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刘邦也没有不管不顾。
汉律中,有关三老的法律地位,都要强调一句‘比山东复’。
所谓‘比山东复’的意思就是比照山东老兄弟的待遇。
而在此时,山东不是行政名词,而是地理名词,指的是太行山以东的广大地区。
所谓山东老兄弟,指的就是跟着刘邦打天下,始终不离不弃的老士卒们。
这些人在汉初时,享有着极高的政治地位,极大的社会特权。
但也有很多士卒,或者因为残疾,或者因为患上了严重的战争综合征,几乎失去了独自生活的能力。
不管是刘邦也好,还是这些士卒的将主们也罢,肯定都不能看着这些跟着自己出生入死的老兄弟们自生自灭。
于是,许多列侯,都将这些老兄弟们,带回自己的封国,给予他们官职或者土地,就近照看和照顾。
这些老兄弟,在安顿下来之后,当然会娶妻生子。
所谓龙生龙,凤生凤。
军人的子嗣,耳闻目濡之下,当然也会跟自己的父辈一样,成为军人。
这就是所谓的将门世家。
而这些人,自然而然的,就会因为父辈和从小受到的教育的原因。忠于其所在地的列侯。
所以,翻开历史书,人们常常会发现。前一秒还在长安斗鸡走狗的纨绔子弟,下一秒披挂上阵,居然也能有模有样,有板有眼。
譬如平阳侯曹氏,数代单传,以羸弱著称,但上了阵。却也能独当一面,不堕先祖威名。
周勃也是如此。
将其亲兵营中的伤残老卒以及生死兄弟们,全部带到了他的封地。河东郡的绛县安置。
等到周勃被太宗皇帝赶回家种田,为求自保,周勃甚至在其绛候候国里组织了一支军队,藏了兵甲弓弩。
结果被人一锅端。自己人还去了廷尉大牢旅游了半年。
要不是薄太后求情。肯定是竖着进去,横着出来。
而周亚夫的细柳营,在实际上,就是以周勃几十年来练出来的绛候亲兵为根基,在河东郡花了四年时间,一点一滴练出来的。
细柳营,哪怕是一个低级军官,如屯长、队率。祖上可能就是当年跟随周勃征战天下的老卒。
父子祖孙,三代从军。更重要的是,从小就跟着周亚夫一起长大。
这样的军队,在这封建时代,真是无人能敌。
而在经过了匈奴与吴楚的战争磨砺后,细柳营的威名,真是响彻寰宇。
据说,就连匈奴单于庭,也特别关注细柳营。
去往匈奴的使者回来报告,匈奴人,总是询问细柳营的营地和营中故事。
而作为汉室的王牌。
细柳营的驻地,其实就在上林苑西侧,渭河以北,镐池以南的细柳仓。(注1)
细柳营也是因此而得名。
此地山高林密,但山中别有深谷。
因此秦时,秦军在此营造仓储基地,以供应阿房宫的建造需求。
汉室照旧将之作为一个军需基地和少府府库的中转中心。
所以,这细柳仓的交通非常发达,驰道直接修到了山谷的门口,秦汉两代建设者们更是在道路两侧,广修烽燧台以及岗哨。
寻常人根本无法靠近,也无法接近这汉室王牌细柳营的驻地。
刘彻的撵车仪仗,缓缓驶在细柳仓前的驰道。
一路上,往来巡逻的骑兵,戒备森严的哨所、关卡,数之不尽。
因为,直到现在,细柳仓依然发挥着它周转军需物资的功能。
甚至汉室最大的弓弩作坊,就在细柳仓之中。
这里生产着举世闻名的大黄弩以及精密无比的连发弩。
刘彻登基后,又将陌刀和牛角弓以及长槊等试验性军械的生产地点在这里放了一个,以防备就近装备军队,并且及时反馈使用情况,方便少府的工匠及时进行改进和调整。
而被刘彻特意带在身边的骆郢,打从上了驰道,进了这细柳仓的警戒范围,他的脸色变得跟白纸一样,甚至身子都开始难以抑制的颤抖了起来。
作为汉军的王牌,细柳营现在享受的是跟虎贲卫、羽林卫同样的待遇,甚至犹有过之。
最好的武器,最新的装备,最严格的训练,最高等级的伙食标准。
特别是得到了刘彻的指示后,细柳营派出了一批花架子出来巡逻。
这些骑兵,全身着甲,就连马身上,也覆盖着一层坚实的铁甲,举着沉重的骑枪,在这个时代,任何人看了都要吓尿!
只是很遗憾,这样的一支骑兵,目前在实战方面,是没有太多的用处。
也就是看着好看而已。
而且军队使用后,反响也很坏。
将军们觉得,这些重甲骑兵,使用起来,很困难,而且后勤压力和合适的承载战马也难寻觅。
士卒们觉得,铁甲太重,骑枪太重,不仅仅穿戴困难,更麻烦的是夏天,根本没有人能套在那样的铁皮壳子里撑过一刻钟。
少府总共也就生产了三百套类似的重骑兵装备,然后就停产了。
目前来说,这种重甲骑兵,是作为皇室的仪仗队以及在夷狄面前逞威风的面子卫队。
地位与陌刀的老祖宗,斩马剑类似。
倒是少府改进后的陌刀,在以步卒为主的汉军中广受好评。
尤其是弓弩兵们爱死了这种能很好的掩护和保护他们脆弱的侧翼的长刀类兵器。
将军们天天嚷着要五年编组一万陌刀兵。十年爆出五万人。
但,这些提议被刘彻毫无悬念的否决了。
开什么玩笑!
陌刀的铸造,哪怕是改进以后。也非常复杂,而且极度烧钱。
一柄陌刀,最起码要耗费三十斤精铁或者粗钢,价值数万钱,若再加上陌刀兵的训练以及伙食开销,都快够养一个一人双马的骑兵了。
刘彻才不会干这样的赔本买卖!
陌刀这个兵种,在他计划里。只是辅助兵种,而不是主战兵种。
未来的真正方向,应该是轻骑兵和胸甲骑兵。
当了皇帝这么久后。刘彻也算是明白了,为何陌刀独独只在唐代兴盛一时了。
首先,当然是唐帝国有钱,任性。浪费得起。
其次。唐帝国全盛之时,追亡逐北,吊打一切。
它有着足够广袤的牧场,蓄养足够多的马匹,编组足够多的骑兵来保护陌刀兵。
而汉室呢?
现在不过区区十万骑兵而已,而且战马和优良的牧场,严重缺乏。
富饶的河套地区,至今仍在敌手。
匈奴骑兵。随时可能冲进家里面。
在这样的情况下,大力发展陌刀兵。这是脑抽。
就像二战时,英国人作死的沉迷于粗又大,结果被航母爆了菊花。
当然,陌刀兵也还是要发展的。
但不是现在。
起码,要等到汉室称霸宇内,控制草原。
到那个时候,汉与唐一样,有着广阔的新征服世界和庞大的属国、殖民地需要保护和捍卫。
到那个时候,才是陌刀兵真正发挥作用的时候。
至于现在?
老老实实种田养马,拼命爆骑兵才是王道。
只是很可惜,骆郢不知道这些,也不会懂这些。
此刻少年的整个脑海中,都是刚刚过去的那队散发着肃杀之气的重骑兵。
骆郢根本无法想象,要是汉朝将这样的骑兵,派去南方,那越人该怎么抵抗?
恐怕,汉人就是站在原地不动,越人军士,把武器都砍卷了,也奈何不了这些用钢铁保护自身的重骑兵。
更何况,这些是骑兵。
来去如风,无影无踪的骑兵。
哪怕骆郢是被圈养在长安,他也听说过,匈奴人的威名。
少年心中,此刻想起了许观过去给他上课说过的话:“匈奴骑兵,一昼夜可行进百里甚至数百里,汉军常常陷入打不能打,撤不能撤之地,故以汉朝之强,只能防守,而不能反攻!”
匈奴骑兵,能让汉朝只能防守不能反击。
那汉朝骑兵,尤其是方才那种重骑兵,岂非可以轻松挺进到闽越国都东治城下?
回忆了一下他幼年在闽越国的记忆。
骆郢觉得,以越人的武装,要是遇上汉朝的军队,恐怕跟鸡蛋碰上石头没有差别。
根本就是毫无还手之力!
“难道,孤这禹皇血脉,勾践大王子孙,只能泛海远逃,遁于海外不成?”骆郢只要想想,未来要是汉军直趋闽越境内的场景,对未来就是无比绝望。
不得不说,在这一时期,中国的沿海地区,不分越人与诸侯。
大家都有着一个共同的心理准备。
‘事有不豫,即泛舟海外……’
当初,田横就是这样干的。
打不过了,撑不下去了,就乘舟泛海,去海外寻找一片新的天地。
历史上,许多政权,灭亡前夕,也都做过这样的准备。
‘汉兵远,臣观之已罢,可袭,愿收大王余兵击之,击之不胜,乃逃入海,未晚也’BY——胶西王太子
吕嘉、建德已夜与其属数百人亡入海,以船西去——BY太史公《南越列传》。
‘王以擅发兵击南越,不请,故天子兵来诛。今汉兵强,今即幸胜之,后来益多,终灭国而止,今杀大王以谢天子,天子听,罢兵,固一国完;不听,乃力战;不胜,即亡入海’BY——闽越王弟余善。
这样看着,真是有些类似西游记里的二师兄。
但却是各方政权,必须做的准备。
到万不得已之时,起码还能有条退路。
只是,古代航海技术非常落后,海图海路近乎于零。
纵使大家都有着万一之时,就跑路的计划,但与二师兄不同,二师兄知道自己可以回高老庄。
但各方却不知道,一旦入海,该何去何从。
骆郢心里更是沉重无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