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齐划一地波动起来似的。细胞中央,大概是核的位置上有一个黑窟隆。圣美知道,这是使用某种方法染色后的活体细胞的线粒体在显微镜下所呈现的景象。一个细胞当中有几十乃至几百个这样的线粒体。如此壮丽的姿态简直比天鹅绒的褶皱还要漂亮。以前圣美对线粒体的印象一下子被抛到九霄云外去了。
“扑通”。
心脏的反应又来了。
“扑通”。
又是一次。
就是它。圣美发现了。
心脏的反应就是因为它,心脏对线粒体异常地兴奋。
可是,为什么会这样呢?
圣美的双眼死死地盯着屏幕。不规则的心跳使圣美呼吸紊乱,喘不过气来。然而,圣美却一动不动地凝视着线粒体的巨幅图像,竟然把用手按住胸口这一习惯性动作都忘记了。画面又切换到了下—张,屏幕上显示出了许多经过染色后的线粒体的照片,被染得蓝蓝绿绿的线粒体呈现出各种各样的形态:有的膨胀,有的扭曲,有的相互融合,有的被撕成碎片,变化多端,千姿厅态。圣美被这些线粒体的姿态迷住了。看着这些弯弯曲曲、酷似大肠菌的线粒体,圣美终于理解到了为什么说线粒体是寄生虫。
石原教授细致地讲解道,线粒体里边也有DNA,但与细胞核内的DNA不属于同一种类。这说明线粒体是过去曾经寄生在细胞里的细菌的后裔……遥远的过去,当我们的祖先还是单细胞的时候,线粒体就侵入其中,并一直与我们共生至今。
“在这里,我想简单讲述一下细胞的进化史。一般认为,生命首次出现在地球上是距今三十九亿至三卜七亿年前的事情。最初的生命体构造极其简单,就是一层包裹着DNA的软膜。它们生活在海底火山的附近,以火山排出的硫化氢为养料。那时的地球上几乎没有氧。然而,由这种原始的生命体进化出了一种叫蓝绿藻的生物。它是现在的叶绿体的远祖,能通过光合作用制造出糖,同时释放氧气。这种蓝绿藻大量繁殖,在距今二十五亿年前的时候,充满了全世界的海洋。随后,海里和大气中的含氧量增大了起来,这就使那些以硫化氢为养料的原始细菌遭罪了。因为它们和我们不同,是厌氧性的,氧对它们来说是毒索,所以这些原始细菌的生存空间受到蓝绿藻的不断挤压,逐渐缩小到火山附近很小的范围之内。它们只能在那里继续过着悄无声息的生活。这样一来,作为主角登上历史舞台的便是新兴的好氧性细菌。蓝绿藻制造出来的氧气充满了整个海洋。有的生物就在考虑能不能利用这些氧气来生产自己所需的养料。它们就是好氧性细菌——线粒体的祖先。因为这种细菌懂得怎样利用氧气,所以它们所产生的能量让普通的细菌望尘莫及。那么产生能量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可以四处活动。这种细菌在海里来回游动。到了距今十几亿年前的时候,发生了一次重大的事件。那些在火山边苟延残喘的厌氧性细菌遭受到了好氧性细菌的入侵。好氧性细菌的初衷可能是想饱餐一顿,但它们不久便打消了这个念头,并最终在我们祖先的体内定居下来。从这一刻起,线粒体就开始了与我们的共生。”
用电子显微镜拍摄的线粒体的照片出现在屏幕上。位于画面中央的线粒体正处于分裂的形态,中段已经凹陷,很快就要断开了。线粒体内部有一个黑块,它刚好处在凹陷处的正中,似平正准备一分为二。石原教授讲解道,这就是线粒体的DNA。线粒体是在细胞里完成分裂和增殖的。线粒体内的DNA也会被复制并分配到两个新生的线粒体中去。这一过程和其他细菌没什么两样。圣美觉得线粒体是活着的,它们居住在自己体内,正进行着分裂。
“这样的想象大家能接受吗?我们之所以能够进化到现在这一步,线粒体可谓功不可没。我们的祖先与线粒体共生在一起,因而获得了巨大的能量。从此,原本厌氧的细胞反而喜欢上了氧气使得细胞的运动能力大大提高。这么一来,细胞便可以通过自己的力量去获取营养,再也不必原地不动地等着随波逐流的养料飘荡过来了。由于细胞可以利用自己的能量移动到富含养料的地方,所以我们的祖先就拥有了一种新的能力,那就是,思考如何捕猎的思维能力。究竟怎样才能迅速而有效地获取到自己所需的养料呢?为了解决这样的问题,生命逐渐由反射、本能等简单的神经活动发展出了高级的思维能力。
“另一方面,学界普遍认为,除了线粒体之外,蓝绿藻也在这一时期进入到了细胞内部。它们的情况又是什么样的呢?只要有光照,它们就能在自己体内制造出养料,所以无须四处奔波寻找猎物,也没有特别需要思考的事情。它们所要做的只是尽量扩张自己的表面积以获取更多的日光。大家已经猜出来了吧,它们进化成了植物。虽然这样讲未免把问题考虑得太简单了,不过大家应该可以从中理解到动物和植物之间的差别。可以说,正是由于我们同线粒体形成了这种共生关系,所以我们才可以像现在这样进行活动和思维。”
石原教授一边指着展现生物进化过程的进化树示意图,一边向众进行讲解。在进化树上,“远祖真核生物”的主干与“线粒体”交汇在一起后,分出“植物”、“动物”,“菌类”三个树权,其中,“植物”与从“蓝绿藻”分出来的“叶绿体”又在半路上会合。圣美觉得,图中”线粒体”这根树干显得格外强壮。
屏幕上的图像又切回到线粒体的照片。石原教授接着讲道:“然而,如今的线粒体却不能完全按照自己的意志随心所欲地任意增殖。目前尚不清楚线粒体是怎样进行分裂的,不过研究结果表明,线粒体的增殖由细胞核基因控制。线粒体刚进入细胞内部的时候,能让自己增殖的遗传密码应该是记录在它自己的基因上的。可是,线粒体很快就把这些密码转移到了寄主的细胞核基因上。因而,现在线粒体里的DNA上只保存有极少量的遗传密码。线粒体把自身的增殖以及与自身的构成材料——蛋白质的制造相关的遗传信息,全都塞给了细胞核。这样一来,线粒体就可以全心全意地投身于能量的生产了。对线粒体来说,把那些烦杂的事情统统交给细胞核来做,自己便可以生活得惬意轻松。寄主会替自己安排调度好糖、脂肪这些用来制造能量的原料,而线粒体自己根本不用操心。另一方面,站在寄主细胞的立场上来讲,只要提供产生能量的原料,线粒体就会为自己制造出自己无论如何也无法制造的高效能量,想想也挺划算的。也就是说,就像我们人类与肠内细菌互利互惠一样,从远古开始,寄主细胞就一直和线粒体保持着良好的共生关系。”
讲到这里,石原教授歇了口气,端起桌上的水杯抿了一口。
圣美的心脏“扑通”直跳,好像马上就要从胸腔里蹦出来了。
她竟然没注意到,自己嘴唇微开,正呼呼地喘着粗气由于台上的教授暂时没有说话,圣美这才发觉自己的喘气声,于是赶紧咽了一口唾液,把嘴合拢,但胸腔内的震动一时还无法平息。嘴闭上之后,呼出的气流又以一定的节奏从鼻腔喷出——圣美觉得不好意思,便一把捂住自己的鼻子和嘴,想要把这种声响降到最低。她闭上眼做了个深呼吸。
圣美不明白自己为何会如此兴奋,为何对线粒体竟如此痴迷。为什么?搞不懂。“扑通”、“扑通”、“扑通”。心脏仍然在猛烈地跳动,额头—上渗出了油汗,胸口和大腿内侧也都浸透了汗水,衣服紧贴在她的身上。圣美用手指刮了一下额头的汗液,只觉得黏糊糊的。
圣美睁开眼睛,从包里取出手绢擦了擦额头和脖子。再一看屏幕,石原教授已经把话题转移到了线粒体DNA上。随着老化的加剧,线粒体内的DNA会出现异常。这类现象似乎与一种叫活性氧的物质有关。教授举出了几种因线粒体基因异常而引发的疾病。接着,石原教授又淡起了线粒体基因是怎么代代相传的。“有意思的是,线粒体基因是母系遗传的。受精的时候,尽管精子的线粒体也要进入卵子,但通常的情况下,精子所带来的父方的线粒体DNA不会在受精卵中增多。因为只有母方的线粒体DNA才能增加所以新生儿体内绝大多数的线粒体与母亲相同。因而可以说,线粒体基因属于母系遗传。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因线粒体基因异常而导致的疾病全都是母系遗传的。解开这一谜团的工作现在正在进行,这也是我们的讲究课题之一。最近有研究表明,线粒体基因的遗传并不完全是母系遗传……当然,要详细说起来,这个问题就太复杂了,今天我们姑且不论。”
屏幕上的照片逐渐减少,取而代之的是色彩鲜艳的图表。计算机绘制出的这些示意图对圣美的震撼力远不如先前显微镜下的实物照片。有关线粒体基因的介绍持续约五分钟。不知不觉,原先圣美胸腔内的激烈震动渐渐缓和了许多。一段时间过后,心跳声也平息了下来,心脏的跳动正在恢复正常。
圣美松了口气。她调整了一下自己的姿势,想把注意力集中别教授的讲解上来。石原教授正要转换话题。
“……我想大家在上班啊、上学啊,和邻里相处的过程中,一定都感受到了很多的压力吧,有人说现代社会是压力的社会。正是由于我们总是和他人生活在一起,所以压力的产生是不可避免的。可以说,同样的情况也会出现在寄主细胞与线粒体的共生关系中。彼此不同的生物类型共同生活在一起的时候,压力便会随之产生。事实上,一旦细胞感受到了压力,细胞内就会产生一种叫压力蛋白质的物质。现在我们已经知道,这种压力蛋白质能够协调细胞核与线粒体之间的共生关系。”
细胞中有多种压力蛋白质。这些压力