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见面就放大,哪怕他们两个自认心理素质非常不错,也被吓了一大跳。
当今天子有天命的事情,这在天下,都是公认的事实。
作为周之成康后,唯一一个能自证天命的天子,没有人敢怀疑刘彻所说的话,是否有假。
任何一个敢怀疑的人,首先就要先证明,汉鼎和去岁江都风灾的问题。
更何况,身为皇帝,哪怕刘彻没有任何证明自己的事实,也没有人敢怀疑皇帝身负天命的这个真理。
所以,刘舍跟直不疑闻言,立刻就跪下来,叩首恭贺道:“泰一嘉惠,社稷之福,臣等伏维陛下神圣圣明,为天下贺!”
“事态紧急,关乎生民,朕也就不跟两位爱卿废话了……”刘彻转过身来,一脸郑重,若是时间充沛,刘彻自然不介意再演一次神棍一条龙,以弥补去年夏天日蚀,他却没有得到神启这个小bug。
但现在,每一分每一秒,都可能关乎数以百计甚至数以千记的人民今年的收成以及全家的命运。
所以,刘彻也懒得啰嗦了,直接就下令了。(未完待续。)
第六百七十五节 神迹
“大农和少府,现在有多少斗食之官在关中?”刘彻问道。
刘舍和直不疑互相看了一眼,脸色有一点点尴尬。
什么叫斗食?
就是年俸不足百石,每天的薪水,以斗来计数发放的低级官员。
他们是整个统治阶级金字塔的最底层。
与之相对应的,则是秩比一百石以上的官员,称为有秩。
斗食与有秩之间的区别,不仅仅体现在薪水上,更体现在待遇上。
一百石以上,依照制度,可以佩戴相应的冠绶,有官印。
哪怕只是一个地方上的廧夫,人家腰间也是挂了个某某乡廧夫的官印。
而斗食?
甚至不被承认是官。
在此时,斗食之官,就是汉室政府的临时工和编外人员。
他们中的一些人,甚至是属官的属官的属官。
直不疑支支吾吾了一阵,然后,答道:“回禀陛下,应该有七八百人左右吧……”
刘舍也报告道:“陛下,少府各曹,大抵应该有个数千人左右……”
刘彻没有计较这两个家伙的这个疏漏。
毕竟,就是后世的天朝部委领导,假如不去翻电脑里的档案,恐怕他也说不清楚,自己的部门里雇佣了多少临时工和编外工作人员。
“大农,朕命尔,即可动员所有所属斗食,由六百石以上各官带队,进入关中诸县,麦苗种植区。指导百姓,做好防洪防冻之事!”刘彻没有含糊。马上就下达命令。
这是一场跟老天爷之间的赛跑。
刘彻得争取在灾难来临前,尽可能的多保住一些麦田。
至于动员整个部门的力量。进行保护桑苗的工作。
这在汉代,是非常常见的政府行为。
大农的前身,治粟内史衙门在高皇帝和吕后时期,甚至在天下各郡国广泛设置诸如‘护田校尉’‘候农令’‘守农令’等职位。
后来小猪朝时,将这个传统发扬光大。
在草原上大搞屯田,设置了无数个屯田校尉、属国农都尉以及渠犁田官。
要不是草原上的水土流失速度太快太过严重,不是个合适的耕种地,许多地方种着种着,成了盐碱地。
恐怕。在历史上的小猪时期,中国人能一直把田种到中亚,甚至西亚去!
即使如此,小猪朝的屯田的工作,也取得了许多的成绩。
譬如汉四郡和轮台这样合适的种田地方,就成为了中国自古以来神圣不可分割的领土。
直至后来东晋,子孙不肖,才丧失掉了这些地方。
至于南方,那种田就不要种的太嗨皮了!
中国人把田都种到中南半岛那边去了。
论起种田的本事。中国人敢说第二,全球范围,谁能说自己是第一?
而在秦汉之际,中国种田事业的精英和骨干。就是大农和郡国的斗食农稷官。
对这些人的业务能力,刘彻还是很放心的!
“诺!”直不疑领命而去。
但,只靠大农衙门的那几百个斗食官。加上数量更少的官老爷,显然。是没办法完成一个要督促和领导百姓,赶在天气变化之前。就做好保墒和护苗工作的。
所以,刘彻看向刘舍,接着命令道:“少府,朕命尔立刻发茂陵刑徒,由卿亲自带队,前往关中各县,疏通河道、渠道,做好防洪工作!”
茂陵刑徒现在足足有五千人之多,这样的一支力量,足够将关中各县的主要渠道和河道梳理一次了。
更何况,内史衙门和地方的基层单位,也会动员,出力。
“诺!”刘舍顿首领命。
送走这两人后,刘彻觉得还是不太保险。
于是,又传令给执金吾衙门,要求执金吾郅都,立刻发动左右京辅都尉的力量,加强对关中各县的巡视,并保障大农和少府的工作。
接下来三天,关中大地上出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
明明当头艳阳高空照,气温甚至攀升到了二十多度,人在太阳底下假如站的久了,都有些出汗。
但,以长安为中心的各小麦栽种区域,却掀起了一股防寒防洪的建设热潮。
几乎是一夜之间,大农衙门就任命了十几个‘护麦校尉’和四十多个‘保麦使者’。
然后以这些护麦校尉或者保麦使者为中心,各县的基层官员如廧夫、游缴、三老等,广泛动员了关中今年种植了冬小麦的农民。
这个时候,考举初次呈现了它的威力。
过去两年,数以千计的考举士子,进入了关中的各县各乡,成为基层的廧夫、游缴、县官属官等。
这些人,受过良好的教育,有着不错的基础素质,虽然可能多数不是什么国之栋梁,郡国之才。
但做一个廧夫、游缴什么的,却还是足够的,甚至是绰绰有余的。
在他们的协助下,关中的农民,在短短时间内就被动员了起来。
而农民们一听,是天子再次得到了神启,知道有灾难将来。
自然深信不疑。
没有任何犹豫的就服从了大农派来的‘护麦校尉’‘保麦使者’的指挥。
于是,以长安为起点,关中十几个主要小麦种植县,出现了一副堪比当年秦赵长平之战时的景象。
几乎所有百姓,都从家里走出来,在官员的指挥下,在田间地头,忙碌了起来。
甚至,有些家里没有种植冬小麦的家庭,在看到邻居们忙碌了起来以后,也自发的行动起来,帮助自己的邻居,整饬土地,搬运秸秆到地头。
而墨家一看这场面,马上就迫不及待的加入到其中来,好好的刷了一波脸,顺便将墨苑的规模扩大了几个。
而在少府,足足五千名本来在茂陵劳作的囚徒,被直接拉出来,一人发一把锄头或者铁楸,就被赶到各地的渠道里,热火朝天的工作了起来。
刑徒们的干劲很高——毕竟,比起挖茂陵,还是疏浚渠道和河道更轻松也更安全。
可惜,这一切还是太仓促了。
三日后的傍晚,当人们忙碌完,回到家里时。
忽然,黑压压的乌云笼罩了世界,一阵阵闪电撕裂天空,声声闷雷,自九天而响,大自然开始修正它之前的错误。
倾盆的大雨,哗啦啦的从天而降。
许多百姓看着这一切,都被吓傻了。
“圣天子啊!”无数人心头剧震。
什么是神迹!
这就是啊!
一时间,无数人朝着未央宫的方向磕头不已。(未完待续。)
第六百七十六节 觉醒
能在史书上被特别记载:冬十二月,雷,霖雨。
这场大雨,自然不是什么几天时间,就会消停的灾难。
准确的说,这是地球在进入小冰期前的一个气候调整期的阶段性调整。
透过史书记载,就能轻易看到整个气候的变化脉络。
本轮调整,应当是史于近二十年前的太宗孝文皇帝六年,当年,关中出现暖冬,桃李开花。
其后,在九年,关东大旱,十二年,黄河决口河东,后六年,天下大旱,蝗灾四起。
这些还只是被记录在史册上,影响了全国的大型自然气候灾害。
至于那些中间偶发的中小规模的局部灾难,则被未被史官载入正式史册,只是成为石渠阁中的档案。
即使如此,这轮调整对汉室造成的打击,也是异常沉重的。
太宗九年,关东大旱后,国家旋即立刻下令释放在押囚徒和惠帝后宫宫女,以此弥合大旱造成的人口损失。
十二年,黄河决口,太宗皇帝立刻下诏,除田半租。
十三年更是干脆完全免除天下田税。
至后元元年,在经过深刻反省和调整后,太宗皇帝更是下达了那道著名的‘兴汉三诏’之一的《议佐百姓诏》。
在这道诏书中,最高统治者皇帝,开篇就沉痛的描述‘间者数年岁不比登,又有水旱疾疫之灾,朕甚忧之。’
可见,当时的灾难频发之严重。已经到了连皇帝,都不得不放下架子。认真对待的地步。
而到了后元六年夏四月的蝗灾之后,汉室政府马上就下令‘令诸侯无入贡。驰山泽。’又‘减诸服御。损郎吏员。发仓庚以振(赋)民。’更下令民得卖爵。
通过多种渠道。缓解和恢复灾难造成的影响。
当时,长安的未央宫和长乐宫里,甚至裁撤掉了几近一半的宦官侍女和各种吏员,后宫妃嫔们干脆连绫罗绸缎都见不到影子了。
而且,这些气候灾难,并不仅仅只影响了汉室一隅。
这从历代匈奴入寇的记录中,就能看出端倪来。
太宗九年天下大旱后的第三年,匈奴入寇狄道。
十二年河东决口后的第三年,十四年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