门的翻版?”
无数人寒毛倒竖,他们知道,若假如是真的,那么,他们就低估了天子在工商业上的决心跟魄力了。
在某个部门,同时设立左右某某。
这是汉家天子,要决意以不可动摇跟无可置疑的态度来坚决推进某个政策的信号。
汉兴以来,同时设置左右官的,只在少数机构出现过。
譬如一度非常盛行的左右丞相制度。
但这并不具备任何参考价值,因为,那些都是特殊时期的特殊制度,是为了平衡或者稳定政局而出现的临时制度,常常度过危机后就废止。
而接下来的这个机构的故事,则让所有大臣,对左右某某都充满了警惕或者说期待。
譬如说备盗贼都尉。
当年,太宗入继大统,但关中地方治安无比糟糕,天下盗匪丛生,就连长安城里,也是命案频发,而内史跟中尉,对此都一筹莫展。
这个时候,太宗设置左右备盗贼都尉,任用列侯将军充任,调动野战军团,直接介入地方治安。
对某些盗贼横行,治安混乱的地方,直接采取军事行动,用严刑酷法,甚至是军法审判跟处置盗匪。
通过五年努力,终于扭转了关中治安局面,至中元年后,关中再也没有发生过大规模的盗匪活动,再也没有出现过游侠地痞,刺杀执法官员,甚至劫持地方的现象。
当年左右备盗贼都尉称雄天下,震慑地方。
著名的关中大侠季心,听说自己被备盗贼都尉通缉,连忙逃到袁盎家里,借着藏在袁盎的马车夹层里,才逃出关中,流亡吴楚将近七年……
而其他与季心齐名的游侠巨头,则因为没有这么硬的靠山,纷纷悲剧。
后世著名的大侠郭解的老爹,就是死于备盗贼都尉衙门的刽子手下。
如今,刘彻重提左右官制度,自然而然,让人们很容易想起了过去那个九卿之外,职权最大的备盗贼衙门了。
当年太宗对备盗贼衙门的支持力度,可是众所共睹的。
要不是后来,关中盗匪绝迹,恶性案件发生率一度接近零,没有用武之地的备盗贼都尉,职权不断缩水。
否则今天,九卿之中可能就要多出一个武人的位置了。
果不其然,刘彻接着又说道:“前时,御史大夫所举之士子公孙弘,朕以为,其所述所论,颇有见地,命其为右主爵都尉,主核查天下商贾赀产,收取税赋,转输幕府之责!”
刘彻话音刚落,无数人的目光,就都落到了胡毋生身上。
尤其是博士们,盯着胡毋生的身影,仿佛像是第一次认识他一般。
许多人心中,只有一个想法:他什么时候跟天子勾搭上了?(未完待续。)
PS:今天依旧3更~但可能只有6000字,因为今天还是有些头晕,但现在吃了药,好多了,明天会继续爆发,保底一万字,求月票~~~~
第七百零一节 移民政策
不过,因为主爵都尉现在实质上,只有八百石秩比。
一个八百石的衙门的设置,皇帝是完全不需要征求臣子的意见,自己就可以拍板决定的。
所以,刘彻的决定,自然没有遇到阻力。
群臣纷纷拜道:“伏维陛下圣裁!”
反正,八百石的衙门,再怎么蹦跶,也蹦跶不了多高!
道理很简单,既然主官都只有八百石,那么副手必然只会有六百石,甚至四百石,以此类推,到了下面的具体办事人员身上,可能就全是斗食了。
级别如此之低的一个机构,别说是去地方上收税办事了。
恐怕,它的命令,连长安城都走不出!
要知道,哪怕是给长安城守门的某门卫尉,级别也是一千石的。
人家完全可以不理会,甚至拒绝接受主爵都尉的公文。
当然,主爵都尉可以告状,可以申诉。
但这样的机会是有限的。
总不能事事去天子面前哭鼻子吧?
那天子要你何用?
很多人甚至都准备看戏了。
但也有少数注意到了,刘彻所说的那一句‘转输幕府’。
幕府,又称为莫府。
这是兴起于战国时期,为了应对日益频繁与激烈的战争而诞生的特殊制度。
白起、赵括、蔺相如、李牧、王翦都曾经开府建牙,广揽人才。
一个幕府就是一个小型政府。
它拥有包括军事、民政、税收和法律在内的一切机构。
在战争时期,将军统领幕府。率领数万甚至数十万的大军,攻城拔塞。远征千里,帅师伐国。
甚至因此诞生了一句名言: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
幕府将军,率军在外,皇帝老子来了命令,都能不鸟了,一切只为战争服务。
数年前,吴楚叛乱,周亚夫以太尉统帅十万禁军南下平叛,而窦婴以大将军,屯兵荥阳。收齐赵之兵,都是开了幕府的。
但战争结束后,这两人的幕府就已经关闭。
那么,现在哪里还有什么幕府呢?
答案是——太子。宫。
在汉室,有且只有太子跟太尉,能在和平时期,开府建牙,广蓄人才,交往豪杰。拉拢宾客。
如今,太尉已废弃,就只有太子能拥有这个资格。
虽然,刘彻现在没有立太子。
但这并不代表。太子。宫就不存在了。
它依然在未央宫与长乐宫之间的那个小宫殿群中。
它依然保持了一定的制度跟人员。
它时刻准备着,为它的新主人效力。
特别是,汉家有制度。无论有没有太子,太子舍人。依旧会保持编制跟人员。
如此一来,所谓转输幕府。其实就是转输太子、宫。
这跟转输少府其实差不多。
但问题是,汉家迟早会有储君,天子迟早会立嗣。
到时候……
“这主爵都尉衙门,就能顺势成为两千石衙门了……”有人立刻就醒悟了过来。
虽然太子家令也才比八百石,但既然是服务储君,地位拔高一些,非常正常。
换句话说,一旦建储,主爵都尉就极有可能凭借储君,一跃成为汉家政坛的重要力量,甚至在未来,储君上台后,成为国家经济的决策中心。
这可是个了不得的信息。
让人不得不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