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汉室开国至今数十年,但是真正天下安定的时间才二十几年,汉太祖刘邦甚至当皇帝都在不断的领兵征讨叛乱的异姓王,吕后时期才开始慢慢安定下来,等到平灭诸吕,这汉家江山才没有太多动荡,躲进深山躲避战火的难民才开始下山安居。
短短二十几年时间能产生个什么样的地方豪强出来?
很浅显的一个证据就是郅都就任济南郡守,上任之后先把郡内的大户人家碾压一遍,结果杀得人头滚滚,却连声抗议都没有,济南郡甚至因此大治,达到了路不拾遗的地步!
历史上真正的门阀政治,那要等到汉宣帝刘询认为经常变换地方郡守会妨碍政策的实施,于是,让一个郡守在一个地方任职十年甚至终生之后才开始发展,到成帝时,外戚王氏一门五候,由此开启门阀政治的大门,刘秀恢复汉室,依靠的是地主豪强的支持,投桃报李,让地方豪强坐大,东汉末年三国混战,曹魏司马氏推行九品中正制,这才最终放出了门阀势力这头怪兽。
正是基于这些认识,刘德才敢在此时推行科举。
因为首先,地方豪强也好,彻侯贵族,都不会拒绝也不可能拒绝科举。只有傻子才会拒绝一个明显对他们有好处的制度。
在此时,科举非但不是贵族豪强们的拦路石,相反还是一张门票,一张能让他们光明正大的参与政治,拥有发言权的门票!
要知道此前的所有举荐制度,都是有着很高的要求的,譬如说,首先你要在地方上有名,并且这名望还得达到一定高度,才能被举荐,或者是孝子贤孙,因为道德而被举荐。
要知道,这年月官僚阶级跟地主豪强可还没进化到后世的地步,像什么养望之类的戏码,还没被人发明。
所以暂时还没人敢在举荐的事情上作弊……
再者,反对也是无效的!
没兵没枪没权没势,谁会听他们的反对!
当然,刘德也不会天真到马上就能让科举取代目前的举荐制度,那不现实!
后世从隋朝开始推行科举,到宋代历经数百年光阴,科举才真正的取代举荐制度成为主流
………………………………………………
嗯,确实科举在汉初是不会有阻力的。
大家想想看,一群连举荐制度的作弊都不会的渣渣们,会想得到这科举可能会妨碍他们的未来吗?
再一个,科举其实不算出格啦,刘彻罢黩百家独尊儒术才真正出格,好家伙一口气把黄老派、法家、纵横家全部敲死,啧啧,但也没人反对,大家反而兴致勃勃的玩起了儒皮法骨的把戏。
对匈奴战争的胜利可能是一个原因,但更关键的是,压根没有形成一个固定的政治势力和团体,没有带头大哥,闹不起来啊~~~~~~
嗯,今天就这一更了,明天保证4更,主要是今天白天有事情去了,晚上才来码字,结果又在书评区跟人兴致勃勃的辩论~
ps:感谢闲聊闲诳闲人巨巨的1888起点币打赏
感谢指剑懿旧巨巨588起点币打赏
感谢如初若见巨巨588起点币打赏。
感谢所有过去未来打赏的巨巨们。
嗯,俺是个懒货,以前都没特意感谢过巨巨们~但是~读者老爷是俺的衣食父母这我还是知道的~
第四十二节 长漂
科举制度毫无疑问是古代中国政治制度最伟大的发明,且没有之一。
即便是在两千多年后的那个世界,科举制度也依然兴旺发达,并且扩散到了全球,虽然那时的科举制度已经变换了形式,换了个马甲叫公务员考试。
大天朝每年的公务员考试,应考者如过江之鲫,为了一个名额,无数人寒窗苦读,白首穷经。
其他国家的情况也差不多。
安逸、稳定、舒适、体面,就是公务员的代名词。
不管它叫科举也罢,叫公务员考试也好,本质都是一样的,那就是为国家机器寻找操作工!
刘德看着便宜老爹,道:“近日儿臣常在长安街头流连,微服审视市井,多有见到穷苦潦倒的士人,彼辈不远千里,跋山涉水,来到长安,为的就是一个荣华富贵,希冀以得天恩,可惜,我汉家制度只有举荐,然举荐需要的门槛太高,此辈中人少有能跨越者……”
刘德侃侃而言。
他说的都是事实,此时的长安作为汉家的都城,天下首善之地,跟后世大天朝的北京一样,都生活着一个特殊的群体。
北京有北漂,长安有长漂。
北漂为了梦想打拼、努力、奋斗大多数人的生活并不乐观,甚至有些人过着朝不保夕的生活。
而长漂的情况却比北漂更凄惨。
长漂的主要组成群体,都是来自关东各地的各学派士子。
前世十几年的诸侯王生涯,刘德是多少知道如今天下的士人情况的。
自从汉初战火渐渐熄灭,天下恢复安定之后,本来被战火赶的到处颠沛流离,没有居所的各大学派的传人们终于能安下心传播学问了。
首先跳出来的开山立派的是儒家,然后其他各家纷纷跟进。
只是儒家因为胆子更大,步伐迈的更快,同时有着更系统的传授模式,因此,渐渐开始压倒其他诸子,在士子中占据了主流位置。
儒家是怎么干的?
就以此时的情形为例,胡毋生以公羊春秋第六代嫡系传人的身份在麓台广收天下士子,来者不拒。
其门下可谓英才汇聚。
像公孙弘等后来的大臣都出自其门下。
胡毋生的师弟董仲舒在广川开宗立派,同样广收天下士子。
在鲁地,诗经的当代传人申公德高望重,门下弟子遍及朝野,像楚王刘戊就曾在申公门下听课,后来刘彻的建元新政的主持者赵绾、王臧都是其门下弟子。
济南人伏生则是另外一个传奇,他是经历过秦末战火活下来的老知识分子,手里保存着《尚书》的原本残卷,总计二十九篇。
伏生在刘德祖父刘恒在位时就已经名满天下。
晁错是怎么出头的?
就是因为被刘恒任命为使者前往济南探视伏生,并请其到长安享福。
为何这种好事竟然会落到当时还名不见经传的晁错头上?
因为先前派去的使者跟伏生交流不能……
伏生是老一辈的知识分子,说的是正宗的战国时期齐国的方言,而汉家的大臣们讲的则是关中的官话……
所以,懂得战国时期一些齐国方言的晁错被赶鸭子上架派去完成这个任务。
由此可见,就算在这西元前的时代,能掌握一门语言也是很重要的!
这些顶级的大儒,固然风光。
可其门下弟子就未必了。
从吕后时期开始复苏的文化界,发展到今天,培养出来的各种学者,已经数以十万记。
但这些人中的绝大部分都没有可能获得举荐,从而出任官僚。
于是,这些人有的选择停留在各地诸侯王的王宫附近,以希望能获得诸侯王的看重,从而实现梦想。
野心更大的,就直接来了长安,停留在长安,形成了长漂群体。
但是,居长安大不易。
想在长安生存下来,那可是需要毅力的。
举个例子,后来著名的励志故事的主角朱买臣,曾经就是长漂的一员,他在没发迹前,在长安怎么活下去的?
史书记载,朱买臣甚至一度要靠在长安的老乡们施舍才能活下来。
另一位刘彻朝的大臣公孙弘也曾是长漂中的一员,不过他运气好,没混多久就碰上了建元新政,捞了个官当。
主父偃也当过长漂,但比公孙弘惨了点,还是靠着投靠卫青,才不至于被饿死。
这些都是混出头的,那些没混出头的人,无疑是凄惨的。
像朱买臣,要不是碰上了老乡严助帮忙,他估计一辈子都出不了头。
绝大部分的长漂,据刘德了解,大部分都是在长安靠着给人抄写书信,做些杂事,勉强维持生计。
这些人在长安流连不去,每天抄写完书信,做完杂事,凑到了几天的伙食费后就出门,在各个公侯亲贵大臣的府邸门口投递他们写的诗赋、策文。
希冀着能得到某位贵人看重,从此青云直上。
一个最好的例子就是不久前会稽人严忌靠着几篇诗赋成功的打动了刘德叔父刘武,跻身为梁王亲信,还被授官。
而通常,每每传出这样的好消息后,就刺激着那些本来都快坚持不下去的士子们,咬着牙齿,继续坚持留在长安。
前世,刘德河间王宫里就有十几个在长安实在撑不住不得不另寻出路,然后被他招徕的士子,刘德每每问及他们在长安的漂泊生活时,这些人通常都是泪流满面,谈起在长安的艰难岁月,一个个都是痛苦不堪。
刘德也曾跟他们谈起过科举的种种问题,讨论过假如要实行科举,该怎么实行的细节。
因而,刘德并非是一时冲动,而是经过深思熟虑,种种细节与方面早在前世就经过无数次推敲。
想着前世的种种事情,刘德继续道:“彼辈流连长安,每日为生计奔波,屈于市井无赖之下,饱尝人间冷暖,然,长期不得朝廷重视,长此以往,难免怨怼丛生,于我汉家社稷不利!”
刘德自然是有些夸张。
但是,刘启却不得不重视刘德所说的。
原因很简单,能有资格来长安,做个长漂的,最起码都是地方上的小地主阶级。
否则,他们连函谷关都进不了!
这些人长期困局长安,过着穷苦的日子,时间久了,难保不对汉家皇室产生怨恨。
作为天子,一两个小小地主的怨恨,自然算不得什么。
但是假如是一千个一万个呢?
…………………………………………………………、
抱歉,今天又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